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总述

总述



  大兴安岭林区位于祖国东北黑龙江省最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东与黑河地区相
连,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为邻,北界与俄罗斯相望。地理座标为北纬50°11~53°33′,
东经l21°14′~l27°00′之间。总面积84 620平方公里。

流经林区的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嫩江、呼玛河、甘河、额木尔河、多布库尔河等,以伊勒
呼里山为分水岭,以南大小河流均为嫩江水系,以北大小河流均为黑龙江水系。境内,伊勒呼
里山横卧中部,山岭起伏绵延,山顶浑圆,15度的缓坡占80%以上。海拔300 —400米,最高峰
大白山海拔1 404 米。山体多为片状和火山岩构成,地表土层约20—30厘米。棕色针叶林土类
占总面积的80%左右。此外,有山地苔原土类、草甸土类和沼泽土类等。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在蒙古冷高压的控制下,多来自高纬度的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从10月到翌年3 月降水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十分之一;夏季在太平洋高压的推动下,多来自东
南的海洋风,气候温凉湿润,4—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冬季漫长,春秋季很短。
年平均气温,南部为-1.4 ℃,北部为-5.3 ℃,极端最低气温为52.3℃。无霜期为82—110 天。
年平均降水量419 —502 毫米。年日照时数2 370 —2 620小时,夏季昼长17小时。

大兴安岭森林形成的历史悠久。在塔河县境内出土的中生代木化石证实了早期森林植被存
在的事实,而在呼玛县境内出土的新生代木化石和硅化木更证实了第三纪森林植被的茂密。森
林是人类的绿色摇篮,古人类追逐森林在这里生活。十八站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遗址,证
实了一万多年前这里森林密布,成为古人类生息的条件。在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嘎仙洞,证实
为三千多年前鲜卑人的祖先居住之地。

大兴安岭被誉为“落叶松的故乡”,号称“绿色宝库”。大兴安岭林区经营总面积为8 369
432公顷,其中林业用地7 634 142公顷,林业用地中的有林地5 930 363公顷。森林复盖率为
71.52%。大兴安岭林区跨两省、区,属黑龙江省版图面积为6 478 828公顷,属内蒙古自治区
版图面积为1 890 604公顷。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但随着采伐利用和其他因素,森林资源发生变化。1950年全
区有林地面积为607.6万公顷,森林复盖率为71.89%。 活立木总蓄积量62 683万立方米,其中
林分蓄积量60 800万立方米,成过熟林占79.4%。开发建设时期,1965年有林地面积为639.8万
公顷,森林复盖率为75%。活立木总蓄积量72 700.2万立方米,其中林分总蓄积量为69 279.8
万立方米。1990年,最近一次全面二类森林调查,以最可靠的数据表明森林资源现状。总面积
为8 369 432公顷,其中林管局经营8 046 113 公顷,地方林场经营323 319公顷。在总面积中
林业用地7 634 142公顷,占91.2%,有林地面积5 930 363公顷,占70.9%。活立木总蓄积量为
59 715.6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52 639.5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88.2%。 在有林地中
包括人工林面积7 998公顷,蓄积量2.7万立方米。

  大兴安岭林区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岳桦、山杨、杨树、柳树等针叶和阔叶树,
但以落叶松为主,白桦次之。樟子松是优良树种,其分布和蓄积量均次于白桦。由于立地条件
和气候等原因,树种比较少。

  区内大森林中有兽类共6目17科56种;其中保护动物(兽类)10种,有貂熊、雪兔、棕熊、
水獭、紫貂、猞猁、驼鹿、马鹿、麝、驯鹿。乌类分属于16目40科,共237种,另13个亚种。
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4目14种。有鱼类隶属17科84种。可见,野生动物资源之丰富。

野生植物资源亦很丰富。区内植物有966种,分属于92科、371属,其中有药用植物300余
种,丹宁植物30余种,芳香油植物30余种,油料植物20余种,农药植物100余种,饮料、色素、
果酒植物100 余种。经济植物类占的比重较大,约占全部植物的60%以上。药用植物300余种,
占植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全国重点普查药材80余种,占全国重点普查药材366种的21.8%,
有些是全国著名的地道药材,如黄芪、龙胆、黄芩、草苁蓉等。

