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汉族

第一节 汉族



  汉族的迁入,还未曾查到可靠历史资料的记载。1643年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上游,中国在
1655年和1685年两次进行的呼玛尔斯克与雅克萨反入侵战争时,就有了汉族人的活动。以后随
着清朝建起的交通驿路与驿站和多次设置军事巡边兼行政管理的卡伦以及光绪年间驱逐俄人盗
采黄金等均有汉族人参加。继漠河采金业日渐兴旺之注:1980年之前为原呼玛县数字,1981年
后为分县后的数字。后,瓦西里、兴隆沟等地也相继发现矿床,并很快形成采金热,带来了呼
玛金矿的繁荣,在黄金事业的兴起与建设过程中,汉族人的成分不断增加。仅宣统三年(1911)
呼玛金厂由“官监商办刀的初盛时期,在兴隆沟5 处部分矿区的八、九千矿工中,宽有7000人
是汉族人。其它上万人的多处矿区,包括矿区的经营管理和各种买卖经商者。绝大部分都是汉
族人。矿区内的其它民族与外国人,则寥寥无几。全县汉族人的成分,经清朝、民国、伪满洲
国和解放之后几个历史阶段的交替演变,在数量上渐次有其明显的增加。随之呼玛境内建起了
村镇定居点,逐步发展成为汉族人居多的状况。

  汉族人的大量流入与定居,多由采金业的兴起,其次是几次数量较大的移民垦荒开发农业。
此外还有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我国森林、黄金资源和开辟交通、修筑工事、加强中苏边
境统治,从内地强迫和诱招的汉族劳工以及“闯关东”的自流迁入谋生者。其来源绝大部分为
山东、河北等省较贫困县份的居民。1949年前后为开辟呼玛,繁荣边疆,进行剿匪斗争,建置
人民政权而进入呼玛大批汉族干部、军人、职工、知识分子、城市青年和农村各业劳动者更为
集中。

  县内各历史时期汉族人的数量,没有系统的记载资料。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撤消驿站,
当时呼玛地方境内自十站至十九站共10个驿站的站丁,全部改为民籍,是呼玛地区较早的汉族
定居居民。自光绪九年(1883)开采黄金之后,迄今为止的104 年间,采金业百代不衰,淘金者
始终不断,在清末与民初几次最盛时期,全县各矿区的汉族矿工,都达3 万人以上。其它为矿
区服务的百余家商号店铺、地方基层政权机构约31处卡伦官员和镇守边疆的军队、维护地方治
安与税收等行业人数,也有千余人之多,基本都是内地的汉族人在此经营承办。采金业在呼玛
各矿区有兴有衰。兴旺发达与闭沟停采时有发生,因此矿工流动性很大。兴之,四面八方聚拢
而来;衰之,奔走他乡或弃金改行。有进山伐木者,有串排流送者,也有就近安家务农者。民
国建立之后,进行过几次单项调查:

  1915年(民国四年)呼玛矿务局所属金沟的汉族矿工有9050人;1919 年(民国八年)呼玛及
辖区各卡共有汉族居民265户,2555人。其中男性2082人,女性473人,1924年(民国十三年)
全县各监视管理下的汉族居民有555户2 081人。其中男性1 773人,女性308人;1930年(民国
十九年)呼玛县内居住的汉族有3 183人。其中男性2 570人,女性613人;1932年(民国二十一
年)县内的汉族居民,城乡共有274户1 496人。其中男性1 172人,女性324人。伪满时期,1936
年(康德三年)黑河省总务厅调查的呼玛县汉族居民总人口为2 012人。1943年(康德十年)13本
侵略者出于军事需要,以开拓垦荒的名义,强行将牡丹江省(现合并为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古塔
附近汉满两族的500余户2 000多口人,全部迁入呼玛,建起了新立、东山、三合村等村屯。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根据国家安排,在1956至1960年先后8次从山东省的梁山、范县、城武、
莘县、鄄城等5县接收移民656户3 645人,分居于全县各乡村屯,并在与白银纳村南隔河相望
的山间较大平原上,开发建起移民新村1处。在1945年“九三”光复后,从剿匪建政开始,到
建国后的各个时期几乎每年都有汉族干部、工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以及自愿到边
疆落户的农民携其家属转入呼玛。

  1949年建国时统计为10 321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为36 2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