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玛县
县(区、局)概况
呼玛县
呼玛县地处大兴安岭北麓东坡、小兴安岭西北段余脉、黑龙江上游西南岸。东北部隔黑龙
江与俄罗斯相望,南部与黑河市、西南部与嫩江县和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北部与新林
区、塔河县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50°49′20″~52°53′58″,东经125°03′20″~127°
01′30″。全县总面积14 335平方公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属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属漫岗平原区。平均海拔 360米。
有山、丘、河、滩四大地貌。境内有39条大小河流和 106条支流,分属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
呼玛河水向东注入黑龙江,境内流程209公里,是县内最长的一条大河。江河泡泽水面面积25.6
万亩。江河水质良好,水量丰富。有耕地40万亩,可垦荒地92.5万亩。境内植被种类繁多,野
生草本、木本植物62科215属374种。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樟子松、蒙古柞、白桦、黑桦次
之。有相当数量的都柿甸、沼柳,还有少量的杨树、榆树、兴安杜鹃等。草本植物中主要有小
叶樟、五脉山黧豆、苔草、紫花、大油芒等。家畜可食用的草本植物有310种。有林地面积1721.8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0.1%,其中天然林地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99.95%,森林覆盖率70.7%,
木材总蓄积量7885万立方米。全县有天然草场338.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8%,其中可利用
天然草场 301.1万亩。野生异兽珍禽有鹿、犴、貉、黑熊、狍子、猞猁、野鸡等。鱼类有鳇、
鲟、鲑鱼和以鳌花、哲罗、细鳞为代表的“三花五罗十八鳞”等。毛尖蘑、猴头蘑、黑木耳和
蕨菜等食用山产品遍布山野。无污染、纯天然的都柿、稠李子、黑加伦、刺玫果等野生浆果是
酿制高级果酒、饮料和制糖的上乘佳品。有黄芪、党参、桔梗等 300余种寒地野生中草药材。
全县水资源总量73亿立方米(以过境水量计算),其中地下水 7亿立方米。人均占水量10.4万立
方米,年平均水能蕴藏量50万千瓦(不包括黑龙江)。呼玛县素有“黄金铺地”、“金镶边”的
美称。有储量可观的金、煤、铁、磷、钼、石墨、云母、石灰石、大理石等。探明的黄金储量
居黑龙江省之冠。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 1亿吨,埋藏浅、易开采。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
严寒干燥而漫长,极端最低气温 -48.2℃。夏季炎热多雨且短暂,极端最高气温38℃。年平均
气温零下1.6℃。积雪覆盖期长达150余天,无霜期80至110天。年平均降水量460毫米。
呼玛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境内黑(黑河)呼(呼玛)、呼(呼玛)塔(塔河)两条公路是县内客货
运输主干线。铁路终止于县韩家园镇,距县城呼玛镇百余公里。黑龙江在明水期客货航运便利。
呼(呼玛)加(加格达奇)客运线的开通和以县城为中心通往兴隆、新街基、韩家园、鸥浦的县乡
公路网,初步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呼玛县内国境线长 377.5公里,与俄罗斯位于西伯
利亚大铁路上的施马诺夫斯克市、斯沃博德内市、马格达加奇区三个边境城镇相对应。1992年
呼玛县与施马诺夫斯克市结成友好城市。呼玛镇码头江阔水深,可同时停泊千吨驳船10条以上,
是黑龙江上游最大的码头和理想良港。1993年 5月国务院批准呼玛口岸为国家一类客货口岸。
呼玛县现辖2镇6乡。总人口60 139人,男性占52.15%,女性占47.85%,有汉、满、鄂伦春、回、
达斡尔、蒙古、朝鲜、俄罗斯、鄂温克、哈萨克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6%。鄂伦
春、达斡尔、满等少数民族属远古籍于此游猎民族后裔。呼玛县旅游资源丰富。黑龙江呼玛江
段峰奇滩险、风景秀丽,人称“黑龙江上小三峡”。有开发百年的兴隆沟金矿、吴八佬岛中苏
争端纪念地、中俄雅克萨古战场、驿站、驿路、抗联纪念碑等人文景观。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
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春人更给美丽的呼玛增添许多神秘色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进驻呼玛尔建木城,作为抵御沙俄侵略的前方基地。光绪
三十四年(1908年)于金山镇设呼玛直隶厅,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设治局。1914年(民国三年)
设置呼玛县。1931年(民国二十年)呼玛沦陷,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月成立伪县公署。1946
年8月呼玛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黑河行政公署。1947年5月,鸥浦、漠河两县并入呼玛
县。1969年划归大兴安岭地区。1981年5月,呼玛县一分为三,划出漠河县和塔河县。
呼玛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
系列重大社会变革,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固定资产由1949年的11.8万元上升到1979年的3681万元;地方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73.1万元
上升到1979年的2785.5万元;农作物总产量由1949年的757万公斤上升到1979年的2 750万公斤。
作为三次开发大兴安岭的直接依托,呼玛人民为全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
于地处边境,交通闭塞,工农业基础薄弱,尤其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干扰破坏,县域
经济滞后,人民生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深
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困境中发展。80年代,县域经济遵循“坚持粮食自给有余,以林为
主,以黄金为重点,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大力发展经济,艰苦创业,兴边富民”的发展思路。
1981年固定资产原值达1 478万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 508万元。由于林业和黄金生产见效快,
效益高,县域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增强。黄金生产1989年突破万两大关,进入全国万两
县行列。受高寒禁区搞农业没有出路错误观念和粮食价格的影响,农业发展一度滞后,耕地面
积由1982年的36万亩降至1989年的22万亩,单产始终徘徊在60公斤左右。90年代前期,中央重
申农业的基础地位,中苏边贸兴起,县域经济发展思路随之调整,但仍以林业和黄金生产为主。
随着森林和黄金的过量开采,资源逐渐枯竭,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全县财政经济形势
严峻,1995年滑至谷底。
1997年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为“以农为主,多业并举,培植财源,增加收入”,呼玛的经济
发展步入快车道。固定资产原值达49 557万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 112万元。1997年地方经
济增长速度达到16.7%,1998年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保持10.6%的增长速度。农业破
除高寒禁区搞农业没有出路的错误观念,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立样板田秋翻秋整地,推广农
