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松玲区
章下序
松岭区(局)位于大兴安岭主脉伊勒呼里山的东南坡,嫩江上游左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3°
29′13″~125°11′11″,北纬50°9′55″~51°23′48″。东与呼玛、嫩江两县相望,南
接加格达奇区,西部与内蒙古阿里河林业局毗连,北于伊勒呼里山顶与新林区分界。城境内整
个自然实体由伊勒呼里山绵延南伸的两条低山丘陵组成,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400~700
米之间,最高峰达1302米。境内的多布库尔河、南瓮河是嫩江的主要源流,还有砍都河、那都
里河、古里河等嫩江支流。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气候。有记录的最高温度35.5℃,最低气温
-43.8℃,年平均气温-3℃左右。年降雨量 415~500毫米之间,大多集中在7~8月份。植物生
长期 90~120天左右。全区总面积随着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施业区划的不断调整而
有所变动,1990年为 743 034公顷。行政版图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全区自然资源丰富。地上
主要以森林为主,有林地593 852 公顷,占总面积的79.9%,1990年森林覆盖率为62.2%,林
木总蓄积量为31 586 249立方米。落叶松约占蓄积量的66%,其它树种有樟子松、白桦、黑桦、
山杨、柞树、山榆等。林中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驼鹿、棕熊、水獭等在内的野兽 6目16科56
种,榛鸡、丹顶鹤等飞禽237种;植物群落中,有药用植物、野果等900余种。地下蕴藏着煤、
黄金、铅、锌等矿物资源,还有麦饭石、珍珠岩等等。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有人口36 292
人,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回、朝鲜、锡伯、羌、俄罗斯10个
少数民族。几千年前,在松岭区这块宝地上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息繁衍,铸就过辉煌。由于
历史的变迁,这里长期处于沉寂,只有鄂温克、鄂伦春、蒙古等少数民族游猎其间。近代有少
数资本家,封建把头和俄罗斯人越境沿多布库尔河两岸进行乱砍盗伐,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东北后,破坏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为了保卫边疆,保护资源,当年,陈雷、王明贵同志领
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三支队曾在此转战抗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仅1942年 2月库楚河战斗,
就有几十名抗日志士牺牲在这深山绿水之间。如今矗立在松岭区人民政府驻地小扬气火车站站
前广场上的东北抗日联军三路军三支队烈士纪念碑,就是永远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松岭区这座“绿色宝库”被逐步打开。1955年,林业部二大队对松岭区进
行三级经理调查,制定了开发总体设计方案。1956年 3月,内蒙古自治区曾在伊勒呼里山东南
坡成立巴彦森林经营局、多布库尔森林经营局,1962年4月合并统称加格达奇森林经营局。1964
年 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松岭区和林业公司,实行政企合一体制,为林业部直属企业。
隶属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和大兴安岭特区。驻地加格达奇。总体设计为11个林场,总面积
为993 334公顷,设计年产量为 63.8万立方米。1964年12月15日,松岭林业公司接收加格达奇
森林经营局。1965年 3月,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集中力量建设松岭林业公司,从牙克石林
业管理局所属各林业局调入一大批工人和干部,及筹建新林、塔河两个公司的2300多人都集中
到松岭林业公司古源林场,组成一支强有力的会战大军,开始修筑运材公路的大会战,当年完
成60公里的筑修任务。运材路的建成,加速了松岭的开发建设。1967年8月1日,成立“三结合”
(部队领导、革命干部、造反派)革命委员会筹委员。是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革命委员会,从
此松岭区、林业公司的党政工作实行一元化领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极“左”路线使林
区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由于广大开发建设者们不同程度的抵制,开发建设在艰难曲折中继
续前进。1967年正式投入商品材生产。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木材产量逐年递增。1967—1977
年,共生产木材2 768 075立方米。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925万元,1988年增至6 155万
元,木材采运产值也由1198.8万元增至4502.4万元。在发展主业木材生产的同时,其它各业也
有相应的发展,只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和重采轻育思想的影响,营林、林产工业等发
展缓慢。1972年以前,营林生产还没有专业队伍,采伐迹地更新面积完成773公顷,造林357公
顷。1980年,全局林业生产走上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1981年开始对营林生产实行经营承包责
任制。1983年,对经营承包责任制进行修改完善,制定“四定” (定任务、定时间、定费用、
定人员) “四包”(包进度、包质量、包抚育、包管理)目标管理制度,1978--1988年完成迹地
更新43 136公顷,实现更新跟上采伐,进入一类林业局行列。1978年前,全局林产工业基本上
是空白。1980 年成立林产工业公司,加大工作力度,建起木材综合利用厂7个。1982年后,利
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桦木系列产品,到1989年林产工业厂家发展到20余个,从业人员2700多
人,拥有固定资产1179万元,年创产值2045万元。多种经营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发展
起来。1990年,松岭林业局对南瓮河施业区开发,新增砍都河、南阳河、罕诺河、那源和南瓮
河5个林场,年生产木材50万立方米。每年减少自然枯损近7万立方米。“七五”末期拥有固定
资产原值17 131万元(其中生产用815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 542万元。
“八五”期间,松岭区(局)党、政(企)一班人不失时机地带领全区职工群众认真贯彻党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企业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适应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走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的道路,
