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文

第二节 水文



  1984年前设有呼玛县水文站,下属漠河,开库康、鸥浦、呼玛、三卡5个水位站和塔河、
固其故、二道盘查3个水文站,共有专业人员24人。另有委托当地代管的兴华,兴隆,韩家园
3个雨量站。

  1981年分县后,漠河水位站划归漠河县属;开库康水位站和塔河、固其故水文站划归塔河
县管辖。

  1984年县水文站改为县水文勘测队,各基层站称谓未变。水文工作受双重领导,其业务工
作及人、财、物由省、地业务部门领导。日常活动,依附地方政府。县内的水文工作站点比较
偏僻分散,条件艰苦,工作单一,独立性强,但相互间关系密切。测报的资料数据优先供给地
方有关单位利用,并能及时的服务于工农业生产。

  一、水文建置与站网分布

  水文站网按其业务与需要,分为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县内的水文事业,最早始于伪
满康德三一八年(1936——1941年)。1936年建立漠河雨量站。1938年建立鸥浦雨量站、1939年
建立呼玛水位站,同年,漠河与鸥浦两个雨量站同时改称水位站,每站各有人员1 名,负责水
文观测业务。1940年建立二道盘查雨量站,观测人员1 名。1941年改称水位站,业务人员增至
3 人。当时水文站点,均归伪满洲国交通部理水司理水调查处直接管辖。水文站的工作任务是
为统治者和日本帝国主义军事武装侵华战争以及破坏性掠夺我国自然资源服务。1945年日本投
降,水文站点随之废止。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2年7月1日,黑龙江省水文总站责成黑河地区水文分站在我县三卡乡建
起了1个水位站;同年7月15日建起呼玛水位站,各配人员1人。1953年3月20日建起二道盘查水
文站,配人员8人。1955年8月1日同时建起了疙瘩干、闹达罕和兴华3处水位站,各配人员1 人。
1956年10月在额木尔河的中下游段,建成二十五站水文站,配专业人员8 人。1957年1月1日在
盘古河中游段建起二十三站水文站,配专业人员6人。在同年2至6月份,还建起漠河与鸥浦2处
水位站,并在黑龙江上游和额木尔河中上游建了开库康、依陵、下鱼亮子3 处水位站,各配专
职人员1人。1958年7月,黑河地区水文分站组织两支水文建站勘察小分队,共30余人,沿呼玛
河、额木尔河、盘古河与西尔根气河及其主要支流逆水而上,挺进各河中上游的原始森林,进
行勘察选址与施工建站。于1959年先后建立了固其故(今塔河镇)、塔河(口)水文站,韩家园、
栖林集(今西林吉镇)、七号房子和西尔根气共6处水位站,除固其故与塔河两处水文站合配8名
人员外,其它4站各配1名观测人员。与此同时,还在外河林场、瓦拉干(今塔丰林场)等地建成
由林场代管或当地自营与委托

  观测的标准雨量站和水位站共5 处。至此,县内各主要江河及干流上的水文工作站点,已
初步形成网络,对控制、掌握、了解全县范围内的江河水情变化,奠定了工作基础。

1959年8月,县内水文与气象机构合并,称呼玛县气象水文中心站,业务和管理人员达24
名,其中水文专业人员6名。1962年9月,根据上级决定,水文与气象又分别建置,按专业性质
各设机构,隶属于省和地区气象与水文两个业务口分别直接管辖。水文机构单设后,称呼玛县
水文中心站,按省水文总站下达的人员编制,调配职工7 名,从事管理县内所有基层水文工作
的各类站点,以及组织全县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情综合预报工作。

  1962年后,国家经济建设进行调整,大兴安岭林业开发停建,各业人员全部调出,林区水
文站点也相继撤离。六十年代末期,随着林业建设的再度兴起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建立,呼玛县
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后,已有的水文老站点,绝大部分又随之恢复,并有部分站点按需要做
了迁移或改建。

