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象

第一节 气象



  呼玛县气象管理机构是气象科,下属呼玛、漠河两个气象站。1981年分县后,漠河气象站
划归漠河县所属。1984年气象科改称气象局。局、站人财物三权直属于省、地两级气象局管辖。
至1987年局、站人事编制定员21人,其中有12人是国家技术干部、7人属以工代干、2人为顶岗
在职的待业青年。总人数中有工程师5名、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5名、气象观测员9名。

  呼玛县气象站,是我国最东北部的边陲站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但要随时观测、
分析、预报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侵的多因子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后果,而且为探索、研究“高
寒禁区”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提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数据资料,同时还担负着全球
气象资料交换的供给业务。因此,呼玛县气象站是国家重点气象台站之一。

  一、气象测报业务

  1978年后,在全社会各项事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气象工作以“迅速准确”和“优质
服务”的原则为前提,每昼夜进行8次实地观测,记录各项数据。每间隔3小时,即通过齐齐哈
尔气象台向沈阳气象台拍发1次天气实况。遇到灾害性天气,则每天测报24次航空天气实况,
即每小时观测1次、上报1次。为国家控制大型天气形势和航空飞行安全,及时提供了依据。

  在全部气象观测项目中,经过改革,1978年实现了风向、风速的自动化观测。改革完善了
半机械化仪表设备,予以辅助观测,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观测数据的质量。

  1986年开始,根据省气象局的指示,针对观测项目,在站内开展了“全能地面气象观测员”
活动,对提高人员技术素质、增强职业道德、促进业务质量、保证专业规范全面实施,都收到
了较好的效果,使气象测报工作全面发展。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一)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二)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三)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四)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五)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六)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七)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八)



1978—1987年主要科技成果表(九)



  二、气象测报设备

  在气象测报业务不断发展与改革中,其工作条件、仪表配置、通讯设备都有较大的增新,
使观测数据、信息传递、图象接收、表报制做和预报天气等环节,进入了比较先进的阶段。

  1978年建成EL型电控形式的标准“电接风力风速测定仪”,配有交直流两用电源装置,使
监测风向、风力的工序,达到了自动化程度。

  1982年安装设置了一部757型无线收发通讯电台及其附属设备,同年7月1日开始日间8次收
发天气预报业务,比以往通过邮电部门传递,每次提高时效20—30分钟,减少了天气预报错情
的机率,保证了时间的准确无误。

  1984年先后配置了Pc—1500型、Pc—1501型两台袖珍式和苹果一Ⅱ型微机式计算机。在气
象资料编汇中,比过去手工操作提高工效8倍,而且资料准确可靠。

  1985年增置了Tc—80型传真机一台,可以直接接收北京、东部沿海、西伯利亚、日本及整
个亚洲各地的天气形势图,一次最多能收成图15张。图中信息量丰富,含有天气变化及趋势的
多因子迹象图斑,可以从中分析判断预报出来的气候变化与发展趋势,给呼玛县的每天未来24
小时天气预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和最可靠的基本依据。

  测报设备的增新,使整个气象事业的工作范畴,从数据观测到信息传递,由资料编绘至预
报服务,甚至农业气象等项,全面形成了各有特色又相互紧密联系的“一条龙”工作线。

  三、农业气象的观测服务

  农业气象是以突出农业生产为重点服务对象的专业气象,主要观测光、热、水、气等自然
因素通过土壤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满足程度与反应效果。从实际观测获得的数据中,观
察、分析、研究、确定促进作物长势、增加产量幅度、趋利避害、因地因时而宜,施以有效措
施,以达农业生产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农业气象观测

  由于呼玛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农作物种植品种比较单一。为研究气象与高寒地区农业生产
之间的关系,1959年国家气象局将呼玛县气象站定为国家重点农业气象观测站之一。据农作物
品种主要是春小麦和大豆的特点,农业气象观测以荣边乡为点,从小麦、大豆的全部生育过程,
进行常年性分段定期观测,记录数据,探索规律,为指导全县农业生产服务。农业气象观测的
内容,主要有3 项:

