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十四

十四


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期过后,韶华青春的共和国,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天时地利人
和。大兴安岭林区也与时俱进,进入开发建设成熟时期。1964年2 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批准在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南起嫩江县北部,北至黑龙江边,西起鄂伦春旗东部,东至呼玛县
东界),实行木材生产、林产工业、营林和森林保护综合性开发。于是共和国东北方出现了北
极光,从地图上找不到的加格达奇开始,在千里林海逐渐闪现出一盘熠熠的玑珠。

由于大兴安岭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困难多,以往的开发曾以严酷的教训告诉决策者,
只有组合成破冰舰队,才能通往令人惮惧的“死亡之海”的大兴安岭。百种难万般艰,重中之
重路为先。因此,中央确定开发建设中林区铁路先行,中央、地方、林业部门和铁道兵联合会
战,以“打歼灭战”方式实施开发。成立由铁道兵和林业部领导为主的会战指挥部,领导会战
期间工作。会战区森林资源总蓄积7.1 亿立方米,面积10万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浙江省或
荷兰与丹麦两个国家总面积。为此,会战区于1964年10月,成立隶属于国务院,同时受黑龙江
和内蒙古两省(区)双重领导的大兴安岭特区人民政府,兴办和管理会战区社会事业,保障开
发建设顺利进行。

大兴安岭历史辉煌再度回归,大兴安岭精神再生伟业。1964年7 月起,身负会战先锋军重
任的铁道兵三、六、九师,分别从小兴安岭、长白山、科尔沁草原,日夜兼程开进大兴安岭林
区;1964年夏至1965年初,国家从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调入19 625名林业干
部与工人(含新招工人);国家分配给大兴安岭千名大中专毕业生;林业部、铁道部、黑龙江、
内蒙古派遣3000余名各类勘察设计人员进山。顷刻间,号称10万大军云集会战区,如火如荼地
拉开开发会战序幕。一度澹然寂静的千年古林,群山起舞,万水欢歌,红旗招展,一派改天换
地的新时代景象。

八万大山里涌进六股激情满怀的人流,进行可歌可泣的开拓。开发建设大军中有从枪林弹
雨,刀光剑影中走过来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抗联”、“老土改”,把艰难开发急需的
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带进林海雪原,率先垂范地艰苦创业,在不同的岗位,运筹帷幄,力尽领
导之责,呕心沥血地设计新林区的宏伟蓝图;八万铁道兵以“可爱的人”的风范,勇敢地承负
起建军史上未曾有过的艰巨施工任务,冲锋陷阵于艰难险阻的最前头,建树了“一定要站住脚”
的丰功伟绩;来自四面八方,富有产业经验的老林业人,北上最苦最冷的“高寒禁区”开基创
业,成为新林区职工队伍的基因和技术酵母;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以几乎未曾见过雪的“江
南娃”为主体的“知青潮”,滚滚流入千里林海,以“扎根边疆,献身林业”的诺言与实践,
成为建设大兴安岭的生力军;数以万计的复员军人,“听从党的召唤”,脱下草绿装,拿起油
锯当做枪,退伍不退役地建设大兴安岭新林区;动乱年月里一时无法找到施展才华之机的数千
名大专毕业生,享受了“红”和“黑”(出身不好)两极“待遇”,命运同归到深山老林,
“接受再教育”和锻炼。在精神和政治驱动的时代里,会战军民团结一条心,以不同口音,不
同习惯,不同岗位,不同经验,不同作为,发扬先为“三荣”(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
勤俭节约光荣),后为“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
“同甘苦,共命运,乐在边疆”的大兴安岭精神。甘洒热血写春秋,用千辛万苦谱写会战的乐
章,高唱开辟大兴安岭林区新纪元的同一首歌。

林区开发建设,实行边开发边生产的方针。1967年末,嫩林铁路通车至塔河段,松岭林业
局初步建成投产,形成年产40万立方米木材生产能力,当年首次向国家提供17万立方米商品材。
1970年3 月,大兴安岭特区(林管局)组建了政企合一的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 个行政区,
林区人口达17.8万人。1972年,嫩林铁路全线通车,开发会战告一段落。至1978年,大兴安岭
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国家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基本建成松岭、新林、呼中、塔河、阿木
尔、西林吉、图强和十八站8 个林业局。年木材生产能力达到399.7 万立方米;年更新造林、
成林抚育、次生林抚育的能力分别达到1 万公顷左右;社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区人口达到
37.1万人,职工发展到15.3万人;年工农业总值达到3 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
累计生产木材2075.2万立方米。已按国家指令向陕西、青海、宁夏、河南、湖北、上海、江苏、
安徽、山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国
家28个部委,军委所属14个单位,提供了1893.5万立方米优质商品材。

