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良种繁育

第一节 良种繁育



  根据畜群退化状况,始终坚持引进良种,改良畜群,为畜牧业大发展创造条件。

  遵循因地制宜,以本交为主,冻精配种为辅的原则,加快黄牛发展速度,提高牛群繁殖质
量。1978年由齐齐哈尔引进黄白花种公牛30头,从太康引进西门塔尔牛13头,分布于江湾、五
七农场、种畜场、金山乡。1979年从齐齐哈尔嫩江奶牛场引进奶牛19头,在荣边乡喂养。1980
年又从甘南引进109头优良牛种。其中有“利木赞”、“海福特”后代小公牛12 头,分布在兴
华、荣边乡。1983年从齐齐哈尔引进黑白花种种牛 11头,分布在兴华、三卡、鸥浦、呼玛镇、
金山、荣边。由于不断引进优良公牛,使全县黄牛改良工作迈开了步子。1983年在大兴安岭地
区帮助下,组成黄牛改良调查小组,从9月初到 10月末对三卡乡、荣边乡、兴华乡、呼玛镇的
10个大队的173 头牛进行了测查。调查表明,改良牛占测查牛数的 73.8%,改良牛中的黄白花
占改良牛的 66.9%,黑白花占改良牛的29.9%,其他占3.2%, 基本改变了全县过去牛群退化现
象,增加了新的优良品种。为使牛群结构更趋于合理,1986年又从齐齐哈尔家畜繁育站引进黑
白花育成公牛5头,投放在北疆乡。

  根据上级对黄牛改良工作的要求,使全县黄牛良种化,1978年举办了各乡专业人员参加的
黄牛改良学习班,各乡畜牧站及各生产队饲养员共13人参加。随后县畜牧站派了3 人在黄牛配
种期下乡蹲点指导配种。共集群可繁母牛54头,人工冻配32头,复配8头,次年产犊12头。1980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畜牧科组建了家畜繁育改良指导站。配专职人员2 人。1986年
派出专业人员2 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并在荣边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办家畜配种站。荣边乡家
畜配种站从6 月到10月共冻配黄牛55头,准胎34 头,准胎率为6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冻配任
务,次年产犊35头,犊牛初生平均重量29.4公斤,比黄牛提高59.7%;12个月龄体高平均为113.4
厘米,比当地本交犊牛同日龄提高14.3%.深受养牛户的欢迎。1986年畜牧站被评为省畜牧系统
先进单位荣边乡家畜配种站担任人工授精任务的助理兽医师杨胜利,1987年又进行配种94头,
准胎69头,准胎率73%.1987年县在三卡乡和北疆乡设立了配种点,从外县聘请1 名配种员。三
卡乡、北疆乡2个配种点和荣边乡配种站共冻配种193头,准胎150头,准胎率80%。同时采用了
药物去势的新方法,开展去势、清群、组群,具有安全、减少开支,方便养牛户,利于黄牛改
良工作。

  马匹均属自繁自养,并无优良品种,1978至1987的10年中,马匹发展不快。

  为实现全县良种仔猪自给,1983年从齐齐哈尔引进哈白、苏白良种猪200 头;1984年,省
拨给长自种猪7 头,分别拨给江湾农场、河南屯村、粮食局青年点、兴华乡、呼玛镇饲养。在
逐步普及生猪良种化同时,1985年在县科委的协助下,由哈尔滨引进瘦肉型“杜洛克”种公猪
1头、母猪1头。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开创了高寒地区饲养瘦肉型猪的先例。1986年又引
进“瑞系”瘦肉型长白猪种6 头,分布在养猪基础较好的三卡乡,荣边乡、江湾农场。

  1981至1983年,从齐齐哈尔、黑河市引进和自孵“二八八”良种蛋鸡8.4 万只在呼玛首次
推广成功,其成果获地区行署1985 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受到省、地好评。1984 年引进
“康贝尔”鸭3187对,分布在各农场及金山、北疆、荣边、三卡、呼玛镇饲养繁育。同时又引
进星杂“五七九”蛋肉兼用鸡,“罗斯”肉鸡在各乡、农场、呼玛镇内饲养繁殖,改良程度可
达90%以上。1985年县科委、科协从哈尔滨畜牧局引进“星布罗”肉用型鸡120 只,“滨白”
鸡2400只,在试养中,证明适应呼玛气候、条件,可以大力发展。1986年工建青年点先后由哈
尔滨市调入“滨白”鸡4000只,“星布罗”肉用鸡种蛋5000枚,孵化饲养成功。1987年全县村
屯饲养优种鸡数量明显增多。

  1986年由齐齐哈尔市引进鹅雏800只,1987年引进鹅蛋500枚,加快了家禽类的发展。

  养兔开始有了发展,1986年县科委与武装部由甘南引进獭兔10O对,分散在呼玛镇、北疆
乡、兴华乡饲养。到1988年已发展到1500只。附:畜禽存栏表

   畜禽存栏表
单位: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