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营商业的商品购销 1980年前,国营商业各专业公司的商品多数靠省各专业二级站供应。各公司按季组织人员
参加二级站的订货会、补货会。会前各公司按市场需求情况,拟定购货计划,按采购计划看样
选货当场开票签订合同。对计划商品均由二级站掌握,给多少是多少。各公司在省里均派有驻
在员与二级站进行业务联系,主要任务是实现购货合同增补购进商品计划。但百货、烟酒、五
金一部分商品由于进货零星,集中运转时间拖长,时有耽误销售时节,增大流转费用。
1980年以后,各批发零售企业扩大了同省内外的业务联系,逐步打破了零售企业进货靠三
级站的格局。县三级批发公司,零售企业,同省内外厂家和商业单位建立供货关系,拓宽了跨
省区、跨行业的进货渠道,每年都多次派人外出多方采购,使商品购进量和花色品种都有新的
增加,减少了采购环节,经济效益也有提高。1987年国营商业完成纯购进1 207.5万元,比1978
年增长67.3%。其中;从外地工厂直接进货218.8 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2.26倍;自省内其他
国营商业进货82.5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9倍;自省外国合商业进货73.4万元,比1978年增长
了6.8倍。
在商品纯购进逐年增长的同时,从1986年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生猪派购任务,猪肉实行议购。
由于国营商业受销售价格限制,农民又因国营商业生猪收购价低,实现自由市场猪肉自行买卖,
致使国营商业生猪收购量减少。附:商品购进总值情况表
商品购进总值情况表
单位:千元
注:县内调入从1986年减少,主要原因是取消生猪派购任务,生猪调入减少。
商品销售分批发和零售两个层次。人民生活用品的批发主要靠百货、烟酒、食品、五金等
4 个公司。县内商品分配形式,1980年前是计划分配式的批发,三级站到货后,对计划商品和
部分好、少、新紧俏商品,按各零售商店所担负人口供应和销售额分配,一般商品由零售单位
选购。1980年之后,各零售商店到三级站进货。基本是自由选购,三级批发站只对部分紧俏名
牌商品如电视机、自行车、名烟、名酒等进行适当的分配。为缓和供需矛盾,城镇居民在猪肉
供应上一直采取按月凭票供应的办法,每人每年供应10公斤左右;名烟名酒适当分配,原则先
保外事需要,次之特殊情况需要和每年知识分子、老干部及节日在岗生产人员需要、居民每年
春节凭票证做一次性供应;凭票供应的棉布和絮棉从1985年敞开销售;五金经营的彩电和名牌
自行车始终供不应求,一直采取批售的办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竞争,各批零单位间竞
相在经营方法上,服务态度上,营业时间上向有利于扩大销售方面转变。批发部门相继实行了
“五代”业务,即:代开票、代出库、代包装、代装车、代送货。按时召开展销会或零售商店
订货会推销商品。实行了走出去,送货上门。1987年各商店积极参加全县开展的文明窗口、优
秀服务员竞赛评比活动,第一百货商店,五金公司、医药公司、烟酒商店、工农旅社被评为文
明窗口先进单位,有13人被评为优秀服务员。各零售商店改变守门待客习惯,深入农村、厂、
矿做调查研究,送货上门,出摊床,办夜市,千方百计推销商品,1987年5 月第一百货商店首
次召开春季商品展销会,开创了一店一月零售额3.6 万元的最高记录。1983年食品加工厂与塔
河镇、十八站乡零售单位建立了产销关系;医药公司1987年销往省外药品额达46万元,为全年
销售额的31.1%.附:国营商业销售情况表
国营商业销售情况表
单位:千元
注:上表数字不包括石油和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