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丧葬
第六节 丧葬
汉族死亡男女老人,在临停止呼吸时即给穿上寿衣,鞋帽齐整,打扮成出远门的样子。寿
衣件数质地决定于家庭贫富,一般为5件或7件。断气后,丧主即跪于正房西烟筒下,手执扁担
或铁饭勺指向西南,并呼对死者的称呼“X X 奔向西南大道”。然后晚辈人披麻穿孝服,头带
白布孝巾,将死者停上临时搭设的草铺双手各攥“打狗棒”(用白面做的小棒捶),头前置香案
供桌,上摆供品、焚香,子孙守舍不离。当天或次日装棺入殓,开光盖天(开光即由孝子用油
纸擦脸,盖天即盖棺材盖)。灵柩放在室外搭设的席棚下。第三天到土地庙或村外十字路口去
烧纸扎的车、轿、人、马和纸钱。第七天全家在纸扎的牌子前祭奠后烧掉,或在室外灶前、烟
筒下烧纸钱,称为死者在“望乡台”上回望子孙与家乡。停灵守丧时间,多为五天或七天,富
裕之家也有停放二、三个月的。守孝子孙,百日内男子不剃头,妇女不戴首饰,先穿孝服,后
改青衣,用白布缘镶鞋帽边口。出殡送葬,多为人抬(小户人家也有用车拉的),少者24杠,中
者32杠,多者64杠,长子或长孙背引魂幡在前,重孝子男先女后送至茔地安葬。第三天,也有
在第二天再到茔地填士圆坟,向故者烧纸,祈祷于窀穸安康。在死者故去之日算起,每七天为
一个“期”,逢“期”都要向死者烧纸,一直烧至十“期”。烧纸的种类,一为软质黄纸,也
称黄表;一为印有暗色。简单图案的长方形纸片,称为纸币;还有用一种涂有金属粉末、有金、
银两种色的叫做“箔”的方形草纸,折叠成的“元宝”与“锞子”。三者统被称为阴曹地府的
流通贷币。烧“期”之日,还有为死者焚烧的纸扎的房子、车马和纸糊的衣服、鞋帽等纸、草
制品,供死者亨用。之后是“百天”、“周年”时烧纸。三周年时,杀猪宰羊祭奠亡灵,招待
亲朋。平时在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春节前夕上坟烧纸。
满族只准在南炕上死人,西炕为贵,北炕为大,此二炕死人不吉利。死者男女均穿长袍,
以自布蒙脸,不准见天日,男戴帽头,系腰带,女倒梳髻,系包头,口中含系线小钱、手攥小
饽饽尸体头朝里,停放铺板上,前供“倒头鸡”、长明灯和食品,家属男女均穿长白衫孝服,
男的前后有开襟,腰系长带,女长衫不开襟,包头白布有孝带。入殓前,棉花与酒擦洗面目,
名叫为死者开光,取出口含之钱,尸体由窗户抬出入棺,棺底铺一层灰炭细面,上以七枚制钱,
按北斗星摆设。棺材外绘花纹,里面糊纸。全家人跪地叩头,在院内立起高杆,上挂红布长幡,
招引魂灵。人死后,男的九天、女的七天,在家中死者生前睡过的炕上铺上褥子,旁摆小桌,
上放酒具,子女于脚下处跪地哭悼,为之给死者“出魂”。逢单日出殡,葬前一天之晚,亲友
逐一在灵前祭悼,儿子通宵跪地烧香,起灵时以白布系棺,主丧人握一头用肩杠拉在前,亲友
抬灵柩至墓地安葬。墓有砖砌,也有土埋。三天后家属到坟前祭礼、验坟,逢一、二、三、五、
七“期”之日,也到坟前烧纸祭祀。子女与亲友在死者百天之时,扎、送“花圈力、纸车马、
采门和童男童女,如死者为女,还另扎纸牛(意为牛可替喝脏水),送至坟前祭祀后烧掉,家
属在坟前,脱去孝服,回家后,一般要大办宴席,招待亲朋故友。
达斡尔与蒙古族的丧葬办理方式与满族基本相似,老人临危之际,子女守候,为其按气,
断气之前穿衣、洗脸、剃头,不能啼哭,让其安心长眠,死后移“停尸板”上,以纸或布蒙面,
口含钱,麻线绑起双脚,黄纸包起两手,胸上放一个面朝脸的镜子,地上放一黄盆,焚烧纸、
币、与箔,并请子女双全的老太太,用五尺长的红布做“幡”,顶端接一三角形黑布,下端剪
成三条,每条末端贴上黑布剪成的“手”形,挂于院内高杆之顶,次日入殓时,长子扶头,众
人连褥抬起,从左向右绕三圈,是让死者迷向,灵魂不再回家之意。然后抬出门,以毯子遮光,
放入内壁贴有金箔剪成的太阳和月亮、底部有铜钱摆成“北斗星”形的棺材,至起灵时才将棺
