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节庆
第七节 节庆
旧时农历节日甚多,大部分被各民族流传至今,成为居家欢乐、改善伙食的机会。而旧时
过节,有些活动也含迷信色彩。
正月初一过年。是各族共同最大的节日。从年前腊月问,各家就杀猪宰羊,扫房刷屋、制
做新衣、准备各种食品,腊月三十,各家贴对联、上门神、请灶君等一切准备妥当。晚上各家
吃团圆饭,晚辈给长辈叩头辞岁,午夜燃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从初一至初三,亲属、朋友
间互相拜年祝贺,也向长辈老人叩头,长者给小孩压岁钱,与此同时要拜家谱,供财神,上香
摆供。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灯节。吃饺子与元宵,有秧歌和观灯活动。
正月十六,传说是黑日子,满、达斡尔等民族盛行不分长幼互抹黑脸的习俗,认为不抹点
黑,一年不吉利。
正月间每一天都是节日,把鸡鸭鹅狗、猪马牛羊、五谷杂粮、各路仙神和人等,都排有一
天,如排列它的当天是好天气,它就平安无灾,如遇天气阴、云、风、雨(雪),就认为不太平
或不丰收。
二月初二是龙台头的节日。就是冬眠类开始抬头蠕动了。家家吃猪头、猪爪,大人孩子都
理发剃头,意为剃龙头,但其它地方不能动刀动剪,以免有伤龙头。各家门前用小灰撒灰囤,
预祝丰收和囤有余粮。
四月五日前后的清明节,古时亦称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文公被骊姬陷害逃亡国外,
19年后回国当上国君,大封在国外保护过他的大臣,但却忘了在他吃不上饭、曾割下腿上之肉
供其食的大臣介子推,介子推是个不计功名的倔强之人,便背起老母到山西的绵山上隐居生活。
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便派人去找,因山峦深广远大没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忠厚孝顺,以
为放火烧山便会背母而出。烧山那天,正是清明之日,而介子推与母宁死也不争功名,即遇难
卒于山中。后来人们怀念介子推母子,这一天不忍举火,家家门旁插柳、吃冷饭以作纪念。后
演变为野外“踏青”、扫墓填士之俗。1949年后,逢清明之日,呼玛县群众有向自家故者上坟
的习惯,各机关、学校、团体到烈士塔、烈士陵墓敬献花圈、扫墓,举行悼念活动,借以向青
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月十八是娘娘庙会之日。有的地方有赶会烧香、祈祷平安、求赐子女的习俗活动。呼玛
县无娘娘庙,但早年也有人到其它庙上祈祷求子、求福者。
五月初五端五节,是历史广为记载的屈原投泪罗江而死的纪念节日。这一天家家吃粽子或
粳米饭,煮鸡蛋。日出之前到野外采回艾蒿等五样花草和百步草,插于门旁,驱逐邪气或凉干
搁之备用,还有的给小孩手脚脖上扎五色线和缝制香草荷包戴在脖颈。据传,这些都是避邪、
消灾、驱虫的活动。粽子和粳米饭皆是为撒入汨罗江避免鱼类吞食屈原尸体而为,故流传至今。
五月十三是关老爷(即关羽)磨刀日。遇到大旱之年,人们愿在这一天,头戴有叶树条编的
遮阳帽圈,不穿上衣、敲锣打鼓向神灵祈雨解旱。民间谚语日: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解放后,
求雨活动已消失。
七月十五是鬼节。大部分人到自家故者坟前或十字路口送烧纸钱或上供祭祀。
八月十五仲秋节,吃酥饼、枣糕、饺子、月饼、西瓜等全家人晚间赏月。也有母亲到姑娘
家探望的习惯。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赏菊观花日,一般为富人家或纨绔子弟登高散游之日。
其它还有“立春”吃春饼、“立秋”吃饺子等四季节令交替的节庆日。回族还另有开斋节、
耳代节和古尔邦节等。
建国后,各族人民仍然保留上述一些节庆的习惯活动。例如农历年国家放假8 天,改为春
节。但是,其中迷信色彩的传统意识被逐渐认识和减少。全民性纪念活动的节庆日,又增加了
“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和公历新年等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