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采伐工艺 一、常年作业和季节性作业
建区初期,由于劳力、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加之生产效率较低,要完成生产任务,
就要有较长的劳动时间做保证。因此,林管局每年都搞一些夏季生产,也就是实行常年流水作
业。一般冬春的两季完成全年任务的70%,夏秋两季完成30%。在生产布局上,距离干、支岔线
较远的伐区安排在冬季生产,而靠近常年公路的伐区则安排在夏季作业。
1979—1986年呼中林业局根据生产任务不断增加的情况,每年都搞一部分夏季生产。
1987年“5.6”火灾后,受灾的北四局及参加抢采抢运的外委生产单位都实行常年作业。
仅西林吉、图强、阿木尔三个林业局1987年~1989年5 至9 月共完成烧死木759 201立方米,
占年完成总量的10.2%。
1987—1989年5至9月份北三局烧死木生产完成统计表
二、采、育、用统筹生产法
为了加强森林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大兴安岭林区在开发建设中,吸取伊春、
牙克石、松花江等林业管理局多年林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区林业生产实践,于1972
年在十八站林业局曙光林场推行了林业采育用统筹生产法。当时称为“三好四结合一次作业。”
三好是:采伐好、育林好、利用好;四结合是:清林结合天然幼壮林抚育,清林结合挑选综合
利用材,清林结合打运烧材,清林结合促进天然更新;一次作业是在同一作业小号内一次完成
采伐、育林、利用三项任务,然后封山育林。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采大不采小,采好不采坏,采
针不采阔的单纯大木头经营方法。塔河林业局瓦拉干林场、秀峰林场相继学习曙光林场的经验,
并发展了利用梢头木生产,称之为采育清用一次作业。
1973年秋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根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统筹法,优选法”的理论,
充实、完善了采育用统筹生产法。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法是保护、利用、培育森林资源,解
决采育失调,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采育用统筹生产法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伐区内由一支队伍经过统筹安排,同时完成合理采
伐、合理育林、合理利用三项生产任务,把采、育、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采的合理,集
得干净,清得彻底,育得及时,用得充分。
采育用统筹生产法出现后,黑龙江省、地领导非常重视,经常到现地检查指导。1974年5月
黑龙江省林业总局在新林林业局召开了“全省伐区管理经验交流会”,推广采育用统筹生产法。
1975年10月大兴安岭地区革委会在塔源林场举办了四期采育用统筹生产法学习班,培训来
自全区各个林业局、林场的学员计l 200余人,其中:处(局)级干部17人,科级干部l05人,
股级干部208 人,采运技术员及“三手”等870 人。在全区推广塔源经验。
1984年10月经中国林学会采运学会组织的专家、教授对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的采育用统筹
生产法进行技术鉴定,最后审查结论认为:“采育用统筹生产法,通过合理采伐,解决了合理
育林问题,节约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林木生产量,使木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该法是发展林业的有效途径,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今后在改革和实行承包责任制中,应
继续推广应用,使其不断丰富普及。”
采育用统筹生产法的实施,有效地节约了森林资源,减少了采伐面积,以新林林业局到1984
年的统计数字为例,全局每公顷出材量由52.1立米增加到66.15 立米,节约林地面积31 792公
顷;林木自然生长量由原来的每公顷2.21立米增长到3.74立米;实物劳效由137.5 立米提高到
250.8立米。实行此法前,更新率仅为7.6%,实行此法后提高到85%。全局42个工段全部应用此
法,每年节约近1 200万元。
三、三采三集
三采三集是采育用统筹生产法在伐区阶段的具体实施。1973年塔源林场开始实行此种作业
法,随着塔源经验在全区的推广,三采三集作业法也得以普遍应用。
三采三集就是一采道,二采号,三采“丁字树”,并按采伐顺序同时将木材集出。
一采一集是采集集材主、支道上的树木。在确定采伐小号后,根据调查设计的道路,先砍
出道影,同时标出应保留的“丁字树”,然后油锯手从装车场依次向山上伐树,顺山倒在集材
道上。打枝后,进行绞集,直至主支道上的树木全部集完为止。
二采二集是采集集材道两侧小号内的树木。即采小号内的应伐木,保留好保留木、幼苗幼
树。伐木中使用各种有效方法,使树冠倒在集材道上,然后进行打枝集材。
三采三集是采集丁字树。即小号内应采的树木采完,集净后,从山下依次往上采“丁字树”,
使树干倒在集材道上,然后集出。
四、一条龙作业法
1979年呼中林业局雄关林场大胆改革劳动组织形式,将原来多人员,多台设备集中作业的
大工段变成一条龙综合作业组。它采用原条大捆预装车,集采、集、运、清于一体,短小精干,
移动性强。其劳动组织形式有:111 型(一台油锯、一台拖拉机、一台汽车),121型,122型、
131 型多种,根据集材距离,运材距离的远近及伐区吸引资源条件灵活采用。其生产特点是:
实行原条大捆一次予装车后,伐区阶段和运材阶段的承接不需要再专设装车人员,而由作业组
成员代替。集材司机集够原条后,用拖拉机将大捆原条绞起,然后通过无动力卷筒上的手动锁
放装置固定;运材汽车到装车场后,由司机或助手开动手放锁放装置,使原条捆缓慢下落到车
上,前后只几分钟便完成了装车。达到了一机多用(拖拉机又集又装),一人多能(运材司机
又装又运),省机省人省力省时间,减少了工人的操作程序,提高了汽车的运材效率,节约了
油脂材料,推动了木材采运工艺的发展。由于采用大捆装车,无论木材长短,径级大小都裹卷
装出,容易实现装车场不丢件子,为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了方便条件。
1983年6 月21日至22日林管局在呼中林业局召开了“全区木材采运工艺劳动组织改革经验
交流会”,各林业局主管生产的局长、林场主任及管局有关处室的领导7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
过会议参观交流了采运和劳动组织改革中创造的大捆装车和伐区阶段综合作业组的先进经验,
观看了呼中林业局雄关林场,苍山林场,提扬山林场大捆装车现场表演,听取了呼中林业局、
十八站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宏图林场,西林吉林业局金沟林场的经验介绍。在全区推广采集运
综合作业新技术。
1990年全区已有综合作业组357 个,占工段(组)总数的70%,年生产原条245 万豆方米,
占总产量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