使林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起,松岭人把发展替代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经济
发展战略重点,建立多元经济格局。加速发展林产工业,1994年筹集资金 198万元建成年生产
能力 8亿支的大扬气雪条棒厂,1996年新增指接材、木地板块、装饰条项目,林产工业从过去
的圆盘锯、大板方粗加工走上精细加工、生产定型成品的轨道,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林产工
业产值从1993年的1984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3 623万元,5年净增54.7%,成为松岭区经济的
一个支撑点。1994年组建黄金、煤炭公司,开发金矿和白音河煤矿,至1998年年底,累计生产
黄金52 377两,原煤290 884吨,实现利润3 394.1万元。地产蔬菜自给有余,粮食产量逐年提
高。多种经营产值3340万元,成为松岭区(局)经济的又一个支撑点。自营经济发展迅速,涌现
出大批食用菌养殖、养牛、养羊、种植大户和餐饮、加工、运输、机械修理等专业户,1998年
底自营经济专业户5610户,年产值4500万元。一些困难户通过发展个体自营经济实现致富脱贫。
从1996年起,五个主伐林场实行模拟法人,模拟利润运营。区(局)在管住资源、木材销
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对劳动用工、分配、物资采购、自有资金支配等进一步下放
权力,增强林场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1997、1998年,松岭区委圆满完成对五个林场的干部
制度改革,公开竞聘副场级干部,五个林场压缩领导职数23职。1997年5月至1998年6月,对机
修厂、北方木器厂等6 户亏困严重的区(局)直属中小企业实行委托经营,向社会公开招聘厂
长,6户企业全部扭亏为盈。
1998年,松岭区(局)启动实施“天保”工程,会同省林业设计院等单位制定《天然林资源
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编写《公益林建设整体设计说明书》,确定白音河煤矿扩建、荣华木材
综合加工厂建设、山特产品开发等4个转产项目。三年来完成人工造林1 000公顷,人工促进更
新8 000公顷,森林面积由1997年的699 329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732 896公顷,增加4.8%,森
林覆盖率达到 77.71%。通过调减木材产量和培育森林资源,全局活立木年生长量超过年消耗
量。自1998年以来,林业局累计木材产量调减10.5万立方米,减少资源消耗 19.35万立方米,
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等方式,安置分流人员2037人,办理托管
2032人,保持了社会稳定。
2000年区(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区域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多业并举、多元发展、多
点支撑的经济新格局粗具规模。通过组建林场林产工业分公司,调整林木产品生产布局,林木
产品达产率提高到74.9%。集装箱底板和细木工板两个新项目的开发生产,不仅弥补国内同行
业生产的空白,而且壮大了林产工业整体实力。全年林产工业实现产值 5 294万元,实现利润
636.6万元。坚持以生态效益型农业为主,大力发展以马铃薯、油菜、大豆为主的特色作物。
全区有耕地4333公顷,粮食总产量16 950吨,实现产值(种植业)1042万元。按照“小规模,大
群体,高起点,流动发展”的思路,推动种养业的稳步发展,全年多种经营实现产值 545万元。
林业局先后发放经济扶持周转金 197.6万元,促进职工自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从
业户数发展到6 094户,从业人员9 136人,实现产值 5 266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同比增长
42.7%;个体私营经济从业户数发展到 969户,从业人员3 040人,实现产值3 335万元,同比
增长36%。初步建立以黄芪为主的药材种植基地,以养鹿为主的野生动物饲养基地,以蔬菜、
薯类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以木耳、猴头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煤炭黄金为主的采掘业基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订贸易合同7项,签约额1795.5万元;签订引资项目6项,引进外部资金
1 350万元,出口创汇14万美元。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卖、送、股、破、换、并、停”的改制要求,因企施策,10户
国有林业小企业和7户地方国有小企业全面完成转制任务,盘活资产2271.98万元,收回变现款
71.1万元,分流职工 865人,改制企业活力增强。加快机电设备管理改革步伐,制定实施《机
电设备委托经营实施方案》,大中型生产设备设施全部委托给职工个人管理,小型生产设备设
施一律卖给职工。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对五大林场和工程处、筑路队的会计实行派驻制试点,
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公开竞聘、平等竞争,完成全
区23名中小学校长、 5个镇副镇长及教育系统短缺学科35名老师的岗位竞聘。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全区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增加到7597人、9084人、7597人,参
保率分别达到90%、100%、90%。 及时为托管人员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发放基本生活费
和保障金。
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 323万元,比1995年增长9.5%,五年平均递增1.8%;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 24 480万元,比1995年增长14.1%,五年平均递增2.7%;社会商品零售额
实现7308万元,比1995年增长42.2%,五年平均递增7.3%;人均可支配收入3672.5元,比1995
年增长69.5%,五年平均递增11.1%;职工工资、税金、上缴等均足额完成。三次产业的比重
为8.5:51.6:39.9。
“十五”期间,松岭区国民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92亿元,非国有经济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的48.4%,非林非木产品比重占41.9%。科技进步因素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45%以上。
计划建设总投资12 982.9万元。至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49 878万
元,15年平均每年递增5.5%,工业总产值达到30 011万元,15年平均每年递增3.3%。森林覆
盖率由77.71%增加到77.83%,平均每年递增0.01%,2015年森林资源生长量达到134.89立方
米,森林资源总消耗量控制在69.9万立方米,实现森林增长量大于消耗量,走青山常在,永续
利用之路。
(薛正民 徐桂玲 安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