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森林(工业)区划

第五节 森林(工业)区划


  
为了经营利用好现有资源,并使森林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规划中除了本着国民经济需要和
生物特性兼顾的原则,因林制宜地确定会战区合理采伐量外,在森林经营工作方面,还着重地研
究了会战森林区划。

会战区地域广阔,境内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类型,森林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均有很多差
异。为了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合理地组织林业生产,根据森林的特点和其他
自然条件,将会战区区划为三个类型区,四个亚区。第一区林地生产最低,远期宜以培育小径木
为主,由于该区地处河源,应特别注意水源涵养;第二区森林蓄积最多,是现阶段取得木材的主
要基地,远期宜以培育中径木为主;第三区次生林居多,林地生产力最高,当前应以次生林改造
为重点,远期宜以培育大径木为主。

第一区,西部岭顶区。沿大兴安岭主脉一带,是全区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高600 —1 300
米,相对高差200—400米。地貌以块状中山为主。坡度在15°以下的占61% ,16°—25°的占34%,
26°以上的占5%。土壤以山地冻结棕色泰加林土为主。土层厚度大多是15—20厘米。此区气候较
冷,年平均温度为-4.6℃,年积温在1 200℃左右,无霜期在100天以下。

林地生产力是各区中最低的一片,以落叶松林为代表,平均地位级最低(都在1 级以下);
成过熟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149立方米,平均生长量为0.97立方米,平均直径为22厘米,平均高
l9米,矶踯躅和偃松林型比重较大,达35—45%之多。此林区自然条件较差,宜以培育落叶松一
白桦相混交的小径木为主,并应充分注意水源涵养。
 
  第二区,北部、中部区。位于会战区的中部与北部,是目前森林蓄积量最丰富的一片。海拔
高400 —800 米,相对高差200 —400 米,地貌类型以块状低山和断块褶皱低山为主。坡度15°
以下的占81%,16—25占l8%,26°以上的只占1%。土壤以山地棕色泰加林土为主,本区南端是地
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多为20—30厘米,此区气候条件比第一区稍好,年平均温度为-2.2℃至-5℃,
年积温度1200℃—1800℃之间,无霜期在100天左右。

林地生产力比第一区高,落叶松平均地位级中等(Ⅲ、6级)成过熟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154
立方米,平均生长量1.14立方米,平均直径24厘米,平均高21米。樟子松较多,是会战区中分布
最集中的一片。

但根据区内复被率,优势树种、林型的比重和单位蓄积量的差异,此区又分为两个亚区:第
一亚区主要是樟子松与落叶松,第二亚区主要是落叶松,还有少量的柞树。

从生产条件分析,是会战区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今后宜经营以落叶松与樟子松为主的用材
林,培育中,小径木为主。但第一亚区应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樟子松,第二亚区荒山荒地面积较
大,且有柞树林的改造任务,故人工更新比第一亚区要大。

第三区,东南沿江区。位于会战区的东部与南部,是全区自然条件最好的一片,海拔高200
—5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地貌以块状低山和缓坡丘陵为主。坡度15°以下的占95%,16°
以下的占5%。土壤是山地棕色森林土和山地棕色泰加林土。土层厚度大多在30—60厘米之间,气
温高于其他两区,年平均温度为-0.6℃至—2.2℃,年积温度在1800℃—2200℃之间,无霜期为
100 —200 天。

林地生产力是会战区最高的一片,落叶松平均地位级较高(为Ⅲ、2级)成过熟林每公顷平
均蓄积量104立方米,平均生产量达1.17立方米,平均直径26—28厘米,平均高21—22米。草类
林型比重较大,达30%。

本区亦区划为两个亚区,北部原始林较多森林复被率亦较大,划为第一亚区;南部为柞桦次
生林,森林复被率较大,划为第二亚区。但立地条件,这两个亚区都较第一二类型区优越,宜培
育大、中径木。该区经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次生林改造,尤以第二亚区的最突出。

   大兴安岭经济区划林型分布概况表
0000118(图片缺失)

0000119(图片缺失)

0000120(图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