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呼中区(林业局)
章下序
呼中区(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脉东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
122°39′~124°20′,北纬51°14′40″~52°25′。东与新林区(林业局)相连,南以伊
勒呼里山脉为分水岭与松岭区(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的阿里河、甘河两个林业公司相邻,
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龙山、满归两个林业公司接壤,北与塔河县(林业局)、漠河县毗邻。
总面积为7700.31 平方公里。
地形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地貌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812 米,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的
高山30余座,南部的大白山是大兴安岭山脉的主峰,海拔高1528.7米。河流纵横,最大河流是
呼玛河,全长542 公里,发源于境内西南部,经其腹部流向东北,经塔河县、呼玛县汇入黑龙
江。其它较大河流20余条,支流250 多条,均属季节性河流,冰冻时间长,夏季河流湍急,含
沙量少。由于受地形影响,河流多数自西向东,从南向北汇入呼玛河。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年生长期100天左右,地面极端最低温度-50.6℃,最高温度57.5℃。
自然植被的基本类型是寒温带针叶、阔叶林,分布于山岭高坡、河谷中。树种主要有落叶
松占80.6%,云杉占 1.4%,其余还有硬阔桦树、杨树、榆树、枫树和部分马尾松。在坡地和
河岸平地生长大量的杜鹃灌丛、鬼见愁灌丛。野生动物50余种,乌30余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
稀动物有獐子、驼鹿、马鹿、猞猁、雪兔、水獭等10余种。经营总面积74.2万公顷,其中林业
用地7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4.6%,非林业用地3.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4%。森林总蓄积
量4115.9万立方米(未含自然保护区2519.2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蕴藏大量的金、钼、铅、
铜、钨、麦饭石、铁红(针铁矿三氧化二铁)、大理石等矿藏,其中铁红含量高达90%以上。呼
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座落在呼中区西部,是呼玛河的发源地,总面积 198 340公顷,木材蓄积
量2519.2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缩影,展视着原始林海的雄浑气象,有
重要的科学考察价值。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有44 453人,民族除汉族外,还有
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壮族、侗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
民族。交通方便,境内林碧铁路里程78公里,营运公路150余条,1 500公里,客运里程1000公
里,以呼中镇为中心辐射全区。
呼中区(局)1964年筹建,1968年 4月成立呼中区革命委员会,与林业局政企合一。开发
建设初期,林业工人发扬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在莽莽林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至1979年,
建设施工齐全的小林场21个,由手工生产到机械化生产,由人力、畜力运材到汽车运材,木材
产量逐年增加,年均产量48.8万立方米,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六五”期间,区(局)依据
“取消外委生产,管好森林资源,发展综合利用,发展农副业生产,发展地方工业,促进社会
安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工作方针,实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五定一包”(定任务、
定人员、定设备、定消耗、定质量、包成本),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1.7%。“七五”
期间,区(局)提出“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
“大上多种经营、大上地方工业、大上营林生产”的“三个大上”奋斗目标,逐步改善单一产
品结构,拓展生产经营门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活力。1988年与日商合资,组建龙朋卫生筷
子有限公司,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碧水纤维板厂的技术改造、氧化铁红矿的开
发利用、红豆果汁生产线的开工成为呼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9348.4万元,
比1970年187.3万元翻了近50番,年递增率33.8%。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优秀企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造起来的林业局这艘航船,为适应市场经济风浪的冲击,以转换经营
机制为重点,适时地把一系列改革推向深入。1991年,在大兴安岭率先推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
林价制度,取得成功,受到林业部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推行到全国各大林区。1992年林业局将
销售收入纳入承包与成本指标同步考核。1993年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利润超缴分成承包责任制。
本着“精简、效能、逐步到位”的原则,自1992年开始进行机构改革,先后撤并机构14个,机
构总数降低20%。对机关各科室部门重新定岗定编,对电视台、浴池、幼儿园、商店等机关服
务部门和经营性单位实行全面或部分剥离。改革给呼中增添了活力。199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
值26 2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 115万元。
在抓好木材生产的同时,加强森林的保护和培育。1978年造林850公顷,迹地更新1 228公
顷。1988年,人工造林100公顷,迹地更新7 277公顷。“八五”期间,人工更新造林39 330公
