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加格达奇区
章下序
加格达奇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坡,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境内。行政管辖归黑龙江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6′至124°26′,北纬50°09′至50°35′,
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476公顷。嫩江水系较大的一条河流——甘河,由西向东在境
内通过,长达55公里。加格达奇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山势平缓,起伏不大,属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山丘陵分布在城区的周围,大部分平川分布在甘河南北两岸。平均海
拔为472米,年平均气温为-1.2℃,无霜期为85天至130 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94.8毫米,属寒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分明,冬长夏短。境内山多林茂、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落叶松、
樟子松、桦树等,山林中土特产有都柿、蘑菇、木耳、猴头等,药用植物有黄芪、党参、五味
子等。茂密的森林中栖息着棕熊、野猪、马鹿、狍子、水獭、狐狸等野生动物,水产有鲫鱼、
鲤鱼、细鳞鱼等,矿产资源有白云石、石墨、沙金、煤、脉石英等。加格达奇,素有“林海明
珠”、“新兴林城”、“大兴安岭门户”之称,是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
政公署、林业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兴安岭军分区、齐铁分局加格达奇办事处所在地。
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少数鄂伦春族游猎于此。东北沦陷后期,日本侵略者曾在高崖子(现
俗称东南屯)一带设有特务机关,搜集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军事情报。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
家十分重视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事业。1958年夏,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奎勒河林业局
为主体,从绥棱、伊春等林区调入大批职工,进驻加格达奇,成立加格达奇林业局筹备处,1960
年5 月中国人民银行鄂伦春自治旗支行在加格达奇设立办事处,鄂伦春自治旗邮电局在加格达
奇设邮政所,开办汇兑、信函、包裹等业务。1960年7 月,奎勒河林业局机关由大杨树迁到加
格达奇,正式成立加格达奇林业局。1960年11月设加格达奇镇。1964年2 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批准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设在加格达奇镇。以铁道兵为先锋,大批林业、铁
路干部和职工,从四面八方汇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者的足迹叩响了这块绿色处女地。随着建
设大军的推进,林区社会粗具规模。同年成立特区商业局,综合采购供应站,年销售额526 万
元,利润4.8 万元。1965年3 月,加格达奇镇划并松岭林业公司。始有居民零散开荒种菜,零
散柴油机组发电,保证了各会战工地施工和机关、企、事业用电;3 家二轻企业保证了部分生
活物资供应。年创产值5000元;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在原邮电所基础上扩建成特区邮电局。开
通无线电报和通往哈尔滨、齐齐哈尔、嫩江、新林等6 条长途电话线路。1968年,加格达奇镇
革命委员会成立,加格达奇——新林160 、187 公里的60千伏送电线路竣工验收,加格达奇电
厂开机送电,结束柴油机零散供电的历史。二轻企业发展至8 家,年产值19万元,镇医疗卫生
开始起步,除有特区医院又建加格达奇镇卫生所,有医务人员14人。1970年2 月,加格达奇镇
升格为县级区,工、农、商业发展迅速。相继成立五金站、石油站、医药站。种植粮豆4370亩,
总产量78.6吨。种植蔬菜7434亩,产菜6 229 692 公斤,保证了市民蔬菜供应。以加格达奇为
中心向大兴安岭各区开通无线电报网,保证了会战初期党政军及各企业单位和人民通信的需要。
1974年,加格达奇区有个体工商业户(代销点)4 户,以3 %营业额作为收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大潮涌进万里兴安,给加格达奇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5552万元。加格达奇电厂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农业机械总动力2424马
力。粮豆种植12 556亩,总产量684 吨。建材工业逐步兴起,生产产品有红砖、下水管道、砌
筑石块、涂料、水磨石板、石块等。长途电话线路发展到36条。1980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户。
1981年农业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联产到组,年实现农业产值392 万元。1982年,随着经
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行业分工的顺利开展。有工业企业个体户166 户,交通运输业户17户,
建筑业个体户30户,商业个体户127 户,饮食业个体户31户,服务业个体户38户,修理业个体
户13户,从业人员23 652人,注册资金14 107.90 元。区卫生院新建1400平方米病房楼,有病
床80张。
1985年,企业实行承包制,租赁经营,改变经营结构单一局面,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6
年,加格达奇区为县级区建制。到1989年末,加格达奇已是一个工农业基本成型,商业服务基
本配套,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等项事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林城。1989
年实现社会总产值49 301万元。工业形成以木材加工为中心,以农业、机械、化工、电力、建
材、纺织、食品酿造等行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的工业体系。全面推行了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依靠资源优势,按照“农、工、建、商、运、服”的格局,使经
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8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 350万元。主要产品有板方材、家具、红砖、
鞋帽、酱菜、饲料、北奇神茶等30多个品种。有乡镇企业381个,从业人员2 471人,实现产值
842 万元,创利润81万元。粮豆薯种植面积22 239亩,总产量104.6 万公斤,蔬菜总产量1901