  1981年县行政区划变更,林区水文工作站点,随之划归漠河与塔河县所属。

  1984年水文系统进行体制改革,呼玛县水文中心站更名为呼玛县水文勘测队。一为便于水
文的测预报工作和业务上的联系管理,按地区水文勘测大队列基层水文工作站划分的领属范围,
呼玛县水文勘测队管辖的基层水文站点有沿黑龙江水域的呼玛、三卡、鸥浦3 处水位点,以及
沿呼玛河、绰纳河、倭勒根河的兴华、兴隆及韩家园等地的委托水位、雨量观测点和1981年由
二道盘查搬迁的呼玛大桥水文站。

  二、水文测验

  依据国家对区域水文资料的全面合理分布与需要,呼玛县水文站点观测记录的项目也各有
侧重。水位站和雨量站一般单人为站,以测定水位变化、大气降水和水温冰情等为主,兼顾别
项。而水文站的测验项目较多,并具备一定的设备器材,由多人共同完成实测项目内容,日间
分时段观测记载全部水文数据。观测实验的主要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泥沙
质含量、水温度、水化学分析、水面比降、冰情一类、冰情二类以及历史洪水危害等水文数据
调查测定等。

  在各项测验中,1975年前执行原水利部制订的《水文测验暂行规范》,1976年起按水电部
水利司颁发的《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和《水文测验手册》及《黑龙江省水文测验补充规定》的
方法要求、技术参数,进行施测、记录、积累与整编资料。

  水文工作日积月累取得数据的归宿,除了阶段性的向地方有关行业服务外,最主要的是完
成年终向国家提交全面、完整、准确的水文资料。因此,全县水文测验手段在当前以直接观读
为主、借助于不断革新的仪表设备为辅的条件下,坚持“随测、随验、随分析、随处理”的
“四随”制度和对资料与观测进行正反验证和多人多次校核的“一验双校”原则,保证了资料
的连续完整性和高精度标准。

  三、水情服务

  水情服务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前期先导性工作。通过所取得不同时期的水情数据,及
时地提供给水利、电力、农业、林业、航运和其它各项勘测建设事业,对宝贵的水资源,便于
据实可靠地充分开发利用,并在掌握水情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预报性的为防汛抢险、防旱抗灾、
水源保护、工程管理和国防建设当好尖兵。

  (一)任务

  县辖水文工作站点承担的服务任务分4 种类型:呼玛大桥水文站属国际报汛站;呼玛镇水
位站是长年报汛站,向中央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报雨情、水情和冰情;三卡、鸥浦2 站为基本报
汛站,常年测报,重点在春、夏汛期的冰凌水情;兴华、兴隆、韩家园等站属辅助报汛站,季
节性测记雨情和水情。水情服务任务范围的重点,是灾害性洪水与凌汛的情报和预报,以及与
生产建设或农事活动相关的洪涝分析和黑龙江航运期的水位、开江与封江时间、江河冰坝产生
与否及程度预报等情况。

  由于县境地理位置属大兴安岭东北坡的一部分,河流在比较发育的山区间,多呈大流域内
的独立水系,因此各具有不同的洪水特性。各主要江河水系虽已建有水文工作站点,但从服务
范围和小区域分析、预报的需要,还存在站点分布不足、网络形成欠细、资料系列短而不全的
情况,这就给水情服务带来一定困难。所以每逢汛期一到,为了准确地掌握各流域面上降水量
的分布,只可与周围邻县和相关密切的水文、气象台站勾通,掌握其降水及洪峰流量,加以科
学的推导演算,为地方提供较为可靠的抗洪抢险依据。

  在江河结冻期,准确掌握冰情变化的规律和特殊因素,及时地做好情报和预报,特别是黑
龙江解冻期的冰坝危害,一直是水文服务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八十年代之后,黑龙江发生
的几次冰坝危害,都与掌握的情报和事先预报的情况,基本相吻合。

  (二)情报

  水文情报是水情服务工作的基础,既是防汛、抗洪、抢险的耳目,又是分析和预报各种水
文情势的重要依据。情报的内容包括水情、冰情、雨情和灾情4 种,每种又分若干个项与目,
以其指令性的代号、密码,编制不断变化中的水文情报。报类分R报与c类报2种,按照国家三
级情报站网颁发的任务与要求,进行水文情报服务工作。

