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十六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开始了春天的故事。大兴安岭人民于1995年胜利地
完成了“八五”计划(1991~199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实现国民总产值115.9 亿元,比
“七五”期间(1985~1990年)增长 21.9%。在辉煌“八五”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前所未
有的,令为林业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父老乡亲们无法接受的,资源危
机和经济危困(以下简称“两危”)。“两危”出现无法用偶然和责任简单解释,只是人们对
它的必然性和大兴安岭人早已注定的命运,缺少应有的清醒和心理准备。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开发之初,是拥有7 亿多立方米林木资源的经济豪门,决策者和建设者
们根深蒂固着“林海无限”的思维。而且,对森林资源堪测时误差30% 的技术错误,意味着三
分之一资源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毫不在意。再生资源的侥幸心理,不断规划以采为主的发展蓝图,
几乎失去理智地过度消耗资源。长期名为“择伐为主”实为变相皆伐的采伐方式,又对“两危”
爆发力进行了可怕的“物理性压缩”,既直接制造资源危机,又使森林蓄水能力衰竭而水患不
断,产生间接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不可思议的是,视林木为立区立命之本的大兴安岭人,采
伐时对母树“格杀勿论”,毁灭性破坏森林资源恢复的天然机能。对“杀鸡取卵”的蠢事,时
至今日仍然未彻底觉醒,缺乏生态良知和文明,昔日抓住了“芝麻”,而今痛失了“西瓜”。
“文化大革命”的无政府主义,开发建设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使人们淡忘和忽略了森林
更新的天职。造成森林更新滞后,愧对祖宗,危及自身,遗害子孙的经营方向性失误。开发方
略原定的“一手抓采伐,一手抓育林”的“两手抓”方针,变成只夺大木头的残疾性一手抓,
直到开发建设15年后,才把森林培育当成正经事抓,致使迹地更新长期严重欠账。开发建设之
初形成的传统决策思想和经营意识,不讲投入产出,管理政治化,而且长期粗放。先天性失衡
的“三单一大”经济结构,凝固成“独木支撑”局面。经营管理“等、靠、要”等惰性突出,
一切靠国家投入,热衷于输血型经济,注定了日后经济危困的命运。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吞噬了质量较好的可采资源3 643万立方米,相当于1967年
至1983年木材生产总量,超前消耗了可采资源,加剧了资源锐减和危机速度。至1990年,可采
资源已痛失半壁江山,由开发建设初的5.2亿立方米急剧减少到2.1亿立方米,经济骨干组织的
林场有三分之一无资源可采。资源质量严重滑坡,每公顷出材量由1972年的80.2立方米,下降
1990年的52.1立方米。商品材原木径级标准,由22公分以上,降到18公分以上,22公分至18公
分径级占65%以上。
全区经济发生危困。林区人口由1978年的37.1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50.7万人,全区国内生
产总值实现15.6亿元,人均年总值3 125元;年人均年固定资产投资仅有506元;财政收入1.47
亿元,人均296元;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1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99元;职工队伍由1978
年的15.3万人,膨胀到1990年的23.2万人,工资总额达5.75亿元,占总产值三分之一;全区232
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有35户亏损,亏损额2 016万余元,亏损面达14.6%。由于国家替代产
业崛起,“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木材开始滞销,售价难扬。木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1985年
的53.78元上升到1990年的 109.43元。许多企业无法正常增加工资和欠发工资,全区债台高筑
30亿元之多,没有调转经济船头的本钱。税金和上缴利润不断增幅,沉重的林区社会负担,继
续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铺摊子……,形成经济危困综合症。 “5*6”火灾后对寅吃卯粮,一时
丰厚的“烧死木”销售收入,忘乎所以,扩大再生和涵养税源的支出令人失望。
“九五”计划(1996--2000年)开局时,“两危”日益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各级
干部凝眉双锁难展,广大群众叹息盈巷,怨声载道。可采的成过熟林蓄积,由开发初期的 5.2
亿立方米减到1.7亿立方米。已建成的主伐林场有40%左右,无资源可采或可采资源困难。森林
质量继续恶化,每公顷出材量由1990年52.1立方米降至48.2立方米。商品材质量继续下滑,24
至18公分径级占70%。 老局已进行“摘山帽”,“荡河边”,或三次四次重复采伐。新局开发
无日可待,且因多种因素使规划区内单元蓄积量低成本高昂。资源锐减已引起区域气候不良变
化,所涵养的黑龙江、嫩江水系,不时旱、溢癫痫式发作,生物链已部分锈蚀和溃疡,野生动
植物从种到量减少,个别珍稀之种已绝迹,一些群类涉江“移居”俄罗斯。令人遗憾的是,资
源巨失之后,资源管理已走上法制化轨道,却未能及时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能够发挥生态、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用的,资源总体、总量、单位消耗的额定系数而驭,仍然以传统的,经
验性的,有失稳定操作的,“成、过熟”为标准。而且,将这个憾事带了二十一世纪。
经济危困日益严重。1995年实现国内总产值27.3亿元,人口已膨胀至54.9万人,人均产值
5002元;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03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930元;人均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2169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7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4元;职工队伍扩大到
25.6万人,工资总额高达 11.6亿元,占总产值42.5%;社会人口中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仅有两
万余人,占职工总数的8%,占总人口2%不到。全区 201个独立独核工业企业有83户亏损,亏损
面占41%,损额达8286万元,比1990年上升四倍。“八五”期间,因调减木材产量减少产值22.84
亿元。1995年木材滞销积压80余万立方米,沉淀资金约3亿元。木材平均售价每立方米下降94.64
元,而每立方米生产成本上升22.7元,仅此一项全年短收近 4.5亿元。经济发展中资源型产品
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支柱产业断层,新支柱产业尚未
形成,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7.0:56.4:36.6。 占工业总产值四分之三的森工采运企业,经
济增长萎缩,形成死面。1995年,全区负债40亿元(含流动负债)。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两危”经济窘境,地委于1994年12月做出
《关于再次创业,加快发展的决定》,带领全区人民进行以深化改革为主旋律,以结构调整为
突破点的“二次创业”(大兴安岭开发会战,为一次创业)。重新认识区情,正视困难和不利因
