二
二
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在汉王朝长期武力征讨和分化瓦解下,匈奴帝国崩溃解体,“北
遁千余里”,“漠南无王庭”。汉王朝将鲜卑别部乌桓族迁徙“入塞”屯垦固边,与汉族杂居,
逐步融入汉民族,为中华民族统一和开发塞上地区,建树了不可磨灭,曾被遗忘的历史功勋。
鲜卑族在发展中形成了鲜卑大联盟,全族承袭东胡南进开拓的祖业,“尽据匈奴故地”,雄据
北方。势力范围西起今哈萨克斯坦境巴尔喀什湖;北迄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之南;东南迄今辽
阳市,东北迄小兴安岭以西;南达今新疆昌吉自治州、宁夏银川、陕西榆林、内蒙古包头和赤
峰一带。
是时,今大兴安岭东部的鲜卑族拓跋部,在先辈南迁开基创业精神激励下,于公元前50年
左右,循东胡族足迹南迁(实际是西南)拓跋图新,历经200 余年艰难险阻辗转,先后驻足于
呼伦湖、阴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燕北地区。在发奋图强的历史大跨越中,于三世
纪末结束马背春秋,实现游牧转向农耕的大转变,定居于晋北山地,于桑干河源地区大展宏图。
拓跋人奇迹般地敢为天下先,聪慧地引入中原民族的政治资源和智力资源,以全新意识大胆任
用汉吏与谋士,借助汉族经验,改造族性与族力。几经周折和兴衰,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北魏
登国元年,386 年),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地主(牧主)阶级统治中
原的北魏封建王朝政权。拓跋魏入主中原后,铁骑驰骋河套地区和北方,征服周边其它游牧民
族后,于397 年前后,横沿阴山山脉的大漠南缘,西起濡源(今河北省赤城县独石口)东暨五
原阴山之麓,在绵延三千里的“北镇线”上,分置沃野、怀朔、武川、柔元、怀荒、抚冥六军
镇,大量徙民“屯田戍卫”,亦耕亦戍。又于423 年起,先后三次大规模在长川(今内蒙古兴
和县)之南的旧长城基础上,修筑(实际是修葺)东起赤城(今河北省赤城县)西迄五原(今
内蒙古五原县),延袤两千余里的北魏长城,防御北方柔然等劲族。结束了四世纪初开始的,
为时一百余年的,北方分裂割据状态,与南方刘宋政权,形成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
拓跋鲜卑族开基创业后励精图治,先后于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文明太后”冯
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时期,进行“均田制”、史志革新、任用汉宫汉贤摄政、异族通婚、定法律、
立宪章、遗散部落与汉杂居等,闻名历史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领域重大
创新改革。使拓跋鲜卑北魏王业兴旺发达,使中国北方社会和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封建时代,
增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团结,以融合、互补的意识缩小了北方“马背民族”与中原民族的
发展差距,推进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
北魏王朝巩固基业的同时,积极推行“文明施政”,创造了百花齐放的灿烂文化。文化勃
兴,佛教异常活跃,史有“魏晋长风”之誉。北魏太和年间及其以后,拓跋鲜卑政治家们大兴
刻石纪事之举,对中原民族“祖事广记”,“说于丰碑”的文化形式,在蹈常袭故基础上,创
造性地发展了邈远的“镂于金石”的刻石记事传统。从祖室居地,征讨的战场,转辗徙地,到
所都的平城、盛乐、洛阳,所到之处皆遗碑雕文塑象,铭事彰功于天下,以垂久远,碑版尤盛
又出魏体书法盖世。文治的冲击波幅射江南水乡,南北朝时期涌现出祖冲之、陶渊明、沈约、
贾思勰等盛名千古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打造了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闪烁中
华文明的精品奇观遗产。
“大鲜卑山”、“幽都之北”、“大泽”等祖先居处和肇兴之地,曾为南进中原地区的鲜
卑后人所遗忘。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北魏王朝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发展到鼎盛辉煌时
期,拓跋焘念及祖事,为祈王业代代相传,于太平真君四年(443 年),派中书侍郎李敞等臣
仆,自北魏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远涉数千里专程祭祖。在乌洛侯“国”北(今大兴安
岭南缘),找到拓跋鲜卑祖居石室(嘎仙洞)。李敞致祭后在洞内左侧石壁刻记了祝词201 字,
向后人释其祖事,向世人彰其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