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之滨,西部和北部与新林区、塔河县
毗邻,南部与黑河市、嫩江县接壤,东部与苏联隔江相望。
绵延起伏的伊勒呼里山横亘境内。西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
东部为冲极平原与河谷阶地;东南部属漫岗平原区。全县地势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状。地貌
标高143——780米,平均海拔350米。全境由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切割,主要河流有呼玛河、
宽河、二根河、加格达河等39条河流纵横如网,331个泡沼星罗棋布。
这里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暂短炎热而多雨,极端最高气温在38℃,
平均降水量460毫米;冬季严寒漫长而干燥,极端最低气温-48.2℃。年极端温差达86.2℃,无
霜期仅有80—110天,日照2529小时,属大兴安岭湿润区。
全县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7人,人均占地550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
的2.17%,林地占80%,草原占15.7%,水面积占1.3%。设有9乡1镇66个行政村,80 个自然村
屯。生活着汉、满、蒙、回、鄂伦春,达斡尔、朝鲜等10个民族。总人口39071人,其中农业
人口18989人,非农业人口20082人。
二
纵横的江河,壮丽的山川,肥美的土地,丰富的草原等雄厚的资源使这里遐迩闻名。
境内多为大兴岭林地沼泽土,属黑色暗综壤,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右岸,呼玛河和宽河沿岸,
地势平坦。在黑龙江沿岸阶地及河谷小平原,多为黑砂土所覆盖,土质松散,透水性强,适于
主要农作物一小麦、大豆和部分蔬菜的生长。
全县有林地面积1722万亩,其中天然林地占99.95%,覆盖率70.7%,木材蓄积量7885万立
方米。有质地坚硬,苍翠挺拔的落叶松,纹理如云,参天秀丽的樟子松以及白桦、黑桦,柞树
等10几种树科。在碧波万倾,松涛滚滚的大森林里,生长着黑木耳、猴头蘑等名特山产品和都
柿、亚格达、稠李子、刺玫果等天然野生浆果以及五味子、黄芪等上百种药材;还繁育犴、鹿、
猞猁、紫貂、水獭等名贵野生动物和飞龙、大雁、雉鸡,树鸡等珍禽异鸟。尤其在金矿毛尖上
生长的毛尖蘑早已驰名中外。
储量可观的矿藏,有煤、铁、铜、钼、磷等20多种,特别是黄金的储量占全省的45.9%,是
黑龙江省重点黄金产地之一。
水面面积28.12 万亩,总水量73亿立方米。已建成的功率为960 千瓦的宽河水电站,是省
内高寒地区唯一的小型水电站。拟议中的呼玛河三间房水电站装机容量在40万千瓦左右。由于
黑龙江水洁净、肥美,鳇鱼、鲟鱼、鲑鱼、鳌花、哲罗、细鳞为代表的“三花五罗十八鳞”等
16科56种珍贵的鱼类在这里繁育生长。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显得山青水秀,气象万千,四季的自然景色奇特异常。进入炎热
的盛夏,江岸码头游人如织,或戏水游浴或挑杆垂钓,更是老年人健身,青少年晨读的理想场
所。当冰封大地雪裹千山之时,一派晶莹剔透洁白景色,使人有驰目骋怀、心旷神怡之感。
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资源优势,提出了“坚持粮食自给有余,以林为主,以采金
为重点,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内联外开,积极发展商品经济,艰苦创业,兴边富民”的经济发
展方针,使呼玛的各项社会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87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996万元。创工
农业产值388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658万元(含中直企业),农业总产值1228万元。比1978的
2241万元增长了73%。本级财政收入1987年实现447.4万元,比1978年的101.7万元增长了340%。
1987年农村人均收入612 元,比1978年的210 元增加了191.4%,职工人均工资1987年1668元,
比1978年的842元增长了98.1%。1987年全县城:乡储蓄额2661.8万元,比1978年的377.3万元
增长了607.4%。
农业生产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7年种
植面积23.6万亩,粮豆薯总产1501万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04万公斤。
林业生产是振兴呼玛的主要产业。设有4个省属国营林场、1个苗圃、5个木材检查站,4个
大兴安岭林管局所属经营所和1个青年林场。在改革的实践中林业生产实行了林农、林工联营,
每年生产落叶松原木、小径木,小杆,桦木等15万立方米,1987年实现林业生产总值812万元,
比1978年的102万元增长了696.1%。
黄金采掘业为边疆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有韩家园,兴隆2 个冶金部所属,金矿,县属
黄金公司及所辖20余个采金点。有采金船12条,其中冶金部直属两矿11条,县黄金公司1 条;
机械化采金溜槽29个,其中冶金部直属两矿7 个,县地方22个;一个以国采为主体,县办、乡
办结合的黄金开采业日益兴起。1987年地方黄金生产总投资360万元。1987年获黄金总产值985
万元,比1978年的124 万元增长了694.4%。 产量是1978年的3.6倍。
乡镇企业依靠资源优势,按照工、商、运、建、服的布局,在全县城乡形成了以卫生筷子、
牙签板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以及煤炭、矿产采掘业和建材业、养殖业等344 个乡镇企业。从
业人员2800余人。调整和改善了农村的产业结构。1987年乡镇企业总收入2824 万元,创利润
395万元。
县办地方工业到1987年有工业企业(厂矿)29个,职工1304人。一个以煤炭、电力、建材、
木制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造纸、印刷、农机具和汽车修配,以及酿造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
初具规模。主要产品有1987年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产品奖的呼玛老醋,木制品厂生产的“铁锚牌”
水平尺,筛板厂生产的采金船圆筒筛筛板等。198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71.4 万元,比1978年
的748万元增加了150%。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和普及。有各类科技人员1145人,占人口总数的2.9%,其中农业技术专
业61人,经济专业163人,卫生医务专业155 人,工程技术专业36人,其他680 人。在1980到
1987的8 年间,用于各项科技事业投资50.25万元,推广和普及科研项目48项,科技信息1000
余条,培训各类技术人才3000余人,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117项。
全县共有教师592人,设有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乡级中心校9所,小学64所,
幼儿园1 所;1 个委托性县办师范班和1个护士班,1所广播电视大学。共有在校生8024名,入
学率实现了98%。
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促进了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全县有12个基层商贸单位,25个门点,
526名职工;204个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27人;8 处集市,1处综合农贸市场,城乡商贸网络
基本形成。1987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3435万元,完成国内纯购进1858万元,纯销售5379万元。
文化、广播电视迅速发展,丰富和活跃了边疆人民的文化生活。县、乡均设有广播站和文
化馆、站,有 处电视转播台,5处地面电视卫星接收站,6 座电视差转台,有黑白、彩色电视
机10040台,占全县总户数的88%,广播电视覆盖率为100%。
邮电事业的发展,沟通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全县有线通讯线路25条,其中县乡15条,长
途10条;地下电缆14.5公里。城乡电话均实现了自动拨码。
境内由黑呼、呼自、嫩漠8 条主要公路和逐年增加的乡村公路形成交通网络。黑龙江明水
期是全县沿江村屯货物、旅客运输的主要航道。上至漠河,下经三江口进入松花江,可直达省
城哈尔滨,运输能力1 700吨位,县码头吞吐量4.397吨。1987年塔韩铁路竣工通车。
综观呼玛县十年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
由于社会影响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社会风气还不尽人意,人们改造
山河的能动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劳动生产率还不高。我们决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贯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团结全县人民,为谱写呼玛县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而奋
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