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上运输

第二节 水上运输



  呼玛县的水上运输是货运以国航为主、县地航和县辖外船舶为辅的运输方式。客运完全靠
国航承担。

  一、货运

  1978至1987年共完成货运量26.6万吨,周转量3.24亿吨公里。其中地航完成7.5 万吨,
7246.6万吨公里。

  (一)船舶

  1979年省投资56万元,建造了500马力、400吨位的自动驳,命名“黑呼货401号”,1980
年造成投运,由物资公司经营。

  1981年物资系统成立了物资运输公司,将原木材公司经营的30052拖轮“黑呼拖321号”、
农机公司经营的240马力拖轮“黑呼拖301号”和100吨位的驳船“黑呼驳1307号”统归到物资
运输公司经营。主要承担本系统漠河至佳木斯之间的货物运输和拖运木排。

  1983年3月,县政府决定成立了呼玛县航运公司,隶属交通局领导。将原物资公司经营的
“黑呼货401号”、“黑呼驳1307号”驳船和“黑呼拖301号”拖船、固定资产原值76.38万元,
调给航运公司,并随船调入27名职工。承担每年5至10月漠河、佳木斯、哈尔滨之间的货物运
输。全年单船队往返4个航次。

  1984年贷款33万元,购进300吨位和400吨位驳船各1艘,分别命名为“呼航驳3313号”
和“呼航驳3315号”。1985年8月投产。

  1986年1月,由县建设银行贷款50万元,购进270马力推轮和600吨位驳船各1艘,分别命名
为“呼航推334号”和“呼航驳6235号”。当年7月投产。

  1987年地区财政拨给周转金7.4万元,将“呼航货4303号”自动驳的原内燃机6160型500马
力,更新为6160型270马力。到年末,呼玛县航运公司的固定资产达到182.31 万元,比1983年
增加了1.4倍。生产熊力780马力、1100吨位,职工31人。

  1987年省水利厅拨给呼玛县水利公司周转金20万元,购300吨位驳船1艘,命名为“黑呼驳
3325号”。当年7月投运。由原主要为护岸工程运砂石料转为营业运输。往返于漠河、四季屯、
逊克之间,年航行7次。同年,县外事办由省边境处投资33万元、县筹10万元,购进600马力船
舶1艘,命名为“长城335号”,当年8月投用。

  1985年物资局将“黑呼拖321号”卖给塔河县外事办;1986年航运公司将“黑呼驳1307号”
卖给嘉荫县航运公司;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外事办将呼玛外事办使用的“长城303号”调给漠
河县外事办。

  (二)装卸队

  1978年省拨给1台15吨链轨吊车,因呼玛港无立式码头,至今未能发挥作用。1984至1987
年装卸物资18.95 万吨,收入98.6万元。1987年末,固定资产14.37万元,流动资金9.75万元,
职工37人。

  二、客 运

  呼玛县境内沿江村屯夏季的水上旅客运输,完全靠国航承担。1978至1984年,黑河经由呼
玛通往漠河、洛古河的客运船只是省航运管理局直属企业黑河航运局经营的“东方红10号”客
货轮和“东方红19号”客轮。“东方红10号”客货轮是蒸汽机300马力、床位393个、载重量320
吨,每航次12天,全年往返12次。“东方219号”客轮133个床位,载重量5 吨,每年往返20次。

  1985年5 至6月,黑河通漠河的客船是内燃机380马力的双体船“龙客108轮”床位162个,
载重量40吨,每10天往返1次。当年7月因客流量小而改换为内燃机240马力的“龙客105轮”,
84个床位,载重量5吨,每航次10天。1987年5 、6月间,因水小影响了正常航行,全年只完
成了15个航次。1978至1987年,呼玛航运站共完成客运量3.5万人次,周转量698.7万人公里。
水上货客运输的发展,为呼玛县沿江无公路村屯的旅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

附;水上运输生产量统计表

水上运输生产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