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工程 全县水利工程分为河道堤防、涝区、治理农田灌溉、防病改水、小型水电和边境河流护岸
6 个类型。各工程间地处分散,工程自身内容单一,综合效益的条件很差,基本是独成一体,
单项受益。
一、堤防工程
呼玛县村屯,多在江河岸边,时有受江河水害之威胁。为防洪水灾害,1955年由群众自建
小坝开始,后逐年转为由国家补助投资建起了堤防。至1987 年底,已建成能够防御1956年和
1984年型洪水的防洪堤坝4 处,总长度为25.33 公里(不包括划出的漠河、兴安,开库康、依
西肯、十八站5 个公社)。其它防洪标准较低的堵口小堤10余处,堤长6公里。全县各地堤防可
保护耕地4.1万亩、荒地草原3.4万亩和县城驻地呼玛镇及荣边、红卫、鸥浦、三合站、怀柔站、
新街基等9 个村屯,人口2.O3万人。
1978年之后,对呼玛镇至荣边乡14.5公里长的呼荣堤防,进行了延伸和扩大断面的整修、
加固,经过连续三年的施工,1987年整体长堤基本初具规模,平均提高两米以上,堤顶宽均为
4米,堤顶高程达175.87米。增建了三座钢筋混凝土排水涵阐,共完成土方41.82万立方米,浆
砌石方156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365立方米。能在防御1956年173.93米(原假定高程是101.21
米)洪水的基础上,达到了比1984年最高洪水位174.37 米(原测得的假定最高洪水位是101.65
米)还超高1.5米。全堤弯道平缓,顺道笔直,沿岗跨洼,半弧环绕呼玛镇城区和荣边乡驻地村
屯以及大面积沃野良田与牧草基地。
鸥浦村沿黑龙江9 公里长的堤坝,既有保护农田效益,又有防止国土切割流失作用,可防
1956年型黑龙江洪水,六十年代中期11万立方米土方建成后,失于岁修养护,被几次洪水损毁
多处。于1986年国家补助投资1.6万元,完成1万立方米土方和120 立方米的块石与钢筋混凝土
方,对水毁堤段做了修复与加固处理,并扩建了被水毁的排水闸门,恢复达到保护自然村2 处
和2.5万亩国土面积的设计效能。
1985年春季凌汛灾害之后,为保护耕地和防止黑龙江水岔流改道破坏围土,在新街基村下
游修建了1.83公里长的截流堵口堤坝,保护了村屯和1.2 万亩农田的安全。其它沿江的怀柔站、
正棋村和三卡村等地,对小型的堤埂土坎与高水位过流的低洼地带,做为临时抢险性的填筑修
堵,共完成土方4.42万立方米,都发挥了抗御一般洪水的有效作用,并为抢险转移或减轻灾情
损失争取了主动。
附:堤防工程建设情况表
堤防工程建设情况表
二、治涝工程
全县易涝面积集中于北疆乡,属嫩江流域上游丘陵地区,易涝面积在10万亩以上,其它14
万亩易涝面积零散分布在黑龙江右岸及呼玛河两岸的小平原地带。最初的涝区治理,没有工程
设施,早在五十年代,自发于沿江农村,局限于对春雪涝的治理,方法简单,临近春播,以马
(牛)拉树条枝杈往复耕地积雪中,横拉竖趟,促使积雪在反复活动中加快融化,借春风促其水
份蒸发,减少土壤水份的渗入量,减轻春涝推迟播种期的涝害。
这样治涝,效果不明显,是全县粮食生产幅度波动大,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反复徘徊,
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1978年后,县政府把治涝建设列为全县水利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1983至1987年对呼玛镇平原涝区进行整修扩建,从荣边灌区渠首到呼玛镇沿江边北上6公
里,顺山脚地势开挖一条15公里长的截流干渠,阻止坡上空山水下泄进田。又在耕地中开挖了
10条排水支渠,并疏通原有排水工程,截流排水干支渠总长19公里,完成土方19.7万立方米,
解除了春秋两季大部分耕地的内涝,受益面积扩大到2 万亩以上。1987年又进一步规划,使坡
水和内水分别由东西两侧排入黑龙江与呼玛河,达到10 年一遇的除涝设计标准(即一天的暴雨
量在两天内全部排出),于同年相继开工建设。
1982至1985年开始对北疆涝区全面勘测设计规划和施工建设。北疆是1969年后开始兴建起