  大兴安岭林区地处祖国最北部边陲。早在1955年和1958年,黑龙江省曾两次进行开发,皆
因交通闭塞,无社会依托,加之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供应不足而被迫下马。但所取得的经验是
宝贵的,成为后来开发的介鉴。

  1964年2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批准了《林业部、铁道
兵关于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按照中央决策,以铁道兵三、六、九师为开路先锋,
同时调集了15个省、市、区的干部、工人,号称十万会战大军开进会战区,并组成了由中央任
命的军地联合的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及党委,建立横跨两省、区的特区人民政府,动员各
方面的力量予以援助。遵照周恩来总理,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簿一波副总理等中央领导
同志“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的指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会战,在千里林海,万
顷雪原打响了,其势迅猛异常,锐不可挡。广大铁道兵指战员、林业职工们,学习大庆铁人精
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并肩作战,克服了种种来自大自然的艰
辛和“十年动乱”的灾难,不但在“高寒禁区”站住脚,安下了家,而且以惊人的勇敢和智慧
创造了开发建设千宗万件的奇迹。这次开发,首先修筑嫩林线铁路,“林区开发,道路先行”,
机械和人力一齐上,选线、设计、劈山架桥、伐木、筑路、铺轨,穿越千山万壑,使790公里
的钢铁大动脉贯穿原始林区。大兴安岭第三次开发获得了成功!

  往日寂静的原始林区,加格达奇、松岭、新林、塔河、呼中……一座座新兴的林业城镇,
如串串绿海明珠,一展姿容。全区以林为主,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多种经营,使得各项事业
蓬勃发展。经过26年来的开发建设,建成了10多个林业企业,已向国家提供商品材7000多万立
方米,累积利税10亿多元,大兴安岭林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北疆,成为祖国规模最大的重要
林业生产基地。

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兴安岭林区自1964年开发建设以来,
到1990年共发生森林采伐面积14 330 429亩,完成更新面积13 864 221亩,迹地更新率96.7%,
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 1964年至1979年,累积采伐森林面积6 442 329亩,完成森林更新面积
4 473 445亩。 这一时期,迹地更新贯彻了以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为
辅的方针,天然更新占98.12%。由于受重采轻育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营林为基础未落
到实处,致使采伐迹地更新欠帐高达1 968 893亩,更新跟上采伐程度仅为69.4%。1980年至1985
年这一阶段,森林更新经营管理逐渐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和集约化,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
和管理办法,更新技术得到完善,基本上做到了更新跟上采伐。 1987年“5·6 ”特大森林火
灾后,林管局确定“北四局”火烧迹地森林更新恢复年限为 9年,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更
新方法和措施。1987年至1990年计划人工造林456 600亩,实际完成460 446亩,占计划的100.8%。
其中普通造林442 846亩,高产林16 600亩,直播1 000亩。森林抚育始于1965年,到1990年共
完成抚育达1 014.7万亩,出材454万立方米。其间的发展过程是,1965年至1980年为开始发展
时期,森林抚育进展缓慢,完成森林抚育面积78.5万亩,出材35.6万立方米;1981年至1985年
为迅猛发展和走上正规时期,经营管理技术、手段及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 5年累计完成抚育
面积达542.4万亩,出材206万立方米;1986年至1990年为稳步发展,走上集约化经营轨道时期,
抚育面积完成393.8万亩,出材212.4万立方米。

