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推广 一、机构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农业技术推广站。1978到1987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县设总站,
三卡、金山、欧浦等乡设技术推广站。先后归农业科、农牧渔业局、农业局领导。城乡农业技
术专业人员28人。1986年将农业科学研究所,种子站、良种场组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其任务
是以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科研成果,结合本县的生产实际,综合为农村种植业发展服务。发
挥农业技术推广站传递作用。
附: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情况表
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情况表
二、推广的主要项目
因地制宜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此期间引进推广的小麦品种有“克70—363”、“751”、
“克丰2号”、“克旱7号”、“克旱9号”用以逐步取代“北新2 号”、“克丰1 号”混杂退
化的小麦品种。农业技术研究所对在1976年引进少量“克73—44”(后定名为“克丰2号”)经
试验,比主栽品种“北新2号”增产21.2%,1981年又引进40 万斤扩大种植。到1982年,该品
种在全县种植面积中已达到23.4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82%,成为全县小麦的主要品种。
1980年以前大豆品种以第一作物种植区的三卡乡、江湾农场以“优比例”为主,搭配“北
呼豆”,其它各作物种植区均以“北呼豆”为当家品种。 1977年从黑河引进的“74—129”新
品种于1980年在三卡乡示范后,现已在三卡、江湾、呼玛镇、荣边大面积种植,到1987年播种
5 万亩,占全县大豆种植面积的50%以上。其它品种尚有“自优2号”、“北呼豆”、“1870漠
河1号”等。
1986年以后,引进早熟玉米单交种“克单三”、“克单五”试种。到1987年全县推广960
亩。同时还推广了“奥罗”、“托尔”、“星金特”等油菜品种均获成功。 1986年又引进试
种瓜菜类品种,有牡丹江1号大白菜、花柳菜、结球甘兰、长春密刺黄瓜、饲料南瓜、窝笋、
章邱大葱等都获得试种成功,有的已在生产中取得经济效益。
附;呼玛县不同时期农作物品种表
呼玛县不同时期农作物品种表
推广植物保护化学灭草。以灰菜、苋菜、蓼、苍荬类、荞麦蔓、野苏子等阔叶杂草对小麦
危害极大。“北新2 号”小麦根腐病发病率为0.35%,“克70—363”故黑穗病发病率为0.42%,
黄瓜霜霉病和黄瓜跳蛹每年普遍发生。1978至1987的10年中,采取以耕作栽培,生物防治,物
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并加强对植物检疫取得明显效果。并先后推广了“寒力散”、“多菌
灵”、“克霉灵”、“瑞毒霉”、“克菌丹”等杀菌剂和“六六六”、“滴滴涕”、“乐果”、
“敌百虫”、“敌敌畏”、“氰溴脂菊”、“锌硫磷蛩、敌杀死 ”等杀虫剂及二四滴“氯乐
灵”、“拿捕净”、“禾草灵等灭草剂。减轻了病虫,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10年中中共投入
灭草剂11127吨,累计灭草面积52万多亩;灭草效果在85—95%以上。
附:化学农药使用情况表
化学农药使用情况表
推广适应本县特点的栽培管理技术。江湾农场1976年对大豆种植采取盖、耢、耙耥、松机
械化田间管理成功后,全县大豆耕种面积逐年扩大。随之又推广轻便耘锄及豆田灭草剂的应用,
大豆施肥新技术,对大面积豆田普遍推行了机械整地,一次完成施肥播种作业,盖、耢、松耘、
喷田间管理和机械收割脱粒的一整套大豆丰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除遇自然
灾害外,年年均有好收成。小麦生产普遍采用耕、翻、播、压、喷联合收获栽培技术,代替了
小麦宽垄、稀植的耕作方法。
推广以化学肥料为主的施肥技术。
增施化肥,是科学种田的一个组成部分,1959到1976的18年里,全县共使用化肥1911吨,
而1977—1979的3 年中就推广使用化肥3 854 吨,是过去18年使用化肥的两倍。化学肥料在粮
食作物上的推广和使用,使全县粮食作物的产量有所增长。化肥品种由原来单元素、低含量逐
步向二元素、多含量发展。施肥方法也从过去手撒明施到机械深施;由只施一种元素到氮、磷
配合使用。10年来凡施肥播种的小麦,每亩化学坚持施用化肥10—13公斤,坚持深施(10厘米),
充分发挥了肥效。播种大豆施肥均采用种下侧深施肥,播种施肥一次完成已在全县应用。每亩
使用磷酸二氨5—6.6 公斤;或用其它化肥与氮、磷肥搭配,效果最佳。
普遍推广农家肥。各村多以高温造肥或人工颗粒肥,使化肥与农家肥同步应用,促进了粮
食作物的增产。
附:化肥施用情况表
化肥施用情况表
单位:吨、亩
推广合理种植技术。小麦每平方米保苗550—650株。大豆早熟品种45厘米行距,每平方米
保苗60—70株;60厘米行距50—60株。推广大豆缩垄增行技术缩到15厘米,据试验增产12%以
上。
推广小麦苗期镇压技术。小麦苗期镇压好处有三,一能保墒坑旱,二蹲茁壮杆倒伏,三促
使分蘖,有利于幼穗分化。掌握三压(地干、土喧、坷垃多),三不压(土粘、地硬、麦苗受冻),
压苗最佳时期是小麦三叶期,不能提前或拖后。用√镇压器,链轨拖拉机拖带,顺垄、横垄压
均可,禁拐死弯。压青型增产技术,已在全县广泛采用。
推广应用农用激素技术。1978至1987年推广应用的有二四滴蘸花,乙稀利催熟矮壮素抗倒
伏,亚硫酸氢钠在大豆上抑制光呼吸;三碘苯钾酸颗粒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均被农民所应用。
调整作物比例,实行合理轮作。全县农作物种植比例失调,小麦种植面积过大,出现重茬、
迎茬,粮食减产。历史习惯采取连作或撂荒,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随着农村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推行和国家在粮食价格上的调整,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小麦播种面积趋于下降,
比例趋于合理。为麦豆轮作增产创造了条件。
塑料大棚应用推广。1978至1987年,在高寒地区,塑料大棚生产使新鲜蔬菜提前上市。推
广塑料大棚后,4月份吃到菠菜、小白菜、鲜葱。“五一”菲菜上市,接着黄瓜上市,6月能吃
上西红柿、两胡芦、辣椒、茄子和瓜类等生产并扩大到人造蘑菇食用菌类生产。由集体应用到
千家万户应用。塑料大棚的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几平方米,大的几百平方米,矮的有50厘
米,属蔬菜低棚;高的有3 米以上,属于瓜果高棚。大棚骨架有木质的,也有钢架结构的,由
单日光棚发展到日光再加温的温室。初步解决了人们春季吃新鲜蔬菜晚和难的问题。
1982年推广应用地膜覆盖,使茄子增产88.7%,单交玉米扣地膜比不扣地膜增产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