来的新区,曾一度是呼玛县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耕地集中,受涝面广,灾情几乎年年出
现。治理前从1969至1982年,有5年丰收,2 年受旱,7年是春秋兼涝与季节性偏涝,其规律为
二年一遇,所以在规划设计与工程施工中,按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做了全面安排。
1.涝区范围及特征: 1983 年开工建设之前,涝区内包括一个乡、三个地方农场、一个省
属营林场,共15个自然村3000多口人。涝区总面积1990.5万亩,其中耕地11.1万亩,可垦荒地
和草原17万亩,其它为疏林草地和山林地面积。在东经125 °26′~126 °21′北纬50°55′
~51°29′之间。位于县境内的西南部。嫩江的一级支流嗄拉河与加格达河纵贯其内。两河流
域的河谷平原及林边山脚坡岗地,形成了涝区范围,区内地势平缓,比降很小,地面高程在370
米~374 米之间,大面积有明显的湿地标志。夏季通行比较困难,在历史上有“落马湖”之称。
涝区北半部属嗄拉河流域,其耕地和荒原多为漫岗滩地和甸子地。沿河有泡泽湿地密布,中上
游河谷开阔,地势平坦,被喜湿草类覆盖,土壤表层为坡水与河源冲积土,下面是厚度在2—3
米以上的黄粘性土。涝区南半部的加格达河流域,属冰川沉积带,已垦殖的耕地和荒地草原,
绝大部分是低洼漫滩,少量是坡度不明显的平岗,地表在都柿、沼柳、丛桦和湿草类等植被群
落覆盖下,有沉积2—3米厚的草甸灰化白浆粘性土。两河河道多呈连环状,左右迂回,曲折蜿
蜒,水流平缓,无正规明显河槽。汛期河谷两岸汪洋,积水连片,平时泡沼湿地常年积水,即
使旱年也很少干涸。全涝区土质粘重,渗漏条件极差,比降过小,排水不畅,加之两河入江汇
流均受嫩江干流水位顶托,构成了涝区全貌的基本条件特征。
2.北疆涝区工程建设: 1983至1985年国家投资10万元,分期按片对涝区进行综合治理,
渠桥涵闸工程配套,3 年内共建成截流沟渠2 条,排水干支渠道18条,总长度18.92公里,修
建农道桥8座,排水涵洞12处,砌筑跌水工程4 处。用工32 603个工日,其中技工686 个工13,
共完成土方81 428立方米,石方830 立方米,混凝土111立方米,防治受涝面积77 550亩。全
部工程造价,以受益面积计算,每亩投资平均为11.25元,按完成的总工程量计算,每立方米
平均投资为1.07元。
工程建成后,效果比较明显。在1986年全县出现春寒夏旱秋重涝的情况下,北疆涝区的粮
食产量,却获得了丰收,当年上缴商品粮达400万斤。
1986至1987年将恢复与扩建三卡涝区工程,列为全县治涝的重点之一。两年内利用补助投
资13.05 万元,把原有大部分己塌坍回淤的旧截流排水干支渠道,进行了部分疏通整修,并开
挖延伸了新渠,总长度达10公里以上。在田间主干道路上建起浆砌石与混凝土相结合的农道桥
两座,大型农田机械,不需再绕道通行,便利了往返田间的机耕作业。工程复修扩建后,除涝
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除涝面积达1 万余亩,比原来增加了三分之一。附:治涝工程建设情况
表
治涝工程建设情况表
三、护岸工程
黑龙江的护岸工程,在县境内治理建设的岸段有呼玛镇、马伦、三合站,新街基和三卡5
处。工程建设除三卡外,分别于1976至1982年先后相继竣工受益。1978至1987年,除马伦的护
岸工程于1981年划归塔河县管理和新街基护岸工程被1985年春季特大凌汛冰害全部摧毁外,呼
玛镇、三合几乎年年都有少量投资进行维修护养,保持了工程的完好程度,起到了坚固基岸、
国土不流失的作用,并美化了沿江环境。
1987年开始建设三卡护岸工程,总任务为干砌石基础与护坡、混凝土踏步与同顶全长1 公
里,总投资40万元,设计总工程量:土方16 379.4立方米,粗细砂方2 970立方米,石方5 456
立方米,混凝土方597.2立方米,工期为3年,1989年扫尾验收,要求全部受益。
1978至1987年,全县完成了黑龙江护岸工程总长度4.5公里以上,几乎是前20年所建长度
之和。
附:黑龙江护岸工程建设情况表
黑龙江护岸工程建设情况表
注:完成的土方量内包括砌石反滤层用的粗细砂方量。
四、小水电工程
全县村屯分散,相距较远,由地方电网统一供电,难度较大,而且经济效益不佳,1978至