大兴安岭林区,为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在抓紧森林经营的同时,抓紧了植树造林工作。
林木种子生产始于1965年,根据林业部“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各林业局在
种子结实丰年或平年时期于天然林中采集育苗造林所需种子,不足部分由相邻林区调运。1965
年秋采集调制樟子松种子1 000 余公斤。1980、1983和1989年,组织3 次大规模的采种工作,
取得了巨大成功,共采种65 014公斤,其中兴安落叶松种子53 519.5公斤,樟子松种子11 494.5
公斤,除满足苗圃育苗对种子的需要外,尚有积存。1988年从外地调入林木种子5 206.5公斤,
其中落叶松4714.5公斤,缓解了“北四局”火烧迹地恢复森林资源用种。为采种提供种源,1966
年开始母树林划定工作。到1981年末划定天然母树林12 553公顷。到1990年末,母树林经营面
积4 383公顷(即生产数学),其中兴安落叶松3 987、公顷,樟子松383 、公顷,云杉13公顷。
同时,加强了种子园建设,制定了《种子园营建办法》和《种子园营建技术操作规程》。到1990
年建成种子园面积631.5公顷,其中兴安落叶松256.3公顷,樟子松315.3公顷,云杉6.7公顷。
已选优树2 287株,各种子园分别建立了优树收集区。结实面积达241.9公顷,1989年采集樟子
树球果4 405.5公斤。种子部门,还加强了种子产量予测、质量标准、采集收购、调制、贮藏、
检验等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人工造林始于1965年,到1990年末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 218 860
亩,保存面积911 008亩,面积保存率75%,成林率83.1%,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915 654亩,
水湿地造林面积130 253亩,荒山荒地造林占人工造林总面积的86.7%。

随着林业企业建设的加快,木材生产发展也很快。开发建设当时,松岭、新林、塔河 3个
林业公司建设同步进行,到1965年这3个公司开始试生产,当年生产木材119 483立方米,翌年
向国家交售商品材269 300立方米。1970年3月13日大兴安岭地区革委会决定在生产指挥部下设
木材生产局,负责全区木材生产管理工作,至此,已基本建成松岭、新林、塔河、呼中4个林业
局,28个林场,27个贮木场,生产能力达到270万立方米。1970年8月,在大兴安岭北坡额木尔
河流域和古莲河流域分别筹建阿木尔和古莲两个林业局。1971年 5月阿木尔林业局完成筹建任
务,1973年首次向国家交售商品材62 519立方米。1976年古莲林业局经过筹建后首次向国家交
售商品材36 020立方米。1973年12月28日原呼玛县管辖的十八站林业生产指挥部改为林管局属
十八站林业局。1976年10月大兴安岭林管局基本建成松岭、新林、塔河、呼中、阿木尔、古莲、
十八站7个林业局,44个林场,33个贮木场,12个经营所,生产能力达到368万立方米。1977年
3月根据林业部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将阿木尔林业局划分为阿木尔、图强两个林业局。从1982
年起进行企业整顿和改革,1984年成立8 个林业公司,其中塔河林业局5 个,呼中林业局3个。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林区特大森林火灾之后,在计划安排上实行“减南增北”和“南兵北调”
的打法,到1990年完成了烧死木生产任务。大兴安岭林区,从开发到1990年末,已建成8 个林
业局,53个林场;有林业生产一线工人19 675名; 年生产能力达到400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
生产木材7 186万立方米。

