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林业局开发建设 一、西林吉林业局
(一)开发建设在林业局境内自清朝就有大规模的陶金者从事采掘生产,而森林采运业则开
展较晚。日伪统治时期,沿江森林遭到过掠夺性的采伐。解放后,1956年建立了古莲河等4 个经
营所,从事营林防火工作,1960年撤消营林单位。于1970年筹建西林吉林业局,经几年的建设,
1976年投产,至1987年“5·6 ”火灾前林业局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基本建成。
(二)社会经济
林业局经营范围位于漠河县西北部,局址(县政府)设于西林吉镇,境内有西林吉镇和素有
“北极村”之称的漠河乡所辖9个自然村屯(居民点)组成,人口22 700余人,其中林业人口占85%。
林区的交通条件较好,已形成了内外交通网络,国铁嫩林线在境内通过34公里,设有西林吉
与古莲两个车站。黑漠国防公路(境内全长103公里)和沟通与满归局的公路(境内长9公里)可供常
年通车。黑龙江夏季亦可通航。内部运输的主要公路干、支线均已建成,局址与各林场、自然村
屯交通方便。
(三)林区建设
林业局于1970年始建。1987年投产,共生产商品林146万立方米(不包括生产烧死木); 完成
幼、中林抚育间伐面积11 437公顷;人口更新造林面积1 285公顷;修建公路1 151.9公里,建筑
房舍总面积22万平方米;在区划的林场中已建设了 6个林场、运输、贮木、筑路、房建、机修等
生产和基本建设单位均已建成了文教、卫生、广播、电视、通讯和服务性设施较为齐全,林区社
会基本形成。
在区划的漠河境内,有先于林业局建设的属地方政府所辖的漠河林场,其边界是北靠黑龙江,
其它三个方位均以老爷岭的分水岭为界。经营面积24 910公顷,主要从事营林木材生产任务。
西林吉林业局和漠河县为政企合一建制单位。漠河县的建立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1年在西林
吉林业局的基础上设立的,即对内一套班子,对外分别挂两个牌子。
职工数量至1989年末,林业局职工人数为7 615人。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27 企业名称:西林吉林业局 单位:万元
二、图强林业局
(一)开发建设
建国初期,原呼玛县经营局在二十七站老潮河等地建立了经营所,后于1960年撤出。1976年
建局,建局前归阿木尔林业局经营。“五·六”火灾前,该局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基本建成。
(二)建设概况
1986年来,林业局共生产商品林251万立方米;完成更新造林面积672.5公顷,修建公路791.8
公里;建筑房舍总面积23.5万平方米;区划的10个林场和图强、育英、红旗岭贮木场,奋斗中心
苗圃、房建队、筑路队、机修厂等生产及基本建设单位均已建成。局址地区的文教、卫生、商业、
公检法等社会服务性设施较为齐全。其它还有集体所有制的木材综合加工厂,劳动服务公司,多
种经营公司。
林业局职能机构建全,有职工7 708人,其中:固定职工6 263人,合同工1 445人。
“七·五”计划期间,已完成投资总额为16 494.7万元,其中国投8 428.3万元,以煤代油
投资5 223.2万元,更新投资16.0万元,育林投资318.78元,自筹和其它投资2 509.4元。共计实
现利税总额4 266.6万元。
(三)社会经济
林业局设于漠河县图强镇,原为政体合一建制。境内共有居民点9个,人口有19 100余人,
4 700余户。其中林业人口占87%,非林业人口以铁路系统为主;其它为政府、邮电、银行、商粮
等社会服务业及少量农业人口。
局内外交通比较方便,国铁在镜内通过近40公里,设有朝晖、图强、育英3个车站。此外,
在林区北部有地方嫩漠公路穿越33公里。黑龙江夏季亦可通航。这些交通条件和设施对林业生产
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28 企业名称:图强林业局 单位:万元
三、阿木尔林业局
(一)开发建设
该局早在1956年由原呼玛县经营管理,后于1960年撤出。1971年筹备时局,1973年投产。1976
年调整局界将图强局划出独立经营。“五·六”火灾前,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基本建成。
(二)建设状况
“七·五”计划末,共计生产商品木材269万立方米,新造林1.3万公顷,修建林区公路964.4
公里,建筑房舍总面积32.8万平方米。在区划9个林场中已建8个,形成了阿木尔、长缨(贮木场)
两个陆地运输系统,尚有兴安水运贮木场1处,还建设了苗圃、汽车队,房建队等生产和基本建
设单位。局址地区文教、卫生、商业、公检法等社会服务性设施较为齐全。局址地区还设有集体
所有制的劳动服务公司,综合厂等。
林业局职能机构健全。有职工6 341人,其中固定职工4 992人,合同工1 349人。此外,在
林业生产中拥有临时工人l 000余人,集体所有制人员2 700人
1986年末,已完成投资19 233.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 342.1万元,更新改造投资1 812.0
万元,育林投资475.8万元,自筹和其它投资603.78元。共计实现利税总额7 588.2万元。
(三)社会经济
林业局址设于漠河县劲涛镇,全局共有居民点14个,其中兴安乡所辖6个自然村屯,镜内人
