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蒙古帝国硝烟拂去后,已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额尔古纳河流域、石勒克(喀)河流域、
精奇里江流域、嫩江中上游和内外兴安岭)形成索伦部联盟体。索伦各部是时无明确族称,居
地之名多以姓氏而称,为明王朝所不知。明廷初称“北山野人”,后称“林中百姓”,明末始
称“索伦部”。

索伦部地区“其野丰水草,多牛马,牛马以谷量。其人民种族繁多,约之为打牲、游牧、
力耕三类。咸猛鸷轻迹,精骑射。……而人民日益发舒,伍伍什什,臂鹰腰枪矢,大合围山谷
间。或遴车徙其马力,载麦与豆输他境。穷日夕行,腾遵冰雪中,习以为常。”索伦人拥有独
具民族特色的农业、牧业、林业、渔业多种经济,娴熟地应用农业,特别是菜果种植技术,一
度粮丰、菜盈、鱼肥、畜壮。建立了以哈拉(姓氏)和莫昆(氏族)为单位的聚居屯落,住着
用纸糊窗的木质结构房屋(有些是半地下)。史载,明代索伦部地区已建有数百座城堡和山寨,
城内有水井和地下通道,城堡外环以高墙深壕,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至明末,黑龙江中上游
沿岸尚有十余座较大城堡和山寨。在今大兴安岭地区境内较大的木城有呼玛尔城、乌库勒城、
多金城、木河城、乌鲁木苏丹城、查哈阳城、桂古达尔城。索伦部人在莽林沃土间,穷山恶水
奇寒里,改朝换代战乱中,以骁勇、坚毅、拼搏的族风,开创出自已的两个文明。

明王朝统一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大兴安岭以北,库页岛以西地区后,设置军政
一统制的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及其下属卫、所和“地面”,管理明代东北地区。在索伦地区先后
设置了二十几个卫、所,卫、所之名概以地名、山名、河名冠之。明永乐三年(1405年)后,
于赤塔河流域设乞塔河卫;于今根河流域设坚河卫;于墨尔根(今嫩江县)的甘河河口设木里
吉卫(治于嫩江县);于黑龙江右岸的乌库尔河(今塔河县开库康乡双合站附近)设万山卫;
于今塔河县塔哈河流域设塔哈卫(1449年设);于黑龙江右岸支流额木尔河西,今漠河县漠河
乡漠河村设木河卫(1449年设);于今呼玛县韩家园镇的倭勒根河设额克卫(1522年设)。明
王朝对卫、所和“地面”实施羁糜性松散型管理,以纳贡和不反抗为臣服标准,不时施以赏赐
性救济。明王朝册封游牧、游猎在奴尔干地区的女真、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蒙古、赫哲
等族的“哈赉达”、“达如汉”、“札木苏”、“巴拉图”(均系各族首领名称)为卫、所世
袭明吏,为明王朝管理奴尔干地区的卫、所和地面。

是时,失去历史辉煌的东部蒙古族,游牧于尼布楚地区和呼伦贝尔草原一带,一部分被明
王朝迁往大兴安岭西南驻牧。达斡尔族主要居住于今俄罗斯境的精奇里江(结雅河)和黑龙江
中游地区;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主要活动在石勒克河、额尔古纳河下游和黑龙江上游地区。明
廷称两个地区为“索伦部”地区,位于奴尔干都司西北部。索伦部各族按明廷规定,定期南涉
嫩江和松花江,至开原马市、铁岭马市和广宁马市等官办集市,向明王朝贡纳“打牲”品(猎
物和名贵皮张)。贡后的剩余物,上市与汉族和蒙古等族进行易货交易。开原、铁岭和广宁马
市,史称“贡市”。向有散性易物交换习惯与传统的索伦部人,除参加贡市交易外,又经常西
出额尔古纳河至明属尼布楚(今于俄罗斯境)等地,与蒙古族进行易货贸易。尼布楚等地的集
市是民间贸易,史称“互市”。索伦人通过贡市与互市贸易,补充了单一和滞后的民族经济,
及时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明,促进与时共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