林产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成为林区的第二大产业。大兴安岭林区的林产工业自开发建设以
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65年到1973年为第一阶段,这时主要生产形式只是以圆锯设备
的一些小型锯材生产点,锯材产品全部供给企业内部使用,国家没有投资。从1974年到1979年
为林产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随着木材生产已初具规模,林产工业的发展被提到日程。1974年
林产工业从木材调运处分离出来,成立了林产工业局。这个期间,国家投资兴建了加格达奇木
材加工厂、翠岗木材综合加工厂。各林业局自筹资金兴办了一批木材加工企业,生产综合利用
材,还生产一部分家俱、镜条等产品。从1980年到1990年是林产工业迅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林产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林业可采资
源的逐年减少,老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教训,对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产工业的认
识进一步提高。林管局于1980年4 月成立了林产工业公司,对全区林产工业实行财务、计划、
销售、基本建设统一管理,产运销一条龙的管理体制,充实了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工程技术
人才,重新组建和加强了职能机构。管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林产工业的若干规定》,又决
定林产工业企业生产所剩利润用于发展林产工业的工厂建设。在以后的几年里,陆续建成纸、
锯材、人造板、木制品等林产工业的加工企业,国家投资兴建了翠岗综合厂的纤维板车间。1981
年原铁道兵兴建的碧水木材综合加工厂移交给林业。由于林产工业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
产销衔接的管理体制,加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力、财力、物力加大投入,使林产工业得到长
足发展。到1990年末林产工业总投资15 3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 993.83万元,企业自筹投资
13 380.20 万元。已建成林产工业厂点59处,其中锯材加工厂40处。已形成固定资产10 205.7
万元,拥有各种设备2 549 混合台件。1990年末,大兴安岭林区的林产工业为国家提供锯材产
品2 799 389 立方米,卫生筷子699 347 箱,木制品370 215 件,胶合板11 246立方米,纤维
板35 768立方米,刨花板8 548 立方米,木炭120吨,纸17 923吨,木片5 147 立方米。累计实
现产值81 424.5万元,实现利润13 752.9万元。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通过请进来、派出
去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的同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苏联等国家进行
了技术交流和引进设备,中日合资建立了呼中龙朋卫生筷子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林区的林产工
业有了基础,前途广阔。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多种经营是1983年正式提出的。多种经营是在林区的农副业的基础上,
实行产业结构改革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多行业的、开发性的综合性产业,包据
种、养、采、加、掘、工、商、运、建、服等多层次、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体。它是除了木
材生产、营林生产和林产工业以外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1964年开发以来就发展了农副业生产,
森工企业的农副业生产是从1974年正式独立经营的,到1985年,每年产值为七、八百万元。1986
年多种经营生产才迈开步子,并有了较快的发展,从业人员达到33 099人,实现产值6 900 万
元,占森工总产值的12.6%;1987年从业人员42 627人,实现产值7 612 万元,占森工总产值
13.9%;1988年从业人员46 065人,实现产值8 308万元,占森工总产值11.9%;1989年从业
人员29 710人,实现产值10 220万元,占森工总产值13.6%;1990年从业人员26 726人,实现
产值11 176万元,占森工总产值20%。1986年至1990年,累计实现产值43 842万元,实现利税