万公斤,农业实现产值1134万元。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邮电、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城市设施
已基本配套,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和多条流通渠道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科
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蓬勃兴起。区域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先
后办起烟酒、五金、蔬菜、土产、食品等10余个公司,商业网点1 317个,饮食服务业机构637
个,从业人员1115人,农贸市场4 个。农学会、林学会、土木建筑学会等14个群众学术团体,
科技人员2444人,1978年至1989年荣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14项。境内有8 所中等学校,2 所大
专院校,中小学校64所。电视台、报社、电影院各1 个,群众艺术馆、体育馆、图书馆各2 所,
文化宫3 座。医院、卫生所、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68个。
进入90年代,区委、区政府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巩固主导产业,强化基础产业,大力发
展替代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次创业”。全面推进企业内部改革,深化干部制度和用工制度
改革,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自谋生路。对小企业进行兼并、租赁、拍卖、股份制、委托经营等
改造和重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在改革的推动下,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994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 934万元,农业总产值2 936万元,生产家具10千件,精制茶252吨。
“九五”期间,加快企业转换机制,抓大放小,狠抓“龙头”,带动骨干,进一步明确产权关
系,完善经营机制,工业生产状况明显改善。根据城郊型农业发展特点,依靠科技,突出发展
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形成了加南、白桦村绿色蔬菜保护区,双河油豆
角绿色保护区,五叉沟马铃薯绿色保护区等绿色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4 000亩,农业产业化步
伐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招商引资政策、措
施到位,2000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3项,签约额11 101万元,到位资金超亿元。
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同期增长7.58%。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地方工业逐步
发展壮大,通过企业转制,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新产品,积极抢占市场新高点,
以中美合资北奇神保健品有限公司、丽雪精淀粉公司为龙头的一批非林非木绿色产品生产企业
和以恒友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木材深加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产品畅销国内外,对经济发
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集体企业全部转制为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形
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户区属国有企业除粮库、
自来水公司、盐业公司不适宜转为非国有性质,其它17户全部完成转制工作。2001年,私营经
济实现产值45 439万元,个体税收收入实现173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0 750万元。市场
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形成以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为主体的门类众多,分
布合理的市场体系。商贸市场20余处,形成以百货大楼、林田大厦、中央商城、林都商贸城为
龙头,大中小市场相结合,功能日臻完善的市场网络,成为辐射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东北部、
嫩江以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证券市场、文化市场等
各类市场也得到较快发展。农业经济确立了“发展四型农业,建设四个基地”的战略思路,以
兴农强区、奔小康为目标,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农业科技进步,依托林
区,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上做文章,利用新技术成功
地进行南菜北种、野菜家种、夏菜冬种、洋菜中种等实验。2001年,粮豆薯等绿色食品播种面
积24 000亩,特色种植面积5210亩。拥有珍稀品种狐狸100只,美国飞龙660只,鸵鸟73只。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452元,社会商品消费价格总指数
控制在100.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 48 173万元。教育、科技、卫生、旅游等社会各项事
业成就巨大,各类服务体系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境内有融资机
构8 家,各银行与省行实现通存通兑,信用卡、自动柜员机走进群众生活,股票证券交易为群
众提供了新的理财方式。现代化的北山宾馆、林田大酒店等服务场所,环境优雅、服务优良,
宾馆旅店日接待能力2 000余人。行政村通车率100%,客运出租车近千台,货运运输年运输货
物周转量0.4 亿吨公里。加格达奇已建成空中有卫星、地面有微波、地下有光缆的立体式通信
网络,建设了以光纤通信为骨干的完整、统一、先进的现代化通信网络格局。市内电话程控交
换机总容量5 万门,住宅电话3.2 万门,IC寻呼机1.99万户。展望新世纪,前景广阔,加格达
奇区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必胜信心,决心在全力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把加格达奇
建设成为具备较强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
小而美、小而特的综合性新型林海新城。
(王 艳 朱熙岭 李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