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品业 食品加工业有食品加工厂、酱菜加工厂,均属县商业局领导的国营企业。经营项目有糕点、
糖果加工;酱菜腌制;酱油、老醋制做。兼制白蜡、冰棍、冰糕、冷饮等。
食品加工厂从1978年开始几经续建厂房扩大到344 平方米。到1987年,有职工53人,同定
资产29万元,自有流动资金6.897 元。设备有和面机、熬糖机、小型冷饮机和红外线炉,有糕
点、糖果、冷饮和制蜡4个车间,并设1处经销商店。年加工食品200 多吨,糖果50余吨;年均
产值4097元。1982年食品加工厂推行了“联产计酬”的分配办法,与塔河、十八站建立了行业
性产销关系。1984年在内部实行了股份制,职工自愿入股。最高限额3000元,入股后如遇有特
殊情况可随时支取。股金按银行最高利率计付。1987年职工股金5713元。1985年增加了白蜡生
产;1986年成立了冷饮车间。1987年实现利润1.6万元,职工股金2.7元。生产加工的糕点、糖
果除保证本县销售外,每年要销往邻郊县、区100余吨。 附:食品加工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食品加工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食品加工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百元
酱菜厂到1987年有职工23人,固定资产51.697元,自有流动资金2万元。设有老醋、酱油、
酱菜、冰棍等车间和1个门市部。生产营业面积为1712平方米。除冰棍外,其它生产一直延用
手工生产形式,1983年,县科委同县商业局开始进行老醋生产工艺改造。县财政投资8.5万元,
完成了300平方米老醋车间的土建工程,引进了辽宁省营口市优质米醋“多菌种发酵”新工艺,
1986年完成全部技术改造项目。改变了靠眼看、鼻闻、嘴尝,手摸的家庭作坊形式,采用了多
菌种液体发酵新工艺。改造后的呼玛老醋,保持了手工生产的特点,提高了营养含量。总酸度
达9.2 度,氨基酸态氨0.72,还原糖2.7。原料消耗由11∶1.57降低到1∶0.7,减少了55.4%,
吨醋成本由761 元降到561 元,减少了30.1%;出醋率提高了2 倍多。为尽快投入批量生产,
大兴安岭地区科委与县财政共投资14.3万元购置了部分设备和化验仪器。1987年4月进行联动
性试生产,11月14日经黑龙江省有关酿醋专家品尝鉴定,确认达到了省优质米醋标准,并荣获
大兴安岭地区科研成果一等奖。附表一、二
表一 酱菜厂发展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表二
酱菜厂产品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万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