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饮食

第三节 饮食



  呼玛县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决定,各民族的食物品种都有差异。白面是一年四季的
主要食品,玉蜀黍、菽薯、粟等类仅为调剂食品、食油以豆油为主;蔬菜有白菜、马铃薯、红
白罗卜、南瓜、西葫芦和细菜类的葱、蒜、韭菜、芹菜、香菜、辣椒、茄子、黄瓜、豆角等。
其它副食品有大豆制品、家养与野生动物的畜、禽、蛋、肉和各种淡水鱼类等。

  满族每当旧历除夕之日,必定要全家聚餐晚饭中的手把肉。逢年过节要吃饺子。称之为
“哎吉格饽”。祭祀时要吃黄米面做的如牛舌状的饽饽和“萨什玛”,喝肉稀饭,并吃燎毛肉
一一把带皮猪肉用火燎、刀刮、洗净煮熟切着吃。春节前杀年猪,喜欢吃白煮肉和血肠,妇女
要制做各种熟食品冻起来,至过年期间装碗入盘加工后食用。烧酒、红茶是年节和红白喜事必
不可少的饮料,平时爱喝一种自制的米酒,称为“奴鲁”。冬季常食酸白菜和霉干莱。

  达斡尔与蒙古族的食品制法和饮食习惯,有一些和满族相似,蔬菜、茶、酒和肉类基本相
同。肉食在制法上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不习惯溜炒烹炸。逢年过节与红白喜事宴会时,也
喜欢摆制七盘八碗的宴席。平时爱吃达斡尔语叫“索日色”的韭菜花等各种自做的小菜,春天
野生的柳蒿芽他们称“昆木勒”,也喜欢食用。

  鄂伦春族定居之前,主食是狍、鹿、犴、野猪和黑熊等野生动物肉。以狍子肉为最佳,主
食之次是面食,蔬菜主要是柳蒿芽,老山芹,黄花菜,江葱,山韭菜等野生菜类。肉食的吃法
有:“乌罗仁”(煮肉),带骨煮八成熟即吃:“达拉嗄兰”(烧肉),将肉放在篝火上边烧边用
小刀割着吃:“席拉兰”(烤肉),把肉割成小条插在木棍上入篝火烤着吃:“乌立特”(晒干的
生肉干),鲜肉切条晒干,用时再煮:“库胡拉”(晒干的熟肉干),各种肉煮熟后切条或小块晒
干,以备无肉时食用。面食吃法:年节吃饺子,称“谢好乌父”,馅为肉和野菜;无面板面杖,
用手捏皮:“图胡列”(油面片),和面时加些油,“阿拉”(油炒面),用油炒面吃,“偏拉坦”
(面片),将面团赶薄饼切片,煮熟后拌油吃,有的放在肉汤里原汤吃:“卡拉斯克,(烧饼),
将面和好压扁放在热火灰里烧熟。其它食品吃法:”西乐“(熬菜),把肉切成小块与野菜放在
一起炖:”阿苏“(杂花菜),把熟狍肉、狍肺切成小块,再同狍脑子合拌,有时也加些野猪油
拌匀后吃:”沙阿诗“(血肠),即狍子血灌入肠子煮成的血肠; ”阿斯根“(生吃),生吃的食
品主要是狍子、犴、鹿的肝与腰子,认为生吃对眼睛有益。鄂伦春人过去吃的粮食较少,多在
吃完肉后喝些稀粥,粮食多了才吃干饭。喝酒是鄂伦春人的突出特点,其普遍性和饮用量之甚,
与其他民族比较都是突出的,因此历史上常出现非正常死亡,是民族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解放后,县内各民族的饮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现在各民族的主食品仍是面食,但在八
十年代后,做为调剂的大米和其它粮食品种,越来越多,除定量供应外,城乡人民都可从国家
统一管理的议价粮中或农贸市场上购买调剂生活的食粮,以及各民族习惯的肉类和各种饮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