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满族

第二节 满族



  据1979年《历史的见证一一黑河地区文物考古普查文集》记载,从境内三卡乡的江湾、兴
华乡的新立屯和白银纳乡的新村等地发掘出土的陶、骨、石、铁器具和景德元宝等历史文物,
经考古学鉴定,属于很典型的“同仁类型”,是我国十一世纪初女真族的后裔,他们在十六世
纪末叶满族逐步兴起开始统一疆域中,于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下令禁称“珠申(女真)”,而
称“湖洲”,证明呼玛地区是湖族人发祥地之一。自从1626年湖族人统一我国东北地区之后,
势力强盛,又于1644年入关灭明朝帝制,继而统一中国。此问清政府迫于全国政局不够稳定,
无力顾及边疆,俄国人趁机在黑龙江上游的侵略活动更加猖獗。1655年后,由于沙俄入侵者的
不断骚扰,大肆烧杀掳掠,众多的满族与其他居民除倒于血泊中外大量的则流入内地,清政府
也下令采取坚壁清野、内迁疏散政策,将黑龙江上游两岸居民,陆续迁往内地和嫩江流域,使
美丽富饶的黑龙江上游广大地区,沦为疮痍满目、蓬蒿塞路的无人区。沙俄入侵者强占了黑龙
江上游一带满族的故乡。直到雅克萨战争胜利和 1689年9月7日中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之后,呼玛地区的人民才有了比较安稳的居住条件,部分满族民众也才逐渐返至
原籍。

  呼玛县的满族,一部分是黑龙江流域一带祖籍户的后裔,一部分是清末民初及伪满时期在
征战沙俄入侵、建卡设政巡边投入采金生产与移民垦荒中,由吉林、盛京、瑷珲、宁古塔等地
迁入而定居,还有极少量是祖籍山东、云南汉军中的汉族,随军入境加入“满洲”、改称“旗
人”的后代。但是历史上由于外寇侵扰、兵燹匪患时有发生,所以满族人也同样有定居无常、
流动性大的特点,在伪满时期,据康德三年(1936)黑河省总务厅调查记载,呼玛县定居的满族
人口只有263 人,康德十年(1943)日伪强制开拓移民,从宁古塔迁入满族数百人。之后,人口
仍有流出,加之日伪的劳役苦工和疫病的伤亡,至解放后的1949年,呼玛的满族只剩21人。在
新中国建立后的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全县满族人口又逐渐上升。1953 年第1次人口普查,满族
人口达到350人,1964年第2次人口普查达到670人,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达到1 108人,1987
年统计为1 059人。全县各乡镇均有满族人居住,以呼玛镇为最多,超过百人的有三卡、兴华、
北疆3个乡。

  呼玛县的满族,从先祖到近代的300 多年来,同兄弟民族在共同生活中,为开发、保卫、
建设祖国北部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清朝,为反对沙俄入侵参加小区域反击和多次大规模战
斗,一次次把沙俄入侵的“哥萨克”赶出黑龙江沿岸。满族也做出了重大牺牲。日本帝国主义
统治时期,有的满族人参加了抗日地下斗争,为抗日联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解放以后,
配合人民武装,踊跃参政议政,搞好地方治安,顺利完成了地方土地改革运动。建国后在边疆
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也和其它民族一样,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