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汛抢险
第三节 防汛抢险
全县村屯大都座落在江河沿岸,防汛抢险工作事关重大。本着“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
指导思想,战胜了1958与1984年两次黑龙江特大洪水和1985年超史罕见的黑龙江凌汛灾害,虽
然造成了财产的严重损失,但却没有发生过人身伤亡事故。
一、组织领导
每年的江河解冻凌汛期与夏秋汛期,县级防汛指挥部,由县长、副县长兼任总指挥和副总
指挥,委员由县直各有关单位领导组成,上岗到位。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指挥全
县防汛工作。沿江河各乡(镇)村同时组成乡村防汛指挥部,指导乡、村防汛抢险工作。县直各
系统建有防汛领导小组,组织起抢险、保卫、抢救等小组;根据汛情,县防指从职工中抽调身
强力壮者组成抢险突击队。
二、通讯设施
1985年之前,全县防汛的信息传递,完全依靠县乡之间的两级电话线路和邮电部门与个别
乡驻地的无线电台联络。有时因线路故障,通讯中止,造成信息失控、指挥不灵,给全面防汛
抢险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986年初,从水利局干部中选派3 名技术人员,到大兴安岭地区,参加省举办的短期无线
电报务培训班,学习无线通讯业务。结业后,于开江河之前架设起3 部交直流两用单边带15瓦
电台,1 部为县中心台,设在县防汛指挥部,负责全县汛情搜集综合,向地区或省防汛通讯调
度中心按时报告;1部设在鸥浦乡鸥浦村,另1部设在金山乡新街基村,分别负责向县中心台按
时报告当地汛情。1987年又装配1部100千瓦的180型电台,替下了中心台的15瓦单边带,作为
备换、流动之用。同年购置10公里范围BW900型直流电源报话机10只,为汛期报告水情、临时
指挥抢险、临时工作联系提供了方便。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在汛期随时可以与黑龙江上游的漠河、兴安、开库康和下游的黑
河、嘉荫、佳木斯以及内地的加格达奇、齐齐哈尔、伊春、哈尔滨等地防汛电台联系,互通情
报,了解县内外天气变化、降雨量和汛情趋势等情况。为指挥部分析判断作出决策,以掌握防
汛抢险工作的主动权。
三、物资储备
依据中央和省防汛总指挥部通知要求,县供销社每年在汛前为地方防汛代储防汛用草袋子。
1984年储备2 万条,1987年增加至4 万条,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于汛期结束1 次结清账目。对当
年防汛抢险使用超量部分,都按价如数付款,如有剩余则按数量付代储保管费。
县防汛指挥部仓库,1987年由省直接拨入防汛抢险专用编织袋1万条。历年来常备的其它
物资,还有8—10号铁线和部分木杆、扁担、土蓝和铁锹等。
四、行洪区清障
清除行洪区障碍,是保证汛期泄洪畅通和防汛抢险的重要措施之一,除1959年拆除呼玛镇
堤外一栋土木结构80余平方米住房外,河道清障工作一直没有再开展。并有呼玛航运站、呼玛
粮库、驻呼玛镇81689部队边防会晤站、呼玛县商业煤场与石油公司油库等单位扩大基本建设,
在行洪区内又增加了新的障碍。在1987年夏汛之前,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关
于清除行洪、蓄洪障碍的紧急通知”,于4月6日发出“关于禁止在护堤用地上耕种的通知”后,
又责成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水利局、公安局和呼玛镇政府,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进
行督办检查有碍堤防安全和行洪区的清障工作。在6月末与7月初先后拆除呼玛航运站在外侧堤
坡坝脚上建的40余平方米砖房一幢和砖石结构公厕一座。沿呼荣堤防还拆除板木仓房15座,填
堵厕所7个,拆移木质板围墙200延长米,挪动木材1 000立方米、木拌子80个。但是,至1987
年底,黑龙江呼玛镇段的护城堤防外主要行洪区内,沿堤脚还有阻洪建筑物,有待于进一步清
除障碍,以利泄洪。
五、战胜洪水
1984年7月31日14至16时,宽河全流域性山洪暴发,仅4 个多小时,河水上涨了6米多,水
势之猛,猝不及防。宽河水电站的水库土坝被冲毁三分之一,流失土方近4000立方米;溢流坝