盖加钉封闭。这些“停灵”前的事情办完后准许子女啼哭祭悼。第三天晚上,在死者生前卧处
铺褥、供酒、烧纸、哭祷,为死者灵魂惜别。三或五天时出殡,由长子以白布拉灵,并将烧纸
之盆于大门外摔碎。起灵走后,扫院净宅,内外点燃火堆,送葬归回之人,跨过进家,表示死
者已安和生者清净。长者去世三年内,过年时门上只贴蓝色对联与素色年画,是为死者守孝之
说。
回族老人死后,先以布蒙脸,放于停尸板上,烧上香,到礼拜堂报寺,然后把尸体先后放
在一种特制的水溜子和旱溜子上,经“阿訇”默颂经文,家人给予冲洗和熏擦香料,以粳米饭
堵其耳鼻等窍,用白布缠裹全身后,抬到经匣上,以棺笼罩上,第三天出殡,墓穴周围用木镶
起,下葬时去掉棺笼,打开经匣,将死者头南脚北面微向西放入穴内,盖上木板与席子,在丧
主跪地、“阿訇”颂经声中,众人填土成坟。葬后三天与七天请“阿訇”到坟前念经,称“走
坟”与“走期”。80天后亲属男剃头女换衣为之除孝,有的儿子也守孝三年。
鄂伦春族人死后,穿好事先准备的装老衣,在“楚伦安嗄”或房内停放一两天,冬季也有
停放十天半月的,入殓用的棺材,有购买的,有柳条编制的,有木板钉成的,有粗大树干掏空
为棺的,还有用元木垛起来当棺的等多种。入殓时把死者生前常用的衣物随同入棺,男者还把
马具、烟袋,并做一把木刀入棺随葬,女的也将生前使用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放进棺材。并请
萨满跳神,为其祷告,意为驱逐死者灵魂。安葬的方式,分土葬、风葬、火葬三种,风葬是在
离家出猎较远、人们很少去的地方挂于树上的葬法;火葬只限于对死亡产妇使用,认为不烧掉,
死者会来抚育她的婴儿而变成“妖精”,危害活人;清朝中期,五代以内的家族,都有共同的
墓地,后来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代替,并拓宽了活动区域,共同墓地的习俗也就消失了。此后
各氏族均自选墓地,但死者必须头朝西北而葬,则为土葬。葬后第三天,配偶与子女到墓前烧
纸,以后至每年除夕烧纸一次,周年时供祭一次。最隆重的是已故老人的三周年祭,女子与五
代内的近亲都要给死者戴孝致哀,亲朋故友也都参加祭祀。留有子女的妇女,其夫为之带孝三
个月,无子女者,只带孝七、八天;如果是男者,其妻与子女要带孝三年。男女服丧期内均不
许穿戴新衣、不许参与娱乐、不许同人争吵、不许剪理发式、不许再娶改嫁,服丧期满,请外
氏族的男女各一人给除孝衣。
建国之后,除回族保持一般习俗外,其他各民族的丧葬方式都有改革。鄂伦春族去掉了风
葬,其他民族的择吉日安葬、出魂、拉灵等封建迷信作法,都逐渐在消失。从城镇到农村,一
般都是对死者停放至第三天,而后土葬。早年遗留的人抬灵柩送葬活动,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一般都为汽车或马车拉运。过去人用大绳吊棺下葬入墓的方法,到八十年代又多用吊车而取代。
对死者的处理活动,各民族在七十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一般是临危时给穿上新衣,断气后
移至临时搭起的板床上停放,次日装棺入殓,灵棚设在大门外,门朝南或西方,棺居中安放,
两边是亲友和单位送的挽联、挽帐与花圈,白天和夜间,众人轮班守灵,子女接待治丧者。起
灵前,由司事者主持,向死者举行简单的悼念仪式。埋葬时墓前竖立墓牌,上书死者姓名、籍
贯与生卒年月。葬后丧主代表亲属向送葬者致谢。1980年之后,亲朋故友与宾客治丧,除花圈、
帐联外,也多送钱以表扶持。钱数少者5 元、多则几十元,交往密切者则更多。丧主答谢也由
烟茶糖酒变为摆设便餐,酒菜逐渐丰盛而形成宴席。一般是葬后随车直抵食堂或饭店,以宴席
款待表示答谢。也有在事后把帮忙者请到家中设宴招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