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一章 森林状况

章下序


 
2亿多年前,由于大陆和太平洋相对挤压所产生的扭力,形成一系列北东——南西的褶皱,
断裂以及由断裂控制的大型隆起和拗陷,称为新华夏隆起带,这就是大兴安岭形成的地质史。
裸蕨植物覆盖着山地,森林形成。在塔河县境内出土的中生代木化石证实了早期森林植被存在
的事实,而在呼玛县出土的新生代木化石和硅化木更证实了第三纪森林植被的茂密。黑龙江中
游出土的鸭嘴龙化石,也证实了距今近亿年确实存在着大量森林植被,否则这种大型食草类动
物就不会存在。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古人类都在追逐森林而生活。十八站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证
实一万多年前这里森林更是密布。阿里河流域的嘎仙洞也留有三千多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并
证实是鲜卑人祖先居住之地。据《承德府志》中称“颜师古云: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祭无
林木者,尚竖柳放众骑,驰绕三周乃此,此其遗法也。”这说明鲜卑族走出森林之后,仍沿用
绕林木祭祀的遗风,时刻不忘森林对其祖先的养育之恩。

唐、宋时期的契丹族,元朝时期的蒙古族,明、清时期的女真族、满族,他们起源于森林
地区,在森林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森林是其经济生活舞台,林产品是其经济支柱,都深知森林
资源的宝贵,从而自觉地保护森林。

清王朝从保护其发祥重地的目的出发,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森林
的作用。古代劳动人民只知利用森林,对于森林面积、蓄积、林相等具体情况不作任何统计,
但确有对森林定位、定性的概念描述。如《朔方备乘》一书,首次论述了东北森林,即《艮维
窝集考》,其中:“库穆哩窝集”和“呼玛尔窝集”是简述了伊勒呼里山南北坡的森林资源。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应从1854年沙俄由于军事需要,在黑龙江初试汽船航行成功。
这是以薪材为燃料,以蒸汽动力代替帆船的行业,直至20世纪20年代为止,长达半个多世纪时
间几百艘船只,皆以薪材为燃料,沿江森林资源被遭采伐。1896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沿线森
林遭到了刀斧之祸,俄国商人依仗铁路公司之势力,不分国有民有,南北占据一百余里,东西
二百余里,任意采伐,毫无限制。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更加剧了森林资源的损失,北
部沿江一带已变为次生林,东南部林缘已到嫩江沿岸,伊勒呼里山以南差不多都经过了择伐。
这里本是历史留下来的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