顷,天然幼壮林抚育40 750公顷,进一步完善“机构、人员、资金、设备”四固定方案,使以
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得到贯彻落实,为加速森林资源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998年7月,“天保”
工程启动,呼中被确定为首批全部转型企业。全局加大森林分类经营力度,年完成人工造林2000
公顷,封山育林20 000公顷,森林抚育3000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400公顷,把现阶段林业
用地 92.2万公顷(包括自然保护区16.6万公顷)划分为商品林6万公顷,公益林22.2万公顷,兼
融林64万公顷,划出第一批重点生态公益林 23.67万公顷,并进行重点保护,落实“五有”责
任,较好地完成林管局下达的各项任务。
区(局)抓住实施“天保”工程的历史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刀
阔斧地实施林场机构改革,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采取搭船入海的
方式,走集约发展之路,将 5户林产工业原加工企业改组成大兴安岭恒友家具(集团)公司卡玛
兰家具总厂。林业局与大连瓦房店市长兴岛镇签订农业开发协议,将长兴岛农业开发作为分散
突围,分块搞活的第二战场,用 5年时间在岛上建成一个集农、工、商、旅游等多方向发展的
呼中新村。撤并长期亏损的碧水林机厂和碧水林产工业加工厂;对外承包碧水林机厂下属的铁
红车间;碧水板厂中密度板车间和呼源刨花板厂实行内部委托经营;对碧水雪糕板厂实行股份
经营;对一些小厂实行租赁经营。这些措施使全局每年节支增效300万元以上。进一步完善承
包考核体系,简化考核指标,突出成本、费用和利润等硬性指标,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
到2000年,全局形成林产工业、多种经营、自营经济、地方工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以
家具为龙头产业,以刨花板、中密度板、细木工板为配套产业,以雪柄、卫生筷子、机制炭、
地板块等桦木系列产品为辅助产业的林产工业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中,由美国格莱特家具
制造有限公司-9呼中林业局合资组建的大兴安岭林德家具有限公司,拥有四条先进的家具生产
线,年生产餐厅、起居、卧房、办公、户外五大系列板式家具10余万件(套)。欧美风格家具和
户外家具打入美国、德国、芬兰、瑞典等欧美市场。林产工业固定资产净值 2亿元,加工设备
1300余台(套),从业人员5 300多名。
职工自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从事的行业由过去的餐饮服务业、采集业扩大到
专业化养殖、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行业,其中,黑木耳养殖5 000万袋,产值800万元,形成一
定的规模。私营经济从业户数近6000户。职工自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呼中新的经济增长
点。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由1980年的5:78:17,调整到2000年8:60:32。
小企业转制,林业局投股842.9万元,职工投股120万元,吸纳社会投资240万元,盘活存
量资产2200多万元,新增利税300多万元,安置下岗分流职工980余人。
在林场改革中,撤并贮木场2个,取消全局所有分场,成立 4个森林经营大队,各林场、
经营所管理人员由790人减到128人,减幅83.7%,其中科级领导干部职数由102人减至30人,
减幅70.5%;非辅人员由1269人减至239人,减幅81.2%。改革后,各林场生产、生活服务单
位全部转制,彻底剥离后推向市场。全局节约各项费用支出1127万元。
2000年,呼中区(局)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1 037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 698万元,其
中,林产工业产值完成7050.4万元,木材销售27.23 万立方米,销售收入16 386万元,实现利
润2 115.4万元,上缴税金343.8万元,多种经营产值3 325.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 543元。
综合指标考核名列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之首。
“九五”期间,完成更新造林总面积37 247公顷,其中公益林建设25 400公顷;更新造林
三年保存率达85%以上;幼林抚育完成36 120公顷,天然幼壮林抚育完成70 735公顷,其中
“天保”公益林建设项目40 900公顷;封山育林32 800公顷。
呼中区(局)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职工群众进行理想、
道德和纪律教育,积极开展“赛四职、创三优、讲十德”、“微笑在岗位,满意在呼中”和
“学雷锋、树新风”等竞赛活动,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模范人
物、先进集体不断涌现,同时积极加强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注重公益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先后兴建呼中市场一条街、职工活动室、运动场、呼中公园等,改善人民群众的
生活、工作环境,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呼中区连续多年获省级文明城镇建设标兵、
文明林场建设先进区称号。
面向新世纪,呼中人坚持林区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发展战略,使林区资源优势
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保持全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到“十五”期末,国内生产
总值计划24 140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5 %,比1980年增长72.4%,年平均增长2.2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54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 5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 100万元。
2005年以后,继续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到201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 970万元,2015年国
内生产总值达到30 390万元。
(安 丽 李素云 李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