口近2万多人,林业人口占80%,非林业人员主要为铁路、邮电、银行和社会服务事业及从事农
业的人口。
国铁嫩林线在境内通过47公里,设有劲涛和长婴两个车站,即是林业局对外运输的衔接点,
也构成林业局内部南北公路运输的网络中心。嫩漠公路经过局境内的龙河、依西两个林场,长度
50公里,另外,黑龙江夏季可通航,北至北极村南至黑河等地。
林业局与劲涛镇原属政企合一的建制。地方设有银行、邮电、储蓄、书店、学校和其它股务
行业,对于林业的生产建设,繁荣林区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29 企业名称:阿木尔林业局 单位:万元
四、塔河林业局
(一)开发建设
塔河林业局始建于1965年,20多年的生产建设,使一个以林为主的林区社会基本建成,并已
由单一的木材生产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方向起步。林区
除林业人口外,尚分布有农村自然屯和农业人口,他们对林区的繁荣经济、为林业生产提供劳力
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本局还驻有发电厂、筑路工程局等非本局单位。
(二)企业沿革
1952年后,东北人民政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本局腹部踏查,第一次向国家提供了森林资源
数据。1954年接受苏联专家援助,对大兴安岭进行了全部航空调查,拍摄了1:2.5万比例尺的黑
白照片进行了专业调查。1955年成立了大兴安岭建设委员会,建立了开库康林管局区,即属于塔
河林业局经营区域,开始修复嫩漠黑漠公路。1959年黑龙江省林业厅第一、三森林调查大队,对
本局进行了第一次森林经理调查,并编制了开发建设的原则方案。1960年 7月开发大兴安岭,在
塔河成立了呼玛林业管理局,开始建设现在的塔河镇。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大兴安岭第一次开发
建设停建。1964年林业部第一森林调查大队到本局进行了资源验证,同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总方案,第二次会战开始,1965年进行森林资源复查,同年筹建塔河林业局。
铁道兵部队在本局修建铁路,1968年通车。
(三)建设现状
塔河林业局自1965年始建,于1967年开始投产。
原总体设计将该局区划为10个林场,9个衔接点。1974年修改没计区划8个林场,7个衔接点。
自建局以来,依总体设计已相继建成9个林场,2个经营所,1处中心苗圃.并建有工程处、筑路队、
检修厂,各项社会公共福利设施按总体设计已基本建成,林业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和公共福利体系
已经形成。
1、木材生产
塔河林业局原设计产量1098万立方米,1983年“五定”核定年产68万立方米。已形成以80余
万立方米的木材生产能力。至1986年底累计生产商品材1 052.6万立方米。
2、森林经营
(1)苗圃:本局建有中心苗圃一处,总面积38.7公顷,育苗面积17.1公顷,该苗圃已于1988
年改扩建。
(2)母树林:本局建有母树林52.3公顷,其中樟子松面积29.7公顷,落叶松面积22.6公顷。
(3)更新造林:全局荒山荒地造林面积671公顷,采伐迹地到1986年底更新1763.5公顷,其中
人工更新10 745公顷,占6.2%;人工促进更新33 481公顷,占19.3%;天然更新129 079公顷,占
74.5%。
(4)天然幼中林抚育:全局有天然用材幼中林面积342 062公顷,到1986年底累计完成天然幼
中林抚育面积91 483公顷。
3、职工人数及人口
全局有林业职工13 265人,其中木材生产人员2 009人,占15.1%;林产工人326人,占2.5%。
境内总人口69 226人,其中林业人口60 230人,总户数14 398户。人口密度为7.2人/平方公
里。
(4)基本建设投资及企业总产值
“七五”计划末,企业全民总产值为7 796.5万元。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30 企业名称:塔河林业局 单位:万元
五、新林林业局
新林林业局隶属林业部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行政上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新林
区人民政府管辖,为政企合一单位。
林业局经营面积879 046公顷,下属7个综合林场,2个经营所;有7个贮木场、2个综合利用
加工厂、1个筑路工程处、2个基建工程处、1个大修厂及其它主要基层的生产单位。
全区有居民14 788户,58 640人;林业系统12 307户,48 991人;固定职工19 483人。有
中小学校20所,在校学生13 336名。
年平均木材产量80万立方米左右。年生产锯材66 000立方米,年生产纤维板3 000吨、生产
胶合板300立方米,年筑路能力100公里,大修厂规模500标准台,工程处年施工能力17 500平方
米。
苗圃作业面积325亩,母树林453公顷,平均成林抚育约10 000公顷,年人工造林能力1 300
多公顷。
全局有固定资产28 537万元,至1989年底固定资产净值21 128万元。
1988年,全局工农业总产值16 328万元,木材生产产值11 053万元,林产工业产值2 833万
