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饲养管理

第二节 饲养管理



  1980年前牲畜是生产队集体饲养管理。大牲畜的管理形式主要以生产队集中专人喂养,专
人使役,专人放牧。猪羊的喂养管理,计酬办法有四种:一是收支大包干,保本保值向生产队
交管理费;二是保本保值,自付购养费,产值分成;三是基本工分加奖励,年初制定出生产指
标,年末超产奖励,完不成者罚;四是以产计酬,生产队付饲养费。

  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畜禽饲养管理方式也不断变化。猪的饲养管理,1980年前执行以
“公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方针。1981年贯彻以“私养为主的个人、集体、国营一起上”的方
针。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将生产队集体饲养的猪逐渐卖给个人,变为一家一户饲养。
牛的饲养管理也在变化,呼玛镇、韩家园、北疆公社和五七农场,将集体饲养的牛承包给个人
饲养。1983年统计,个人喂养的牛占全县总牛数的95%。马的饲养,1982年开始出现个人养马,
到1983年除金山公社前进生产队和三卡公社一队外,其它生产队的马匹逐渐卖给个人饲养。

  为确保承包后对农民一家一户大牲畜的管理,防止倒买倒卖,盗窃大牲畜等事件的发生,
根据省畜牧局、农业局、公安局、供销社联合通知精神,1982年10月对大牲畜进行了登记发照
工作。全县组成9个普查登记组,30余人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牛、马)发照工作。

  由于牲畜饲养形式的改变,农民饲养牲畜积极性较高,1982年开始出现养畜重点户、专业
户。到1987年出现了养畜大户,三卡村的孙林,养牛44头,陈美文养牛40头。附:1982至1987
年养畜专业户统计表

   1982至1987年养畜专业户统计表



  为了加速畜禽发展,1978至1987年全县共办养畜学习班9 次。培训302 人次。同时牲畜兽
医技术人员开展了技术咨询服务工作,普及科学养畜禽知识,包片包乡,到专业户、鸡场帮助
解决饲养畜禽的技术问题。县工建服务公司、电厂青年点等鸡场,通过技术咨询服务都取得了
好的效果,孵化率在85% 以上。1983年由佳木斯引进“太平二号”蚯蚓1000条,由养鸡专业户
曲淑贤当年养殖数万条。养鸡专业户分别购置蚓种繁殖,效果都比较明显。1984至1985年从哈
尔滨水生植物研究所引进“细绿萍”,繁殖率达千倍以上。分布在兴华乡、呼玛镇、水产站等
处养殖,效果更好。1987年在北疆乡试搞了“青贮”饲料1 万公斤成功。对牧业生产有较大的
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