  1、农作物物候观测

  分时段具体测定农作物各发育期的特征、植株生产高度和分布密度,完成生长状况评定、
田间工作记载和产量预测分析。

  2、土壤水份状况观测

  分固定地段和非固定地段两种情况观测方式,其中完成的观测细目有:土钻法测定土壤湿
度,田间持水量、干土层、地下水位、降水渗透深度、土壤冻结和解冻期间的各有关相关值。

  3、农作物自然灾害调查与观测

  观测的项目,诸年不一,有灾就以灾论,无灾则作正常观测。灾害主要分旱、涝、风、雹、
低温、霜冻、洪水和各种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通过观测与调查,整理成
完整资料,除存入农业气象档案外,并及时提供给上级和各科研、生产单位。

  (二)农业气象服务

  1985年之后,呼玛县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以黑龙江省气象局制订的《农业气象周年服务
工作方案》为依据,结合多年积累的实际观测资料,对当年农业生产的气候形势特点,按季节
时限之别,在全年气候展望、播种与幼苗期墒情、早晚期霜冻危害、生育期易发生的各种灾情
和光、热、水条件对作物的影响,以及成熟期产量预测和年度气候条件鉴定等各个生产关键环
节之前,分期作出了各种接近实际的预测预报方案。从1978至1987年,为生产单位、科研部门
和地方领导机关提供了定期与不定期的预报、防灾与受灾补救措施建议,前后共提报120余件
(次),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0年中的农业气象观测与服务,还按上级要求的
项目与质量标准,记录了正常年气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和实际发生的各种灾害性天气对作物影
响而产生的实情和数值。按省气象局要求,1982年呼玛县农业气象观测服务的单项质量,全面
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及时准确水平。通过农业气象的观测服务,每年都有上千字的资料记载,及
时地为当地农业生产当好参谋,又为国家研究高寒地区的农业发展途径,提供了连续28年的资
料数据。

  四、气象事业的成效

  自1954年1 月1 日凌晨2 时至1987年12月31日午夜24时,积33周年观测积累之气象资料,
全面如实记录了呼玛县四季循环往复天气条件变化的真情实貌与演变规律。1978至1987年,气
象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工农业生产活动,通过旬、季、年及农事季节,定期或不定期的编制中、
长期天气预报约250 余次,每天广播、电视播放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与补充预报近3700次。10
年内预报资料的平均值一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1.2%、降水预报准确率达61%,两项平均为76.1%,
达到了省级规定的优秀程度。1984年的预报准确率高达82.8%,在全省各县(市)中居第2名,曾
受到集体记功与表彰。气象观测预报事业,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季节性护林防火和防汛抢险,
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8—1987年气象资料积累数量表



   自然气象情况表



  在1954至1987的33年的气象资料中,表明呼玛县的气候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从四季划分与
寒暑极限或风雨冰雪过程,都与内地有很大差异。四季变化交替界限不很明显,冬夏昼夜长短
相差悬殊,集众议和历史实况,可概括为:春短夏短秋也短,寒冷季节近半年。冬至昼短黑夜
长,夏至前后不夜天。也可称之谓:“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夜长,夏夜短,昼夜时差
温差大,节令气候到的晚”。而根据长期实测多年的生长平均气候因子和地方物候特征,可确
定4—5月春季、6—8月为夏季、9—10月为秋季、11—(次年)3 月为冬季。在此四季之中,除
一般的规律之外,按其不同的时间和特点,还有一定的阶段差别,每一阶段内都具有各自的共
性,而从阶段之间的差异,全年又可分成9个季节期,从中更能见其呼玛县自然气候的地方常
规特点。

  附:呼玛县气候演变期交界划分图:

   呼玛县气候演变期交界划分图



  上图是从连续三十多年观测的部分主要气象资料中,综合得出的呼玛县气候演变规律,是
生产建设中掌握当地产候的依据,给农业生产标明了各阶段应分辨掌握的大体时间概念。

  其它在热量、光照、水份、气温和气压等自然条件方面的表现,以及早、涝、风、雹等自
然灾害的发生,从历史实测的数据中,也都明显地反映了区域规律,时间概念和地方特点。使
人们认识气候特点,掌握气候规律,充分发挥和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克服和战胜不利的气候
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等,提供了历史与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