元,多种经营产值2 063万元。上缴利润1 183万元。
3、建局后的主要成绩
1965年建局到1985年,为国家生产木材1 520多万立方米;生产锯材39万多立方米;生产纤
维板10 914吨;人工造林面积34 000多公顷;成林抚育l 35 000多公顷;修筑林区公路2 148.4
公里。有路网密度21.50米/公顷;架桥3 306.6米/45座,建筑各类房舍770 699平方米,有房舍
594 835 平方米。
工农业总产值1 388 776万元,利润总额43 337万元,上交利润总额32 672万元。
在林业生产建设的同时,其它商粮、金融、邮电、通讯、文教卫生、社会福利都得到了相应
的建设和发展,建局20多年来,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31 企业名称:新林林业局 单位:万元
六、松岭林业局
松岭局于1964年筹建,1967年正式投入生产。
在建设初期,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国家急需木材,同时国家投资及建材供应条件有限,施
工力量不足,因此,在安排建设工程项目上本着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并生产设备求
新,生活设施从简,民用建筑学习贯彻大庆“干打垒”精神指导下进行的。
其局址原总体设计定为加格达奇,于1965年开始建设,但由于林业局境界及区划的变动,于
1970年由加格达奇迁至小杨气,即绿水林场所在地,并于1974年建立了松岭镇。松岭镇已成为本
局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指挥中心。
该林业局为政企合一的林业企业,除林业局机关、直属单位及基层生产单位外,还设有地方
性的企事业单位如银行、粮食、邮电、商业、税务、木材加工、白铁加工、饮食服务等单位,为
林区开发建设、繁荣林区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局自筹建以来,已建有5 个全能林场(各林场均设有汽车队、贮木场等),1 个经营林场,
4 个经营所,2 个大型苗圃,l 处大修厂及筑路队,工程处,砖厂等自营单位。此外公、检、法
系统,文教卫生等社会性公共福利单位及设施基本健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区社会。
全局有固定职工28 109人,居民总户数6 499 户,总人口31 889人。其中:林业企业固定职
工7 661 人,其中生产人员4 548 人,管理人员1 578 人,勤杂服务(含社会性服务公共事业人
员)9 24人,其他611 人。
1982年来已建公路687.84公里其中经上级批准报废运材路83.8公里,实有公路604.04公里,
其中:运材公路585.04公里,防火公路190公里,此外,林业局境内尚有地方公路103.7公里。
建局以来共建各类房舍353.083平方米。
全局有各种设备977台,其中各种汽车196台,各种拖拉机112台,各种绞盘机60台,各种发
电机组33台,各类型拖车107台,各种筑路施工机械42台,各型号机械检修设备330台,各种木工
机械15台等。
根据林业部林计字(1990)11号文件对《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企业经营区划调整总方案》的批
复,松岭林业局对南瓮河施业区开发,有效地遏制林区“两危”,促进森林向良性循环转化。扩
建后总面积为501 615公顷,总蓄积3/196立方米。新增砍都河、南阳河、罕诺河、那源和南瓮河
5个林场,年生产木材50万立方米。南瓮河北部林区森林资源全面开发、保护、经营和利用,每年
减少自然枯损近7万立方米,为永续利用创造条件。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32 企业名称:松岭林业局 单位:万元
七、呼中林业局
呼中林业局位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脉北坡呼玛河之上游,行政区属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中
区。北与塔河、阿木尔两林业局接壤。南至伊呼里山主脉分水岭与松岭、阿里河林业局毗连。东
靠新林林业局,西接阿龙山,满归林业局。东西宽115公里,南北长126公里,总面积796 344公
顷。
呼中林业局于1966年开始筹建,1970年开始边建设边生产。到1976年底已建15个林场,其中
3 个林场属于全能林场,采、集、运、贮由林场自己承担。还建设3 个森林经营所。经营面积达
56. 62公顷。1976年原木年产量已达51.4立方米,到1989年末共计完成国家统配材10 995 686立
方米,人造板3 100 立方米。实有房屋面积223 596 平方米。
1982年来共建成政企直属单位89个。其中:区局党群部办11个,局机关科室22个;区直属单
位7个,局直属单位35个。包括呼源、呼中、碧水等3个生产指挥部,6个贮木场,16个林场,大修
厂、建筑工程处,碧水木材综合加工厂,筑路一处、二处,汽车处等单位。
文化教育,福利设施,商业等亦基本健全。电影院、青少年宫、中学、小学、技工学校、医
院、浴池、商店、饭店、新华书店、旅店等都已基本建成。林业局所在地呼中镇,已形成一个完
正的林业城镇。呼中林区,已形成一个新型林区社会。
全局共有林业职工15 467人,其中:固定职工10 733人,占70%,知青临时工4 694人,占30%,
