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资源 全县有名称河流120 余条,无名称河沟近70条,大小泡沼330多处,地表水面积共计28.12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3%。年平均降水量在460 毫米左右,产生的泾流水量相当于66.4亿立
方米。各类岩隙问的地下水量约7亿立方米。总水量计有73亿多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0.36
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2700立方米水量的38倍,是全省人均2093立方米水量的近40倍。但水资
源的利用率仅有1—2%,与全国平均17.1%和全省综合8—10%的利用水平相比相差甚远,较世界
先进国家30%的利用率则差之更甚。
根据1979年全国水能资源普查《黑龙江省水能蕴藏量》、《大兴安岭地区水力资源普查》、
《呼玛河干流下游查勘》和《宽河流域规划》等勘察设计资料记载,县内几条大的河流水能资
源蕴藏量达49.65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4.39千瓦的水电能量。此外,黑龙江与嫩江在境
内的界江干流段及长度在25公里,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几十条中小型河流,诸如湖通
河、大鱼翁河、富拉罕河、哈拉巴奇河、查拉班河、吉龙河、羊角河、加格达河等,其水能资
源有的正在勘察规划,有的已列项待机开发。待全部查清后,县内丰富水源总的水能蕴藏量,
是有其比较可观的潜在资源的。主要河流性状及水能资源情况见下一、二表。
表一 主要河流性状表
注:1.流域面积:呼玛河为全流域数值。两江为县境内数值;
2.黑龙江与嫩江的河床与比降,均为县境内的平均值。
表二 水资源利用与可行性开发情况表
注:呼玛河3处大型电站坝址、分别在县内的哈拉巴奇河口。三间房村南和余庆屯附近。
县内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天然水质的基本性状良好,属于重碳酸盐类水的
中性水质。矿化度不高,总硬度不大,PH值接近中性,主要离子——钙、镁等的含量比较适度,
泥砂杂质与浮游生物亦少,透明度强。对县内水质理化性状的化学分析,据1984年《呼玛县资
源调查与农业区划》记载,地表水透明度在29—33厘米,总硬度在1.9—5.8德国度,PH值在6.5
—7,溶氧量在8—10毫克/升,含铁量在0.O5—0.8毫克/升,氯化物在18—27毫克/升,氟化物
在0.05—1.2毫克/升,总碱度在1.5—2毫克/升,水温在0.2—2.3℃。 地下水透明度一般都大
于 30厘米,总硬度在0.5—20德国度,PH值在6—7,含铁量在0.1—1毫克/升。盐类含量在19.2
—150毫克/升,氯化物在10—27毫克/升,氟化物在0.O5—1.2毫克/升水温在4—9℃。 县内地
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情况无论是外观或饮用,均无色无味,清澈爽甘,感官性状良好,按照国
家《生活饮水水质标准》的规定衡量,以及从毒理学指标分析,均符合国家法定的饮用水标准,
是较好的生活饮用、工农业生产、淡水鱼类繁殖和水能转换的天然资源。但是在局部山区边缘
的丘陵地带,受长期枯枝败叶和各类矿质的淋溶过滤,形成的潜层地下水质不良,有缺盐少碘
钙不足的自然缺陷,对人体有害;于此环境居住的人多有甲状腺肿大、骨节增生或偶发克山病
现象存在。这类地区有兴华、新民、新村、河南屯、黑山头等村屯,俗称大粗脖、大骨节症状
的人,轻重程度不同的都有之。伪满时期,1946年北阵屯曾突发一次全屯性克山病,据传水质
不良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患者病变突发,吐泻不止,老幼皆亡。十几户、几十人的山村,
几天内竟几乎全员丧生。时至今日,一直未再有人于此定居。此情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省
咨议员吕佐臣提出的《请在余庆(今庆安)县境凿机器井以卫民生而招徕议案》中所述情况,极
其相似。提案说:“……创设防营时放荒招垦,曾经阡陌毗连,村庄错落,因水性恶劣久居者
男生节骨,不良于行,女多阴症,动辄夭折,实因井水太浅之故。近数年来,大户因折伤人口
而成小户,小户因折伤人口而成单丁,荒田成野,旷室无人”。因水质不良,群众称之为地方
病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级政府重视地方病区的水质改良工作,县内亦多方面采取措
施,即对病区人民给予防治,又对害水除其害因,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水能的宝
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