4 500 万元。1990年末,林区共有多种经营企业(不含个体)298 处,其中加工厂(矿116处,
商饮服务网点78处,农牧基地104处。种植业,到1990年播种面积136 312亩,农场和农业生产
队68处,从业人员5 281人,实现产值892.8万元。养殖业,到1990年有畜禽舍132栋,面积33 078
平方米,形成百头猪、千只鸡养殖基地25处;养猪42 066头,养禽456 884只,养牛2 477头,
养羊6 624只。采集(掘)业,在“立体开发,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林区的采金业发展迅
速,生产已初具规模,到1990年黄金产量突破9 000两,成为林区多种经营的支柱产业;采煤,
到1990年末,已形成年采煤26万吨的能力;山产品采集,到1990年末,从业人员2 656人,收入
达到2 567.6万元。加工业,1990年产值为4 816.1 万元,占多种经营产值的43.1%,成为主要
经济支柱之一。大兴安岭天然补品厂生产的北芪茶、红豆饮料、红豆果茶,以及加格达奇酒厂
和塔河酒厂生产的都柿酒、红豆酒等都很受欢迎,畅销全国;北芪茶,荣获1989年全国星火计
划项目金奖。旅游业,从1984年到1990年末,来自港澳、国内外的旅游者达14 000多人次,其
中港澳、国外旅游者4 000多人次;共为国家创汇15 280美元。北陲旅游业的兴起,对振兴林区
经济,加强内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强化森林保护,同强化营林造林同等重要,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首要任务。大兴安岭
林区对森林保护的各项工作都十分重视,并切实加强。加强了森林资源管理,统计操作手段,
从1990年一改往日的手工统计法,各企业局场采用微机进行资源统计和运算,提高了计算统计
精度。“七五”期间完成的二类森林调查资料,建立健全了林场(所)、林业局和管局三级档
案管理体制。新林局是建档较早的单位,1985年即用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建立了7个林场和1
个经营所的森林资源档案。塔河、呼中、阿木尔局在二类资源调查同时利用微机建立了森林资
源数据库。到1990年,全区已有80%以上的林业局完成了建档工作。保护森林,必须搞好护林
防火工作。大兴安岭林区自开发建设至1990年,先后共发生987起程度不同的火情、火灾及重
大、特大森林火灾。1987年“5·6 ”特大森林火灾,震惊世界。为搞好护林防火,加强了行
政管理措施;建立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和完善林火指挥系统;组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完善林火
扑救系统,到1990年全区共有森林警察1 700人,并纳入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序列,此外,全
区还有森林防火专业队3 052人;划分森林防火责任区;建立行之有效有的森林防火规章制度;
建立宣传教育系统,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实行经济管理,纳入
企业承包合同和实行目标管理;严明奖惩制度。加强了技术管理措施;建立林火预报预测系统;
已建16处林火气象站;建立林火了望网,完善林火探测系统,到1990年末建了望塔155座;组
建通讯网,完善信息传输系统,1990年已建有二级无线电通讯网路,各类通讯器具908台(部),
通讯网点489 处;组建林火扑救系统,已建加格达奇航站和塔河航站各有250 人的空运扑火队;
建立火源管理系统;建立林火阻隔系统;采用巡航护林;开展多层次的护林防火业务培训和培
养专业人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得以重视和加强。大兴安岭属原始林区,森林自控能力较
强,病虫鼠害在很长一段时期未引起充分重视,随着采伐、更新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病虫鼠害
日甚发生和《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颁布和实施,这项工作已摆上了森林保护和
经营的重要地位。1983年防治病害总面积为54 668亩,1984年为98 762亩,1985年又降为78 495
亩。1985年至1987年病害发生量逐年减少。1988年却猛增到223 203亩,酌情防治190 963亩。
这是由于“5·6 ”火灾后生态环境改变所致。1989年到1990年,病情基本控制到灾前的水平。
植物检疫也是森林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1985年到1990年全区检疫种子39.372吨,检疫苗木17 053.13
株,检疫木材1 358.2940万立方米。加强了林政林权管理,坚决贯彻执行林业改革,1985年至
1990年处理林政案件303起,查处毁林面积4 178亩,收缴木材16 027立方米,行政罚款209 904
元,木材变件款(分资源补偿费)482145元。