1966年春,正当大兴安岭东坡林区会战,进入百业待兴关键阶段,全区各地遭到“文化大
革命”狂风暴雨袭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失去正常化,“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大
串联”,破坏了学习、工作、管理秩序,动乱殃及到全社会。1966年8 月,全区相继出现“红
卫兵”、“战斗队”、“造反团”等名目繁多的造反派组织,纷纷“火烧”、“炮打”各党委、
政府、企业领导班子,揪斗、批判、关押领导干部、工作组负责人和“三反”(“反党、反社
会主义、反革命”)分子。造反派指鹿为马,无政府主义泛滥成灾,各级领导机关瘫痪。1967
年1 月28日,地直机关35个“造反派”组织联合夺取特区党委、特区政府和林管局的党、政、
财、文大权,领导“靠边站”,全区上下刮起层层夺权的恶风。1968年3 月,全区开始“清理
阶级队伍”,出现白色恐怖。到处以特务、叛徒、走资派等莫须有罪名抄家抓人,大小“牛棚”
遍及各地,处处私设公堂,大搞逼、供、信。

政治灾难使开发建设首期(1965~1970年)计划,建设6 个林业局;48个林场;开发面积
568 万公顷;设计生产能力470 万立方米(生产400 万立方米);修建大铁753 公里;公路4000
公里;完成总投资13.6亿元等任务均未实现。直到1983年,木材生产能力才实现林区建设的原
首期目标。但是,在10年动乱的蹉跎岁月里,良知良能的大兴安岭人,没有泯灭开发建设历史
使命的责任感,以非常时期的智谋运用各种方式扼制极“左”路线的干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
和政治环境双重压力下,坚持开发建设不动摇。

大兴安岭人永远铭记着,英勇顽强的铁道兵在开发建设中的殊勋和奉献。1964年末,8 万
官兵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全部开进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以会战先锋军和敢死队英雄气概,
惊天地泣鬼神。在高寒禁区向世人展示了人民军队品格与特质。广大官兵把“热血横扫漫天雪,
汗水融化千层冰”的豪情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破除道道难关,大胆发明创
造,探索出一套冬季施工方法和技术,创造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及时打通了
大兴安岭南北交通线,奠定了“取得全胜”的基础,大大加快开发建设速度。为林区打造出千
百年企盼的,物流、信息、商品材和人员流动远程载体,使社会主义新林区迅速繁殖经济和社
会细胞。在千里嫩林线上,用每公里留下了一个年轻战士生命的代价,塑造了钢铁战士形象而
功昭与日月,用血汗和血肉之躯筑成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生命线。当社会主义林区蒸蒸日上
之时,林区人民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风美德,于首府加格达奇北山公园,建造耸入云宵
的“铁道兵纪念塔”,以志永远的崇敬和纪念。

大兴安岭人无法淡忘那鎏金岁月里“知青”潮。1968年至1972年,开发建设中的大兴安岭
林区和呼玛农村接纳了,5 万余名上海市和浙江省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温州、湖洲、舟
山、金华、余杭等地“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江南娃为大
兴安岭开发建设注入了活力,及时充实了各条战线技术岗位,成为生产突击手和管理能手。以
女“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女子架桥连、女子采伐连和女子筑路连,成为突破高寒禁区的巾帼英
雄而举世闻名,成为中国林业发展史之最。“知青”潮产生了江南文化与边疆文化融汇载体,
丰富了大兴安岭地区的人文,优化了大兴安岭人的习俗。虽然绝大部分“知青”,通过参军、
“高考”、“病退”、返城政策等渠道,回到原籍和他乡,然而大兴安岭却是“知识青年”的
第二故乡。一代“江南娃”,十年韶华业,留下了热血洒边疆,忠魂铸兴安的“知青”史。

大兴安岭林区第三次开发建设,被誉为具有历史辉煌的“第一次创业”。艰难的开发,难
忘的创业,峥嵘的岁月,精神动力的价值,远远超出经济意义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