1987年,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偏僻农村,进行小水电建设。主要建设的工程项目,一是宽河水电
站主体工程的续建与输变电线路的扩建,二是民办公助建成了湖通河水电站。通过工程设施,
把水能转换为电能,季节性的解决了部分农村用电的需求量。
(一)湖通河水电站:1978年施工,至1981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为50千瓦,输电线路3公
里,国家补助投资10.82万元。施工建成的主要项目有堆石溢流坝、引水渠道、小型闸门、发
电机房、高压线路及水轮发电机组设备购置安装等,共完成土方1800立方米、石方900立方米、
混凝土350立方米,每年四月中下旬开机送电,至十月末河水结冻停机。在河水畅流期机组运
行180天—100天,年平均发电量在16.93万度左右。归湖通镇村经营管理,供电范围只湖通镇
1个村,后扩大到当地驻军连队。以农忙季节的生产用电为主,兼顾生活用电,入冬停机后,
则改用柴油机为动力的供电方式,解决了偏僻农村的电源。
(二)宽河水电站:属跨年度国家投资续建的工程项目。1978年在前期已完成部分项目的基
础上继续施工,于1982年9月1日基本建成,并投入试生产,向用户供电。1982年10月末,经省、
地、县三级有关部门组成的“宽河水电站竣工验收委员会”全面验收后,正式交付运行投产。
1.电站主体建设工程:在前期引水隧洞、厂房水下基础与尾水工作桥桥墩岩基3 项石方开
挖,以及隧洞回填衬砌、进水口启闭塔基础、主厂房水下部位与桥墩4 项钢筋混凝土浇筑全部
完成的基础上,1978—1982年又逐年投资达228.42万元,进行未完项目的续建工程建设。其完
成的主体项目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厂房、启闭室与变电设备室框架、屋顶和冲砂闸、溢流坝、
溢流护坦、土坝翼墙等,其它结构与项目还有隧洞灌浆、前后洞脸喷浆护面、土坝清基与填筑、
库区清理、越山通道凿岩砌设以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金属结构制做安装,输变电工程施工等。
共完成土方6.63万立方米、石方3201立方米、混凝土方6927立方米、变电站2 处、10千伏与35
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架设总长度达52公里。
宽河水电站工程的主体建设项目,于1982年10月末全部竣工验收。投产后,工程规模达到
了设计标准,工程质量与设备安装符合技术要求,3 套水轮机与发电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为960
千瓦,形成年平均发电量230 万度的生产能力。输电主干线路,东西横跨三卡与北疆两乡与三
卡林场,联通了沿江、三卡、宽河、二十二号桥、铁帽山、富川、芳草、青山、象山、加格达
河、东沟、长山、站南、落马湖、临江、北疆等16个自然屯20个行政村。自此,县内南半部的
三卡、北疆、三卡林场,形成了统一的地方小水电网,终止了村自为之的小柴油机发供电形式。
宽河水电站即被群众誉为“大兴安岭上的一颗明珠”。
2.水火电线路拼网与扩建工程。为解决宽河水电站的剩余电能和冬季停机期间广大用户的
电力来源,1985年6月中旬,宽河水电站与椅子圈火电厂间的35 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拼网工程开
始施工。至1986年11月4 日全线竣工投入运行。历经1 年零4 个月,完成线路全长67公里。工
程总投资95.5万元。其中:省水利厅扶助投资30万元,利用地方边疆补助费56.5万元,地方财
政自筹9 万元。使用12米长的水泥质电柱539 根,截面35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40.5吨,成立
了水火电联网工程指挥部,领导施工建设,由宽河水电站与县电业局安装公司分段承包施工。
水火电线路拼网工程1986年末竣工之后,满足了呼玛县南半部的三卡,北疆两乡与三卡林场以
及后期新开发建设的宝盈金矿。宽河金矿等地常年用电的需要,为促进工农业生产建设提供了
