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中国最北部的农业研究机构,始建于1976年。1981
年更名为大兴安岭地区蔬菜研究所,建址于加格达奇河南机场南侧。1996年更名为地区农业科
学研究所。研究所现有员工28人,其中,高中级研究人员18人。设有马铃薯研究室、大田研究
室、蔬菜研究室、科技管理科和办公室。拥有马铃薯科试中心、北方实业开发公司、大兴安岭
种薯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600余万元。主要从事脱毒马铃薯研究与开发、超早熟
高蛋白大豆育种研究与开发、蔬菜采种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1982年在近百个引进的蔬菜品种
中选出了适合当地栽培的番茄、青椒、花椰菜等10种蔬菜的21个优良品种,并总结出配套的栽
培技术在全区推广,普遍提高了蔬菜产量。从1992年开始,成功地从50多个引进品种中选出苦
瓜、丝瓜、毛节瓜、青花菜等15种南方菜、特种菜,使其在北纬50一53度的大兴安岭地区安家
落户。1990年开始马铃薯的科研与生产,1994年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国内外马铃薯优良品
种,以先进病毒、病害检测技术、种薯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方法,借助国外先进仪器设施,利用
大兴安岭地域优势,开发生产出“兴佳”牌系列脱毒马铃薯。具有年生产脱毒小薯 500万粒,
原种 100万公斤能力;生产的种薯质量已逐步达到国际认证标准。生产的种薯远销黑龙江、辽
宁、河北、山东、浙江、云南、贵州、江苏、山西等17个省市。现大量生产的品种有三大系列。
早熟鲜食型:东农303、中薯号系列、费乌瑞它、早大白、超白、郑薯5号、6号、Kondor、Adora;
加工专用型:夏波蒂、波尔斑克、抗疫白、底西瑞、大西洋、尤金、Snote、Nikita、Pisico;
高淀粉型:兴佳1号、克新12号、内薯7号。截止2000年,在本地区累计推广脱毒马铃薯14.7万
亩,在省内累计推广96.7万亩,平均亩净增效益240元,累计净增收 2.32亿元,大兴安岭地区
1999年被黑龙江省列为马铃薯原种基地,2000年被国家计委、国家林业局列为马铃薯原种基地。
承担着国家计委“脱毒马铃薯原种中试基地建设”项目。在大兴安岭地区建设 6万亩马铃薯脱
毒种薯繁育基地,带动大兴安岭地区20万亩马铃薯加工原料生产和黑龙江省北部地区30万亩马
铃薯种薯生产。项目建设资金国家投入 500万元,省匹配250万元,地区匹配750万元。项目于
2001年底建设完成。“大兴安岭超早熟大豆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于2001年 6月23日通过了
农业部科教司在加格达奇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建设原种场1100亩,辐射大兴安岭地区40万亩
大豆生产。基地大量生产的品种、品系有:东农44(超早熟、高油、高蛋白型)、东农45 (超早
熟、高油、高蛋白型)、96—12(超早、高蛋白型)、80853(青毛豆型)、80854(青毛豆型)。 历
时9年的反复试验,育成强冬性杂交一代萝卜新品种“冬红 1号”、“冬青2号”,1995至1997
年在全省推广18.8万亩,增收7775万元。此项研究在全省、全国北部高纬度地区尚属首次,填
补了全国高纬度地区萝卜强冬性杂交育种的空白,获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建所以来,承担各类
课题 160项,完成省、地科委科研项目25项,已有18项通过专家鉴定验收,获国家星火计划优
秀项目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地厅科技进步奖多项。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单
位”称号,多次被地委授予先进单位。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视察研究所时称赞到:“所小
贡献大”。

(浦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