素,振作精神,抓住改革的机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以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意识、新思维、
新举措、新作为,以所有制、经济增长方式和“三个有利”为方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艰苦
奋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再现大兴安岭人的风采,重塑大兴安岭经济,决心走出“两危”
困境。
在困难与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形势下,为振作全区人民精神和斗志,使改革和“二次创
业”动力满荷。地委于1996年,将大兴安岭精神总结和概括为:“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
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
在“两危”的严峻历史考验中,全区人民继承和发扬大兴安岭精神,团结奋斗,继往开来,向
“二次创业”进军。针对观念陈旧、体制僵化、结构单一的“两危”深层次问题,全区于1996
年开展了“改善经济环境大讨论”和“企业进入市场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排除深化改革阻力,创造发展市场经济宽松环境,努力完成“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二次
创业”中,迎着重工业区和国有企业天下的改革难点,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杀出“二次创业”
血路,摆脱“两危”困境。实施“抓大放小,分层启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企业改革,
取得显著成效。1996年1 月,国务院批准大兴安岭林管局成立森工企业集团,全区人民抓住林
区集约化发展的契机,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对应市场经济,遵循现代企业制度,按
企业集团模式改造重组。深化森工企业计划管理与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以“森林资源、国有资
产”联结为纽带,积极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林业集团内部新型产权关系和分配关系,
创造和改善企业发展和环境,把企业推向市场。1998年,深化500 家资产总额25亿元,1997年
净亏损8800余万元的小企业改革。通过产权处置、产权分解、产权重组三个途径,因地制宜地
实施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破产等形式的改造,并向内部职工和社会
出售。在产权明晰的原则下,有效地激励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自1996年起,从基础入
手,将生产、经营和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经济和社会最基本单元的林场,做为改革实验田,模
拟法人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全民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转变,激活了
林区经济细胞。
“二次创业”中,将林产工业做为结构调整的先锋产业打造,以市场拉动林产工业在经济
逆境中崛起,在达产增效基础上,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制材、“三板”和家具为龙头的产业链。
企业破釜沉舟闯入市场,竞争力日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名牌产品享有声誉。
形成固定资产4.3亿元,拥有2.2万产业大军,产值由1995年的3.3亿元提高到1998年5.5亿元。
坚持林农、林牧、林副结合方针,调动国有、集体、职工积极性,使多种经营向专业化、规模
化、产业化发展,形成“职工自营经济”为主体的再次创业第二战场。产值由1995年 1.4亿元,
提高到1998年3.8 亿元。把培育后备资源做为立区之本,深化营林生产商品化改革,进一步解
放森林经营生产力。至1998年,迹地更新能增收中尝到科技致富甜头;农业生产积极性稳定。
农业突出发挥了冷凉型优势,成为结构调整中富有张力的产业和最具生机的经济增长点。
“二次创业”中,大兴安岭人,以新思维、新观念、新政策、新环境,招商引资、引技、
引智,发起结构调整主攻战役。1998年至2001年,有关部门和企业先后十几次,参加全国性的
招商引资活动。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协议达324 个,签约资金总额达48亿元,引进先进
技术20项。改革开放以来,共引进资金68 200万元,其中外资258.51万美元。制定《大兴安岭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和《关于保护外来投资企业和投资者合法
权益,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规定》,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环境。“栽起梧桐树,引
得凤凰来”。100 多家中外客商,在全区各地办起118 户企业,产品达3 类17种,年综合生产
能力形成产值2.6 亿元。
在“二次创业”中,全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
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先后开展了“城市改造”、“净、
美、倡”等活动,使林区面貌新、人民精神风貌新、招商引资吸引力新、经济发展环境新。2001
年,地委专题推进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发展”的教育活动,使全区人民自觉地以创
新意识和生态战略,实施结构调整的“二次创业”。
2001年,全区人民在继续“二次创业”中,夺得“十五”计划(2001~2005年)的开门红。
取得了发展工程、形象工程、先锋工程、民心工程和企业改革攻坚战、结构调整升级战、森林
资源保卫战、社会事业总体战的胜利。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5.6亿元,人均产值8557元;财
政收入 1.7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6.19亿元,城乡市场贸易额实现6.53亿元;城镇人均可
支配收入45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非国有经济实现产值11.3亿元,从业人员达 7万人,
注册资金5.1亿元,税收占全区25.6%;职工自营经济创产值7.41亿元;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0
亿元;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比重,已调整为67.1:32.9;农业实现产值 10.1亿元;绿色食品
认证达15个,全产业销售收入2.89亿元;林产工业实现产值6.2亿元;旅游人数上升到6.8万人
次,收入达2 77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9.4:47.8:42.8,调整到13.3:45.7:41.0。非
林非木经济占总值的 55.5%,结束了“独木支撑”局面。大兴安岭人历尽艰辛,终于冲出“两
危”重围,以重塑大兴安岭经济的时代作为,谱写出雄壮的“二次创业”乐章。
大兴安岭地区充满生机和希望,新世纪为大兴安岭注入新的活力,大兴安岭人正以崭新的
精神风貌,继续进行“兴企富民强区”的“二次创业”。以保护资源、调整结构、发展生态产
业为重点,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人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
“再造青山”,建设成“最富裕最文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