动力保证。
1985年3 月至10月,由县林业局自筹资金9.6 万元,经宽河水电站负责技术指导建设,长
山村承包施工,建成长山村至嗄拉河林场12公里(木质电柱)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与变电设备的
安装设置,延长了宽河水电站的输电范围,也扩大了椅子圈火电厂的供电半径,给林业生产增
添了动力,结束了嗄拉河林场和村民30多年无电灯的历史。附:小水电建设情况表
小水电建设情况表
五.其它水利工程
1978至1987年,利用小型农田水利与改水深井补助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等几项专业资金,发
展了旱田与菜田喷灌、缺水山区与地方病区的机电深井建设,并引进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进
行了科学试验。
1.喷灌实验:1979至1986年以国家投放的少量灌溉补助费集中使用,统一购置喷灌设备及
工农12型小四轮拖拉机36套,分拨到呼玛镇郊、荣边,三卡,鸥浦、怀柔站等乡村与部分农户,
凭借地块距水源近的便利条件,进行早田作物喷灌。解决了小面积小麦三叶期“卡脖旱‘的现
象,在大地欠收年景中,喷灌面积获较好的丰年收成。
2.建设深井改变饮水条件:1978年用机电井建设补助投资的6 万元经费,在长山村和三卡
黄土岗建成2眼120 米的深水井,配齐机泵抽供水设备。1983至1985年又以同样办法,在星山、
北疆、象山、宽河等5个村,建成120米—203米深的5眼深井与机泵设备,改变了部分高山贫水
区与有大骨节病区人、畜的饮水条件,使近4000人、千余头牲畜摆脱了食用地表水与浅层地下
水的历史。每眼单井日涌水量最少在百吨以上,经化验水员,所含元素适中,适于饮用,可满
足当地群众需要,对抑制地方大骨节病,有明显效果。
3.科学试验:1984至1987年,水利局引进先进技术,购置微型喷灌和磁化水灌溉设备。结
合扶贫工作,在呼玛镇农户中,援助部分菜农及专业户脱贫致富,发展建设了宅旁、井旁、路
旁、水旁的“四旁小经济区”,以工农12型小四轮拖拉机的动力带动水泵,以“小自龙”式的
塑料管,将井水或泡子水输引到塑料大棚或耕田,通过磁化装置对各种菜类和其它作物进行喷
灌或漫灌,年平均浇灌400 亩左右,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与一般大地种植的作物比较,黄瓜、
青椒、西红柿、茄子、芹菜和韭菜等细菜类,可提前成熟,早上市10一20天,而且能延长生长
期近1 个月,增加三分之一以上的总产量,还相应减少70% 左右的病虫害发病率。用木耳段进
行人工培植的黑木耳,由于利用喷灌的喷洒,水份有了充分保证,既减轻了人工管理的劳动强
度,又促进了木耳的正常生长速度,对提高产量,起到了催化作用。附表;
其它水利建设情况表
注:提水喷灌中对引水渠道与小面积土地平整,完成土方1.07万立方米。
4.未见效益的几项工程:七十年代后期,以建设灌溉工程为主相继开工兴建的水利工程,
有北疆的象山、兴华的东风。金山的水磨沟、荣边的老黄沟4 处小Ⅱ型水库,呼玛镇、荣边万
亩以上机电提水灌区和三卡万亩以上自流灌区以及兴华地方病区水质改良等项,由于条件不成
熟,这些项目均于1982年之前先后停建。4 处小型水库的大坝均未合龙,溢洪道和其它项目也
未全部建成;呼荣抽水灌区的主体工程项目已基本全部竣工,厂房及进水工程,抽水与扬水机
组设备,高压线路与配电装置、输水干渠与分干渠等项,除部分渠道有回淤外,其它都较完整,
三卡灌区工程的两道拦河砌石混凝土坝和引水干渠及闸门,多年未加维修养护,有部分自然损
坏,只是在近年来向池塘引水养鱼,稍有效益;兴华病区的改水工程,从呼玛河边的抽水泵房
到地下输水管道进村,以及村中贮水塔与引贮水设备等大的建设项目,均于1979年竣工后移交
当地公社,只差村内分管道及通往住户的水管;公社没能及时负责安装,至今未曾使用,地面
工程长期被搁置,局部已有损坏。
属于此类长期未用或半截建筑的工程项目,基本都有了基础与大体雏形,在需要时,可进
行工程综合性效益的续建,予以配套整修。附:无效益工程情况表
无效益工程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