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购销与储运 1984年前,各专业公司的商品绝大多数靠省各专业二级站供应。土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
在哈市有长期驻外人员。每季各公司还组织人员参加二级站的订货会,按预先制定的采购计划
采购或预订所需商品。平时均由驻在员与二级站进行业务联系。县内各农村供销社及土产、果
品等专业商店经营的商品由县商业局和县社各三级站供应。
1984年后,随着流通体制的开放,各批发零售企业冲破了只限于三级站进货的老框子,认
真贯彻多渠道、少环节的进货方针。遵循计划调拨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巩固与二
级站业务联系的情况下,积极开拓进货渠道,扩大产地购货,就厂直拨,联购联销,活跃了市
场,满足了群众对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需要。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城乡两级供销企业的工作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供销工作能
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供销社的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
务。对农村生产资料的供需情况做了认真调查和调整。根据农村变化情况,调整了进货计划,
改变了供应方式,把过去对生产队一个头的大宗商品实行化整为零,按户安排。对一家一户的
零星生产用品,重新安排计划并组织进货。在生产资料供应上认真执行“开放式方针”,努力
提高竞争能力、组织跨区进货和工厂直接进货。农副产品收购工作中,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从
营业时间,手续制度,服务作风等方面,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组织职工走街串户和进村、屯
跟踪收购。1987年农副产品收购计划130万元,完成242万元,比1978年提高了200 万元,1987
年商品销售计划1000万元,完成1247万元,为年计划的124.7%,比1978年增加558 万元,增长
幅度为8.9%,按城乡两级企业分析计算,县以上企业计划为465万元,完成659万元,为年计划
的141.7%,比1978年增加381万元,增长幅度为137.5%;农村供销社计划为535万元,完成587
万元,为计划的109.7%,比1978年增加188 万元,增长幅度47.1%。
供销企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销系统坚持两个
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县联社对所属企业签订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成立了领
导小组,制定了行动规划。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改造了城内零售商店的店容。广泛深入
地开展了优质服务、美化环境、优良秩序、学雷锋学先进活动,对第一线职工进行了规范化教
育,动员各零售商店积极开展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服务质量有很大改进。通过进一步完善经济
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供销职工、干部的积极性,企业面貌有新的变化。1987年主要经济指标实
现了超计划、超同期、超历史最好水平。附一至八表。
表一 主要商品销售情况统计表
注:1978-1981年包括漠河、兴安、开库康、依西肯、十八站5个供销社的数字
表二 总购进完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表三 总销售完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表四 国内纯销售完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表五 农畜产品采购完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表六 废旧物资回收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表七 主要废旧物资品种收购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表八 主要畜产品收购情况统计表
单位:担、张
供销系统为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服务,力争做到储存多、进出快、保管好、费用
省、损耗小。自1978至1987年不断改进仓储条件,到1987年末,全系统仓储面积达到5729平方
米。其中砖瓦仓库3297平方米,土木结构仓库720平方米,木板结构仓库1712平方米。
1978年前,全系统仅有2台解放牌汽车负责各商店门点、基层供销社的货物运输,其经济
效益常因车少货多运距远受到影响。1979年成立了县联社汽车队,有汽车8台,全系统货物运
输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