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漠河县(林业局)

章下序



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坡,黑龙江上游南岸,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素有中国“北
极”之称。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至124°20′,北纬52°10′至53°30′。县境东、南、
西三面分别与塔河县、呼中区,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为邻,北隔黑龙江
与俄罗斯的赤塔、阿穆尔两州相望。境域面积18 233平方公里。与塔河县、呼中区交界处的白
卡鲁山主峰,海拔1 397米,是全县的最高点。县内最长河流额木尔河,全长464公里。属寒温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严寒干燥,结冰期长,夏季降雨集中,气候湿热,春秋两季不明显,无霜
期短,降水一般在400 至600 毫米。境内有沙金、煤、石灰石等20余种矿藏,矿产地55处。已
开发利用的有黄金、煤、石灰石、大理石等数种。野生植物800 余种,隶属23目、41科、99属。
野生动物分属7大类,其中鱼类57种,隶属17科;鸟类动物237种,13个亚种;兽类动物56种,
隶属6 目16科。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 437 855 万公顷,分属三个林业局,西林吉林业
局476 265 公顷,图强林业局405 984公顷,阿木尔林业局555 606公顷。旅游资源丰富,神秘
的北极光、白夜、老沟古人类文化遗存、北极村、乌苏里北极点、胭脂沟、李金镛祠堂、北陲
哨兵纪念碑、“5*6 ”特大森林火灾现场、“5*6 ”特大森林火灾纪念馆等。全县辖4 个镇,
1 个乡,8 个行政村,35个自然屯。西林吉镇是中共漠河县委、县政府、西林吉林业局所在地,
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境内还有图强、阿木尔两个林业局及地属煤矿、发电厂各一
处。2001年末,全县人口85 055人,有汉、满、蒙古、朝鲜、回、锡伯、达斡尔、鄂伦春、鄂
温克等14个民族,汉族人口80 878人,占95.09%。有中小学30所,在校生9 244人,教职工983
人。有医院6 家、社区诊所、个体诊所和单位医务所100 余个,医护人员500 多人。邮政通讯
事业发达。

  漠河县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老沟和洛古河两处遗址,是距今1~3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
迹。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先后有东胡、山戎、乌桓、鲜卑、契丹、室韦、女真、蒙古、鄂伦
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至明朝时期,漠河属索伦部奴尔干都司木河
卫之地。清康熙元年(1662年),漠河归宁古塔将军管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归黑龙江将
军统辖。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黑龙江副都统所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漠河隶
属黑河府管辖。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漠河设立总卡衙门。1914年 (民国三
年)7月1日,漠河总卡衙门改为漠河设治局。1917年(民国六年)1月26日,漠河设治局改为漠河
县。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伪康德元年)5月,成立伪漠河县公署。1945年8月13日,漠河全县
光复。1947年3月,漠河县解放,并入呼玛县。1956年建立漠河林管区,1960年撤销。1970年8
月5日,古莲区成立。1981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漠河县,将漠河、兴安两个公社和古
莲、图强、阿木尔3个县级行政区及富克山待开发区划归漠河县。

  勤劳勇敢的漠河各族人民,历史上曾以生命和鲜血保卫国土、保卫家园,并在这片土地上
辛勤耕耘。清末兴起黄金业,民国林业兴起,黄金业、林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农业等各业
的发展,经济一度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漠河县的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跃进”、“人民
公社化”盲目发展,“文化大革命”冲击,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三次林业开发,由于体
制长期不定,各项事业发展也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县后,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县域经济形成多元格局。林产工业方兴未艾,黄金生产形成支柱产业,自1985年起,跻身全国
万两黄金生产县的行列。煤炭生产粗具规模。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不断发
展。农、林、牧、副、渔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经济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
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5 447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16 59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4 293万元,利税
总额3 188万元。造林34公顷,迹地更新9085公顷,固定资产原值45 566万元。

