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6世纪中叶,古代大兴安岭人又一次多灾多难。正当索伦人利用元明古站驿路,频繁南进
西出互市商贸,以海拉儿(尔)、雅克萨、乌鲁丹、托古勒津城等地为中心,发展农、牧、猎、
渔、手工业多元经济,建设美丽家园之时。以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人,树起满清帝
国旗帜,于明万历44年(清天命元年,1616年),缔造了中国历史第五个,由北方少数民族贵
阶级统治并一统中国的封建王朝。满清统治者为扫除南进中原后顾之忧,一面攻明,一面招抚
与北伐黑龙江及其迤西的索伦和蒙古各部。以巴尔达奇为首,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东部索伦人,
首先臣服满清帝国,南迁至今齐齐哈尔西南驻牧和农耕。博木博果尔领导的,以鄂温克和鄂伦
春族为主体的西部索伦人,“先臣后叛”,又受“与蒙古(部)联动反清”之嫌,遭受清军大
规模“三征黑龙江”的灭顶之灾。战火在黑水深山里燃烧了三年半,清军损兵折将15 000余人。
西部索伦人战亡10 000余人,残部20 000余口被清廷南迁今齐齐哈尔西南和锦州濒海地区,博
木博果尔在经三河地区(今甘河、根河、额尔古纳河)向西转移中被俘,后被秘害于满清旧都
盛京(今沈阳市)。

清军“三征黑龙江”战争中北匿深山的索伦残部,重返残垣断壁的故土重建家园时,沙俄
侵略者铁蹄又趁势践踏黑龙江沿岸。沙俄入侵后惊奇地发现索伦地区,竟是水阔鱼肥、林茂粮
丰、草嫩畜壮、兽盈皮美的世外桃源,于是疯狂地烧、杀、掠、抢,制造骇人听闻的血腥洗劫。
从此,南迁和滞留在江北的索伦人与清军将士,共同进行200 余年的,有“桂古达尔之战”、
“呼玛尔斯克之战”、“雅克萨之战”等抗俄名役的抗俄斗争,以鲜血和身驱建树了保家卫国
的历史功勋。雅克萨战争后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恢复了被沙俄侵占
的部分领土。清军永驻黑龙江后,一些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人,特别是鄂伦春族人,陆续返迁
结雅河流域和黑龙江以北故地。

清军“三征黑龙江”和沙俄入侵后,索伦各部开始向南大迁徙,“择肥地而耕种,逐水草
而养畜,并以打猎捕鱼为副业”,按姓氏建屯定居,形成位于嫩江中上游地区“布特哈”中心
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城(今瑷辉县黑龙江对岸)设镇守黑龙江地方
将军,后又在瑷珲(今黑河)、墨尔根(今嫩江县)、卜奎(齐齐哈尔)、呼伦贝尔设驻防城。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于今扎兰屯市建立布特哈总管衙门(后移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
治旗宜卧奇屯)。将能从征作战的“打牲丁”(满语,意为渔猎采捕的人),全部编征为旗佐
兵统之。清光绪八年(1882年),又于今嫩江县塔溪乡附近设兴安城,专司五路鄂伦春族的军
政管理。

清王朝非常注重利用索伦各族“精骑善射”的军事作用,康熙至光绪年间调用索伦籍兵参
加征战达70余次之多,近至呼伦贝尔和科尔沁草原等地,远涉青海、新疆、云贵川和越南、缅
甸等地。使布特哈旗佐兵伤亡巨大,族口锐减,几乎毁灭了鄂伦春民族。清政府自康熙年间确
立巡边定制,布特哈官兵承负着指定区域、路线的巡边和驻站捍边之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百里艰行,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风餐宿露,历尽千辛万苦。布特哈各族人除从征参战和巡边
固土的兵役、伴围御猎的御役,还要交纳定税“岁岁贡貂(皮)”,定税之外每年要缴纳特贡,
向皇帝献方物。布特给人中的鄂伦春族,长期饱受清廷频繁征调参战之苦和布特哈衙门“谙达”
(总管及其官吏)横征暴敛之艰,人口萎缩,族势转衰。为逃避征战深居简出,不事耕作,民
族进化倒退,形同“野人”之状。

大兴安岭地区属山泽之地,历来因崇山峻岭千川百流而行路艰难。在雅克萨之战前后,清
廷沿元明时期的马骑便道,开辟了墨尔根通往雅克萨(黑龙江对岸)和吉林乌拉通往瑷珲两条
驿道。而后又在一些军事要塞和卡伦处,疏通了简易巡边道与卡道。促进了当时大兴安岭地区
经济、军事、社会发展。

清代布特哈地区,形成了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亦牧亦农的经济和鄂伦春族渔猎经济。黑
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城后,每年5 月和9 月,于城西北40里的因沁屯举行集市之会,号
日“楚勒罕”(盟会),为布特哈人纳贡与交易之期。市盛远近闻名,“旗人”、汉族商人、
蒙古族人、俄罗斯商人、布特哈人,象汉族过大年般成群结队参加“楚勒罕”盟会。布特哈人
纳贡外,可用皮张、鹿茸、鹿筋、桦皮制品等土特产品,交换到粮、盐、马、牛、火镰、丝绸、
布匹、茶、糖、犁、铧、锅、刀具、马具等,至清嘉庆年间可易买到猎枪。“楚勒罕”交易促
进了布特哈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流。汉族物质文化在布特哈地区产生深
远影响。

清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始知沙俄越境至漠河地区盗采黄金,即派清兵武装驱逐,
收回矿权和资源。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筹办“官督商办”的漠河矿务总局,开发黄金
业,兴利实边。采金人员达数万之众,几年经营后,兴利实边大见成效。清朝的中国封建社会,
已脱离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与西方强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领域大大拉开了距离,国力衰
竭,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统治阶级内部改良派和刚
刚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人士发起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多次自救运动,都以失败而
告终。但是,在局部地区的极边之地,长期落后的大兴安岭地区,却兴起采金业、林业和农业
大开发,促进了商贸业繁荣,手工业日盛,人口剧增,改变了大兴安岭人的观念,激励边民创
业实边,使大兴安岭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清末产生了历史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