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服饰
第四节 服饰
在清朝及以前时期,呼玛地区满、蒙、达斡尔三民族的服装衣着基本相同,有长袍、大衫、
马褂、坎肩、套裤等多种。平时无论男女均爱穿兰或灰色长袍衫,女的带“开气”,镶绦子边。
冬季男女均不穿棉裤只穿夹裤,妇女不出门,外套棉袍,男子出门穿套裤,外套皮袄,戴有耳
扇的皮帽,夏季男子劳动时穿紧身短衣,头戴或不带帽。中老年妇女平时喜欢以白布或白毛巾
包头,成年妇女则梳扁髻盘于头顶,新媳妇梳成两把头,姑娘则梳一条或两条长辫。清朝男人
也留长辫,平时盘在头上。男女均穿布鞋,女的鞋面绣花纹,鞋底,有布底与木底两种,冬季
男子穿一种草编的“靰鞡头”和狍皮制作的“其卡米”。男子和老太太平时系腰带,佩有烟荷
包、烟袋,有的还挂有火廉与耳钓,走路时把大襟掖在腰带上。妇女佩烟荷包及手帕,为长者
装烟、擦烟嘴。民国之后妇女才逐渐穿短衣服。手套和烟荷包是达斡尔族的精制工艺品,用狍
皮加工而成,面上绣有一种或多种颜色的不同图案,既美观大方,又轻便适用。
早期依靠狩猎生活的鄂伦春族,四季皆以各种皮张制做各式服装,清末民初,有些人夏季
才改穿布衣。他们的衣着、鞋帽、被褥都是用各种兽皮做成的,以狍皮最为普及,冬季的服饰
有“尼罗苏恩”(男皮袍),“阿西苏恩”(女皮袍),都是兽皮所做,女式比男式做的精细,镶
绦边缀花纹:“搭哈”(大衣),冬季所猎之皮厚毛长绒多的狍皮,经熟制后做成,轻巧、柔软、
保温,“阿拉开依”(皮裤),旧式棉裤式样,用秋季所猎狍皮制做:“阿拉木苏”(套裤),用
夏季所猎的“红杠子”狍皮做的。戴的帽子称“灭塔哈”用狍的头皮为帽顶,狍皮做耳扇,做
成的帽子与狍子头型相似。出围时有利诱惑猎物。手套多为狍、犴、猞猁皮所做,毛在里外面
光洁,手背和套口绣有各种花纹,分为“沙拉也开依”(五指手套)和“瓦拉开依”(手闷子),
后口有抽带系于手腕上,内关处有开口,拴马放枪时手可伸出。脚上穿的鞋,冬有“其卡米”
(狍腿皮靴),是一种矮腰狍腿熟后缝制,多以狍脖子皮做底;温得(高腰靴)多以犴皮缝制,也
有用犴腿皮熟后缝制成靴腰而后以犴皮做底者。其它季节的衣着有:“古拉米”(皮衣),是用
夏季“红杠子”毛短无绒的狍皮做的:“敖老其”(靴鞋),以狍皮或布做帮,野猪或黑熊之皮
做底的夏季用鞋。定居后基本都用布制衣着,皮制品衣物,老者和出猎时还常有人穿戴。被褥
有两种,称为“乌拉”(皮被),一种是片状,一种是筒状,后者多为冬围出猎之用。
建国后,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修饰打扮也在不断变化,男人之发,从光头、平头、分头、
大鬃角、到长发头;女人发式,因年令之别,变化也大,基本是由长到短,由短又长和剪、烫、
染的格式,主要发型是。短发、齐肩发、单长辫、双长辫、披肩发和各式烫发等。随着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流行的样式、质地、色泽等均在变化,各族人民穿戴逐渐向一致发展。服
饰衣着的质地,由棉布到化纤,兼杂丝呢绒毛料;服装款式,开始流行灰、兰色中山装,次后
是干部服、青年服、便服等色泽较杂、式样繁多的男女服装。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
间”,男女老幼、尤其是青年与学生,盛行草绿色军便装。1978年后,随着社会进步和“改革
开放”政策的实施,服饰又有很大变化,港裤、港衫、筒裤、牛仔裤、西服、羽绒服、各种女
式袍、衫、裤、裙和各式流行鞋帽等,日渐增多。尤其素有“黄金之乡”的呼玛人,妇女戴金
耳环、男女戴金戒指的习惯正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