与冲砂闸的两处钢筋混凝土翼墙,被冲的倾斜移位;进站公路多处被毁,计长800 多米;通讯
线路与高压输电线路倒杆断线12处,长达5.5公里;设备内的透平油被浮走1.68吨。发电厂房、
办公区与生活住宅区建筑,全部进水,由于水大流急,仅抢出账票数据与部分生活必需品,短
短的几小时内,使机组设备受损,停止供电时间长达25天之多,被毁工程与财产损失折价近20
万元。沿河的老道店、葛拉曼河、宽河、团结、青松、黑山头等村屯的财产、土地和农作物都
有很大破坏与损失,5个村损失折价之和达16万多元。该次山洪暴发,宽河流域居民区的国家、
集体与个人损失总额,共达35.66万元。
1984年8月6日至17日,黑龙江又发生了仅次于1958年的大洪水,全县沿江处于防汛抢险的
非常时期。上起鸥浦乡的曙光村,下至三卡乡的沿江(老卡)村,共有21 个自然村屯和9处季节
性生产点的2117户、9151人,以及乡直属单位近千人上百户非农业人口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
对此,县乡有组织的做了安全转移。县城所在地呼玛镇出动万余人和各种大小车辆200余台,
奋战坚守10个昼夜。从5公里外运土2.53万立方米,抢修了2.3公里的险段堤坝。查出并处理22
个鼠穴、獾洞、堵复被洪水溃决八米长堤坝缺口处。共耗用麻袋600条、草袋1.1万条、打桩木
杆1300余根、板方、板皮约7立方米、铁线与元钉共1.2吨,连夜抡出堤外粮食300万公斤、食
盐40万公斤、煤炭1200吨和部分油料。镇内向高地转移出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4000余人。经过
全力以赴的日夜守护,终予在洪水只差20余厘米行将漫堤的危境下,险胜洪水,保住了县城驻
地呼玛镇。
整个抗洪抢险,全县没有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土地被淹,减产绝产粮食达905万公斤;冲
走倒塌房屋59栋,计2950平方米;大牲畜损失23 匹(头);其它农机具、衣物、生产生活物件
以及公路、通讯设施等,都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失。全县损失财产折价1136万元。
1985年4 月中旬,黑龙江上游苏联境内的石勒喀河流域,普降1.5 米深的罕见大雪,随后
出现气温回升至20℃左右的异常气候,积雪迅速融化,大量桃花水急剧增深流动,冰层浮起脱
节,形成“倒开江”。致使黑龙江上游的北红、南盖、盘古河口岛、龙站岛等地依次形成冰坝
溃决后,于4 月24日11时30分呼玛县城上游的大岔岛被卡塞,形成冰坝。顺江由大岔岛起、上
至羊草沟41公里长,横江5公里宽的200多平方公里江面上,全部被巨冰叠起堵塞,迫使江流改
道,大块冰排于新街基村内顺流下泄,持续9 昼夜将该村冲毁。5月3日13时50分冰坝逐渐解体
溃散,至5月6日8 时江水归槽,才解除了全部险情。
冰坝开始卡塞之前,县防汛指挥部在4 月24日4 时45分的汛情通报中,命令沿江居民,尤
其灾年容易受害的村屯,人员一定要在24日20时之前转移到安全地带,因此无1 人伤亡。冰坝
持续期间,县防汛指挥部,一面指挥抗洪,一面组织救灾。4 月25日县委、县政府领导率精干
抢险队员15人,乘船穿绕冰排,涉水爬山向新街基露宿山林的脱险灾民运送吃粮、农物和医药
帐篷等。侯捷省长、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宋厚德副专员等领导乘机前往新街基慰问,并派飞机运
送衣物,食品等救灾物资。
这次冰坝历时12天之久,时间长、损失大,是黑龙江全流域冰坝史上不曾有过的罕事。共
有5个行政村、321户、1257人受灾。共倒塌与冲走房屋393幢、计8.5 万余平方米;2.897余亩
农田的耕作层被削去10一20厘米深,失去种植条件;1.O6公里长的边境河流砌石护岸与砌石堵
口锁坝工程被全部摧毁,扩大了国土流失量;村民的日用家俱、畜禽财产和集体的物资设备粮
食机具等,被洗劫一空。综合折价1089.597元。受害最重的新街基村,冰凌过后是房屋、财物
两空。宽阔的中心街道和大量连片的宅基地,都冲成了数米深的大沟。村址被毁,地势降低,
行洪伤痕,举目皆是,发展趋势也是中高水位的过流区,已失去再建设的基础条件。因此县委、
县政府、县防汛指挥部会同乡、村干部,于灾后立即选出新的村址,开始重建家园。在省委、
省政府、地委、行署、林管局及兄弟县(区)的关怀支援下,使灾民于当年全部搬进了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