  情报的传递方式,五十年代期间,无交通工具、无传递设备,靠书信函件不定期勾通;六
十年代基本依靠国家与地方有线电话线路,个别重要站如二道盘查与二十五站在防汛部门支援
下,架设了专用有线报汛线路。在重大洪汛期,防汛单位租用邮电部门电台到个别站协助报汛。
1981年之前的近30年中,水文情报除县级可送邮电局向外地拍发传递外,其它则全部为信传和
有线通讯对讲。自1982年始,逐年配备了电台,情报传递的设备与方式,都跃进了一步,结束
了落后的传递状态。县辖水文网点,现有单边带15瓦电台4部,在汛期还有水利局的3部15瓦单
边带电台和1部180型电台,可以同时开机,互通情报,而后将各地情报汇为一体,成为完整的
材料,及时向各级转传,使水情服务工作,四季不断,畅通无阻。

  (三)水情预报

  水情预报是水情服务的中心内容之一,对地方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全县人民居住
与生产活动,大多在江河岸边,根据水情预报,指导生产建设,便于防洪、抗灾的事先准备。
水文部门按时间、报类和精度,来区分水情预报,主要有长期、中期、短期、水情、冰情、定
性和定量几种形式,但均属预测建议性资料编制,1980年前由县级水文中心站承担,以后又归
地区级水文勘测大队负责,体制改革后的县级水文勘测队和基层的各类水文站点,只做调查、
积累与提供基本的水文资料,或临界期做部分必须又适用的实测加分析性的临时预报。

  七十年代之前归黑河地区管辖时期,呼玛县水文中心站设有专或兼职的水情预报人员,多
采用单因子相关图、进而发展到有成因分析的多要素相关图,进行单站的水情预报,但还达不
到完全准确的程度。八十年开始,水情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在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过程,经验也已上升为理论,新的理论又验证了经验,使水情预报工作出现了飞跃。从编制方
案到演算推导,由“算盘珠”年月跨入了“计算机”时代,产汇流理论的参数分析和理论暴雨
迳流相关图、结合相应流量法与合成流量法或加参数定成等值线法等项理论,在呼玛河的水情
预报中,得以普遍应用,其效果良好,应验实际。对黑龙江的水情,在上级大区域水情预报的
基础上,达到了结合多因素可能发生的突变实情,给予把握的补充预报,增加了水情预报在局
部地区的可靠性,为防汛抗灾抢险、各项生产建设和航运交通等行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情预报。

  四、资料成果

  全县所有水文网点,逐日观测、记录的各项数据,经每年年终按站分项校核,再专门组织
统一审理、整编、核定成书后,全部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的《黑龙江流域水文资
料》分册,每年1次,全年1册,成为永久性技术档案资料。整编成书后的县内水文数据,与上
下游外县水文网点的资料穿连并列,构成了黑龙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全流域完整的水文资料。
从时间过程中,详细记录如实反映出黑龙江呼玛段内大流域的各项水情演变流程,始于壬辰,
止于丁卯,年复一年,己有36个春秋。县内记载黑龙江大流域的水情史,己有36册,成为可供
研究利用的宝贵资料。为开发黑龙江及其县内支流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水
文技术数据。

  黑龙江在县内流域的水文变化规律,不但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有其相关的幅度规律,同
时也突出的体现了寒带和山区间河流共有的明显特征。从1952至1987的36年中实测的几项主要
极端特征值,选呼玛站代表黑龙江,二道盘查站(现呼玛桥站)代表呼玛河两地的资料,汇成简
表:

   黑龙江与呼玛河在呼玛县内的极端特征值表



  1.年降水量,据水文年鉴中插补的1939年降水量为最小,只有130.2毫米;

  2.呼玛河水位系原二道盘查站假定高程水位,呼玛站黑龙江原假定高程水位是130.3/米
为最高、92.05米为最低;

  3.国际河流黑龙江平时无流量观测任务,表中最小流量数为多年枯水位流量推算平均值。

  另据资料记载,1905年洛古河村段的最小流量为325立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