业新技术,更新大型农机具,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总产和效益成倍增
长,农村人均收入两年间增长近30%。 国有小企业转制工作顺利进行,盘活大量资金,推进现
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财政工作推行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两年间本级财政
收入增长2 9.3%,1998年实现分税制后第一次财政收支平衡。强化黄金和林木资源的管理,按
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有偿使用原则加大税费收缴力度,提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保护生态环
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实施的14项建设工程,使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是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9 543万元,是1978年的6倍,
工业总产值19 461万元,是1978年的6.6倍。个体私营经济实现营业额7 729万元。城乡居民储
蓄余额 3 825万元,比1978年增长143.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108元,比1978年增加
11倍。
2000年,实施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跨世纪发展战
略。实行订单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兴建三卡乡万亩水旱结合高产高效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工
业按照“从农业中长工业,从资源中长工业,从工业中长财力”的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酱醋、面粉、油脂等加工业的改造,筹资 4 000万元新建万吨丽雪精淀粉厂。
筹资3800万元,广泛用于农田水利、道路桥梁、教育卫生、经济适用住房、邮政通讯、堤防护
岸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16个项目的建设,扩大内需,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增长。积极
开展旅游业,开发画山景区和民族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呼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 682万元(不变价,下同),“九五”期间,五年 (1996~2000
年)平均递增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735万元,平均递增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实
现8418万元,平均递增8.5%;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8529万元,平均递增8.5%。农业成为县域经
济的主体,播种面积40万亩,粮食单产150公斤,粮食总产48 321吨,农业总产值7 465万元。
农业科技含量明显增加,投入产出比有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保有量总值
6896万元。乡镇企业不断壮大,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年产值9000万元以
上,年实现税金500万元。畜牧业超常规发展,产值实现870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20 850万元,
原煤产量58 706吨,发电量2363万度,黄金46 000两。呼玛老醋、呼悦牌大酱已打入省内外市
场。牙签、卫生筷子远销日本和欧美。有个体工商户2293户,从业人员4160人,注册资金5524
万元,产值3 968万元,销售额9 668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12户,其中注册资金超百万元大户
有11户。个体工商业户上缴税金582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5.14%。 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
总值34 79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884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 116万元,第
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 78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3 238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完成9765万
元。农民人均收入268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72元。致力于能源、交通、通讯等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1991年开始建设的团结水电站工程,复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1998年椅子圈
煤矿实行委托经营后,建矿以来第一次上缴财政利润12万元。
椅子圈电厂1996年委托地区电力总公司经营后,狠抓内部管理,挖潜降耗,保证了全县生
产和生活用电。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形成装机容量 1.2万门的国际国内
程控电话网,实现县、乡、村三级国内数字直拨,开通移动通讯和国际互联网络。全县电视覆
盖率100%,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85%。 现有完全中学、小学、职高、电大、党校等各类学校17
所,在校学生8000人。通过国家扫盲和“普九”验收。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46个,每万人拥有
卫生技术人员58人、病房床位29张,县立医院拥有先进的CT、彩超等高科技诊疗设备,医疗水
平能够满足全县人民求医治病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全县有省级文明单位3个、文明村1个;地级文明单位23
个、文明村 5个;县级文明单位87个、文明村36个。用以城镇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亿
元,使呼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生历史性巨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群众文化、广场
文化、家庭文化和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振奋了全县人民的精神。
“十五”期间,坚持以农为主,农工并重,多种所有制并存,培植财源的经济工作思路,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0 600万元,年均递增6.5%,
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16 994万元,年均递增5.1%;农业总产值11 600万元,年均递增6%。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 14 517万元,年均递增6%。农业种植面积40万亩,粮豆薯总产量实现7 700万
公斤,年均递增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133万元,年均递增5.2%。争取到2010年使全县国内生
产总值在“九五”期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张景春 安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