  1987年5月6日,一场特大森林火灾席卷漠河县。森林受灾面积 101万公顷。火灾直接损失
达 5亿多元。1988年10月完成复建任务。当年完成木材产量295万立方米,迹地更新3 424公顷,
固定资产原值74 511万元。1990年全面完成烧死木的抢采抢运任务。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3 449
万元,工业总产值49 34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46 204万元,利税总额3 726万元,迹地更新23 921
公顷,造林面积33公顷,固定资产原值91 578万元。面对灾后的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县委、
县政府、林业局不等不靠,充分依托土地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优
势,开展对外贸易、交通能源、农村经济、地方工业、科学教育等事业,漠河在废墟上迅速崛
起。农业生产总产值1990年到1998年的8年间翻了3番。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991年至1998年以年
均30.8%速度递增。乡镇企业在90年代初起步,至1998年发展到23家,总产值10 287万元。第
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1年的5:73:22调整到1998年的10:60:30,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逐年上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 5.2%,上升
到1998年的17.3%。私营经济业户由1989年的351户,发展到1998年的2 255户。经过火灾重创
的漠河县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
宣传力度,狠抓任务落实,形成严密的管护责任网络。到2000年,全局木材生产量由1997年的
32万立方米调减到24万立方米,公益林建设40 52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 3 875公顷,中幼林抚
育18 366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3 000公顷,封山育林5286公顷。通过调减木材产量和森林
资源培育,活立木生长量已达88.7万立方米,消耗林木总蓄积49.8万立方米,生长量超过消耗
量38.9万立方米。

近几年,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到1999年6 月,县党政机关由33个精简
合并为20个,精简40%。林业局机关由13个精简到6个,精简54%。人员精简374名,精简比例
为49.3%。县局各事业单位机关人员平均精简30%。小企业改制由最初的委托经营、租赁经营
逐渐深化到产权、所有制的改革范畴。3 年改制小企业33户,盘活存量资产2322.6万元,实现
资产变现629.35万元,有偿转让给职工采运设备326台,回款343.6万元。住房制度、医疗保险
制度改革配套推进,均取得明显效果。2000年,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城
镇三年改造建设工程为载体,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5 000
多万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8 500人,旅游收入 759万元,对拉动县域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加快
以山特产品采集利用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向基地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旅游观赏效益型农业粗具规模,良种基地、日光温室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农村耕地面积3 万多
亩,粮食总产2 518 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个体私营经济、职工自营
经济长足发展,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3 729万元,地方财政收
入实现3 392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9 499万元,比上年减少36.1%;第二产业增加值45 471万
元,比上年减少24.1%;第三产业增加值 28 945万元,比上年增加4.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额21 224万元,比上年增加61.9%;乡镇企业实现产值 12 001万元,比上年增加9.1%;林产
工业、多种经营分别实现产值7 967万元和8 537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107.3%和167.3%。个
体私营经济业户2807户,6625人。自营经济实现产值4238万元。木材生产完成24万立方米,实
现利润1 988万元。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2 257万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 246万元。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漠河人始终不忘塑造精神风景,在辛勤耕耘脚下沃土的同时,形
成“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奋进自强、奉献求实”的漠河精神。通过开展“三讲”教育和“合
党心、得民心、心贴心”的“三心”活动,全县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实现根本好转。
“先优模”层出不穷,漠河县先后获“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省文化建设先进县”、
“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标兵”称号,被省政府评为双拥模范县,被省政府和地区行署评为
护林防火先进县,在全区“净、美、倡”评比活动中获第一名。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个,
省级文明单位 4个,地级文明单位标兵7个,地级文明单位18个,地级双文明样板林场1个,地
级双文明林场 4个。面向未来,漠河人确定了新的蓝图:“十五”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
计达到95 895万元,年递增7%。拟安排基本建设投资 37 794万元,其中国家投入非经营性资
金1 705万元,国家对林业投入资金2 750万元,国家和省预算内投资27 769万元,企业自筹资
金3 547万元。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 454万元,比“十五”期间翻1.7番。科学技术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县人民力争在15年内,把漠河县建
设成全地区生活环境最美,生态环境最佳,县域经济最强,人民生活最富,知名度最高的新型
边境旅游城。

   (李文武 安 丽 朱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