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六
早在九世纪初期,大兴安岭古代民族已发生新变化,在额木尔河流域,以蒙兀(蒙瓦)室
韦为核心,形成十余个“尼伦”(即纯洁、纯正的意思)蒙古部落。黑龙江上源和今额尔古纳
河、古斡难河(今石勒克河)地区,以“蒙兀室韦”部落为基于和主体,形成室韦系为主体的
蒙古族。大兴安岭南部的契丹室韦达卢古等部落,曾于金初参加女真起兵,融入女真族。黄头
室韦在金代也加入女真族,称之为黄头女真。沉淀在今大兴安岭东部的契丹室韦后裔,分化成
早期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
由石勒克河、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上游构成的黑龙江上源地区,是大兴安岭地区历史上第
五个古代民族——蒙古族始祖肇兴之地之一。生活在额木尔河流域的部分蒙兀室韦人,曾于九
世纪西徙斡难河、怯绿(鲁)连河流域和不儿罕山游猎,拓展生存空间,开辟新牧区。约在十
一世纪,部分尼伦蒙古又东徙故土呼伦湖和兴安岭地区,在部族势力冲突中,发展成为融合其
它族种的蒙古族联盟体。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应用,使民族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开
始了农业开发,族势迅速强大。至十二世纪,蒙古族形成森林部落和草原部落,森林部落游猎
于贝加尔湖以东和内外兴安岭西部,草原部落游牧于今呼伦贝尔至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和
山地。是时,大兴安岭已刮起强劲的蒙古风。
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在“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
的时代里,28岁的铁木真被推举为尼伦蒙古族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经过18年的统一战争,于宋
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被各部尊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与南
宋和金朝对峙,造成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三国”对峙局面。“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和其子忽
必烈等辈,领导蒙古族大联盟,“一切能弯弓跃马者尽为甲骑”,以莽林草原环境打造的强悍、
骁勇、顽强的族性,叱咤风云。蒙古大联盟,以大兴安岭为南进东线,全力进攻金朝女真人,
屡越界壕战金而胜。金天兴三年(元太祖六年,1234年)蒙古大联盟攻灭金朝,元世祖至元八
年(1271年)建立元朝。而后继续南战西征,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攻灭南宋,统一
了中国,结束了中国自五代时期开始的370 余年封建割据局面。十三世纪末,蒙古族以“世界
征服者”的赫赫声威,缔造了包括察合台、窝阔台、伊尔汗和铁察汗四大汗国的蒙古大帝国,
开拓出中国历史上最大疆域的蒙元新时代。
元朝统治者一统天下后,实施分封制与行省制相结合的治国之策。大兴安岭之西的尼伦蒙
古族弘吉刺部,是蒙古族大联盟开基创业的“最强劲之部”,为蒙古族南进西征的先锋和主力。
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联军进攻金朝大都(今北京市)战役后,被迁往漠东南的今赤峰
市一带。成吉思汗将蒙古弘吉刺部原牧地的大兴安岭岭之西,分封给成吉思汗之弟搠只哈撒儿
(尔),岭南之地分封给成吉思汗之弟铁木哥斡赤斤,岭北为室韦族后裔蒙古兀者(如者)部
属地,外兴安岭和结雅河流域为蒙古北山兀者部属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1287年),成吉思汗之弟斡赤斤后裔乃颜“叛反”,辽东辽西“震动”,
元朝乃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治所于今辽阳市),辖泰宁路、宁昌路、大
宁路、辽阳路、水达达路和开元路。开元路治所于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城),北辖今大庆
市、齐齐哈尔市、嫩江县、大兴安岭地区及外兴安岭地区。
历经“马背春秋”的元朝蒙古统治者,靠强军武黩起家,对军事极为重视,创制历朝历代
不曾有的,“军民分治路府不掌兵,万户镇戍行省常提调”的军事体制。由千户、万户组成的
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是元军的基本组织,镇戍各地。由中央和行省直辖,不能与地方发
生联系。元朝在大兴安岭南松嫩平原结合部的乌裕尔河,设置蒲与(峪)路万户府,在岭东北
今黑河市设失宝赤万户府,在岭西今海拉尔市设海刺哈(河)万户府,三府分治大兴安岭。
元代滞留在大兴安岭上的室韦人契丹族后裔,大部分融入蒙古族,加入蒙古军队南迁中原
地区和西征欧亚大陆各地。余部北迁黑龙江以北胡布山(外兴安岭)以南,融入辽代和金代北
徙此处的契丹后裔,史称“林中百姓”或“北山兀者(如者)部”,明代称为“索伦部”(鄂
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
以蒙兀室韦为基干的蒙古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由北方少数民族贵族阶级统治中
原并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