大兴安岭林区企业整顿工作,是根据林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统一部署进行的,于1982年3
月开始,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完成的。1982年4月陆续进行整顿的有新林、呼中、阿木尔、西林
吉林业局和工程公司,1983年2月先后进行整顿的有松岭、塔河、图强、十八站林业局。企业
整顿进行的大体步骤是:学习文件组织准备、调查摸底制定方案、抓好典型交流经验、突出重
点巩固成果。新林林业局的整顿先行一步,由林业部和林管局派出蹲点调查组进行帮助指导。
这次林区企业整顿,在调整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
显的效果。

大兴安岭林区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进行的。1979年冬,呼
中林业局首先推行“五定一包”的经济责任制,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幕。与此同时,各
企业认真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基本建设战线栋号包干,木材生产战线采集运综合作业
新工艺等改革方案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不断丰富了全管局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内容。1984年,林
管局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作出了营林放开经营的“十条规定”,并首先在呼中进
行试点,一改以往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森林生产的局面。同年6月,通过第一次经济体制
改革会议推广了呼中、十八站林业局的工艺改革经验,明确了围绕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进一步
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为企业发展商品经济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等三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在这
次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改革意识不断增强,从林业特点和自然规律出发,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使旧的经济体制受到冲击,新体制的因素迅速萌生。由此,林管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发生一
系列变化:资源开发由单一林业开发向综合立体开发转变;林业由单一的原木生产向以营林为
基础、以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为重点的方向转变;生产格局由封闭式开始向开放式转变;经济
形式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向国家、集体、个人,多元的复合的所有制转变。1986年12月,国务
院发出了关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规定。林管局遵循这一规定,进一步扩
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对领导体制改革,全面推广厂长(经理)负责制,使责、权、利相统一;搞
了股份制试点;完善、调整了以往的经济承包制等,这样使企业改革迈出了大步子。1990年,
加强了对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特企”工作的宏观领导。十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营林战线
的“一包二联”和营林生产体制的改革;木材生产劳动组织的改革;实行外引内联,发展横向
经济联合;国有林区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改革;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进行企业内部改革;不断完
善承包经济责任制;推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搞改革超前性试验。纵观大兴安岭林
区十年改革,经历了由认识肤浅到认识深刻,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综合,由不完备到逐步完善
这样一个渐进的、积极探索的过程。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无论在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重新调整林区企业经营区划,是从实际出发、避危兴林的一项重大举措。林管局的《调整
总方案》,得到林业部的批准。将原开发建设规划方案中的富克山、南瓮河和库伦斯等待开发
区不再新建林业局,其施业区分别划入临近的已建局。具体是:第一,把未开发的富克山林业
局一分为二,就近划给已建成的西林吉林业局和图强林业局,生产的木材分别吸引到古莲河贮
木场和育英贮木场;第二,未开发的南瓮河林业局,不再建局,其北部划给早期开发的松岭林
业局,木材吸引到古源等几个贮木场,其南部属荒山宜林地和次生林区,与加格达奇的 4个国
营林场合并,新组建加格达奇林业局,重点实行营造林生产。第三,林业部、林计字(1991)118
号文对调整总方案所作的局部调整:一、关于库伦斯林业局。将原十八站林业局区划范围内的
韩家园和新街基两个林场,划归库伦斯林业局,局址设在韩家园,不再建贮木场,使用十八站
林业局在韩家园建设的贮木场。更名为韩家园林业局。二、关于十八站林业局。将韩家园和新
街基两个贮木场划出后,为使行政界限和企业界限一致,以及经营范围合理,将塔河的双河林
场划归十八站林业局。三、关于塔河林业局。将双河林场划出后,全局经营总面积 926 500公
顷,森林总蓄积 5 875万立方米。另外,将韩家园区内的富林林场,就近划给新林林业局,木
材吸引到翠岗和红林贮木场。经过调整,全林区布局合理,各局经营面积比较均匀,有利于平
衡现有局生产能力和加速新区开发,并解决了行政区与企业区划不一致的问题。经过区划调整
和产业结构调整,林区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都是很显著的,在资产存量的合
理调整和在资产增量有效的投放方面都属最优方案,诸多因素,有利于大兴安岭林区避危兴林。

大兴安岭林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 95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569 人,中级职称4 214人,
初级职称11 330人,尚未评定职称1 837 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6.65%。形成
了分布在营林、采运、机械、木材综合利用、森林保护等岗位的一支较强的科技队伍。在林区
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以
来,共鉴定验收各类科技成果327 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省内同行业先
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有129项,占鉴定验收成果总数的39.4%。自1978年至1990年末,共奖励
成果272项;1982年还表彰奖励了78个先进集体和130名先进个人。1981年以来,全区有19项科
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省、林业部级的奖励,其中获国家推广奖1项,获省三等奖3项,获省四等
奖5项,获省星火一等奖1项,获省行业一等奖1 项,获林业部二等奖1项,获林业部三等奖7项。
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林业生产建设上,有力地促进和
推动了林区经济的振兴。

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90年,已基本形成了幼儿、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和电大学
校的教育体系。有幼儿园21所,在所幼儿6 163 人;小学128 所,在校生39 458人;中学37所,
在校生30 985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21所,在校生3 070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职工学
校l7所,职工中专3 所,林干校1 所,电视大学1 所,仅电视大学1985年至1990年毕业生达2 625
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备日益先进,教学水平亦有提高。

大兴安岭林区,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生产发展百业正兴,经济日趋繁荣,人民的物
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

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的历程中,开发建设者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
财富。党的艰苦奋斗的传家宝得以发扬光大,磨练和铸造了大兴安岭人的那种特殊性格和图强
意志,造就了大兴安岭精神。这就是:战严寒,斗冰雪,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怕苦,不畏
难,开拓前进的拼搏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乐在边
疆的奉献精神。实践证明,依靠这种精神,就无往而不胜。这种精神,在未来大兴安岭林区的
建设中更要发扬光大。

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后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大兴安岭林区
的战略目标是:坚持以林为主,采育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改革开放,兴边富民。为实
现新的战略目标,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
不断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加速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建设持续协调发展,为把大兴安岭林区建成商
品经济比较发达,社会安定,文明富裕和更加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林区,继续开拓前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