地方职工163人,占7.5%。
该局从1966年筹建,1970年投产,共完成投资23 61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 650.1万元,
更设资金3 698.0 万元,育林基金271.8万元。
到1982年末上缴利润税金8 756.6万元,其中:利润为4 318.0万元,税金4 438.6万元;1982
年上缴利润为1 810.5万元,上缴税金为798.3万元,共上缴利税为2 608.8万元。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33 企业名称:呼中林业局 单位:万元
八、十八站林业局
社会经济该局境内有塔河县的十八站、依西肯两个人民公社和呼玛的欧浦人民公社,共29个
生产大队,居住着汉、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居民总户数1 427户,总人口7 100人,劳动力2 031
人,其中男劳力1 566人,女劳力465人。建国以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世代过着游猎生活的贫
苦猎民,从1953年定居下来,逐步由个体狩猎经济发展成为以农为主,农猎结合,农林牧付鱼全
面发展的集体经济。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0余年的建设,各公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
业机械化、社办工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公社所在地商、粮、银、邮等
公共事业颇为健全。同时,这里社队农民,历来有利用农闲从事林业生产的习惯,支援林业生产。
已具备的条件,对开发建设十八站林区,繁荣经济,改善职工生活都极为有利。
该局境内有耕地面积91 000余亩,粮食总产量879万余斤。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它有大豆、
谷子、玉米等,蔬菜主要有土豆、白菜、大头菜、萝卜和卜留克,此外还有黄瓜、豆角、茄子、
辣椒、番茄等。随着党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村产品增长幅度增大。
境内交通比较发达,嫩林铁路的塔韩支线已交付使用。另有三塔公路和嫩漠公路纵横穿越该
局,构成了以十八站为中心的公路网。此外还有与嫩漠公路衔接的依西肯支线和与三塔公路衔接
的白银纳至呼玛公路。以上4条公路在该局内总长度204公里,对加速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开发建设与经营
该局森林绝大部分为原始森林,但因日伪统治时期掠夺或采伐和多次森林火灾,致使森林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同时,黑龙江沿岸居民从事木材生产已达40多年之久,也采伐了一部分原始林,
使境内一部分森林成为过伐林和次生林,沿江一带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解放后,为保护资源,党
和政府十分重视森林保护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该局于1971年到1975年完成总体设计。
在林业机构上,1953年成立了经营所,其后多次变革,1971年成立了“呼玛县林业生产指挥
部”,1974年1 月正式成立十八站林业局。建成16个林场,1 个经营所,1 个种子林场。按原总
体设计只建成两个林场即永庆林场和十九站林场。现在的跃进林场系在原设计的永庆、十九站两
个林场施业区内进行木材生产活动。八十四经营所在永庆施业区内从事营林活动。种子林场系在
原设计的永丰林场施业区内经营母树林及其它营林活动。此外,除局机关科室外还建有贮木场、
汽车队检修厂、筑路队、工程处、森调队、职工医院等直属单位。
全局有固定职工2 514人,居民总户数1 368户,总人口6 450人。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34 企业名称:十八站林业局 单位:万元
大兴安岭林区局、场建设和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情况是:自1964年至1990年,累计完成基本建
设投资总额为265 527.47万元。按局别分:松岭林业局为24 864.92 万元,新林林业局为34 627.38
万元,塔河林业局为45 050.43 万元,呼中林业局为41 242.8万元,阿木尔林业局为33 428.0万
元,图强林业局为30 728.7万元,西林吉林业局为30 665.54 元,十八站林业局为24 919.7万元。
按构成分为建安168 883.53万元,设备56 432.92 万元,其他27 197.09 万元。按用途分生产性
建设150 674.03万元,非生产性建设113 826.39万元,其中:住宅45 030.52 万元。
各局建局概况一览表
表2-35
1964—1990年大兴安岭林区基本建设完成投资概况表
表2-36 计量单位:万元
1990年各林业局已建林场、贮木场一览表
表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