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野生动物管理

第三节 野生动物管理


  
自新中国成立到1964年,大兴安岭地区处于大规模开发前的停滞时期。人口总数还不足三千
人。那时的野生动物数量很多,从事狩猎活动的人数却很少,仅有少数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猎
民长年在林中游猎,因而野生动物的开发量很低,资源破坏也不严重。此时期,野生动物管理工
作是比较少的,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亦缺乏调查研究及有关的记录材料。

1965—1970年,陆续有十万余人迁入大兴安岭地区开发森林木材,同时修筑铁路、公路、桥
梁、兴建各类加工厂,加之机械采伐的使用,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
到急剧破坏。特别是1970—1975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种先进猎具的无限制使用,“猎民”数
量的暴涨,使大兴安岭地区的野生动资源遭到较大的破坏。很多常见的种类在林中已不易发现,
数量也明显下降。

由于管理的混乱,乱捕滥猎得不到控制,林业部门或代管不管,或各自为政,轻重不均,加
之林业、地方政府、商贸系统等部门间缺乏协调,互相扯皮,中央的有关规定和法令难以贯彻执
行,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基本是混乱的。

1975年以来,是大兴安岭地区真正管理和控制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阶段。这其间虽然有
过一些曲折,但取得的成绩是不小的。

1975年,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指示,大兴安岭地区抽调了几十名干部、专业人员及群众组成
了野生动物调查队,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首次正规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兽类,
采取了走访群众、实地考察等形式,虽然取得的成果还不够全面,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因而具有一定的意义。

1975年开始的另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是大兴安岭地区开始设立了野生动物行政管理部门,由大
兴安岭营林局林政科负责此项工作,从此结束了建国20多年来无人负责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物管
理工作的局面。

通过第一次大规模调查及专人负责的开始,在以后连续的几年中,中央和省发布的有关文件
得到及时的布置和落实,数起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案件得到及时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向广大群众
宣传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1979—1981年,由于部分管理人员调转及其他原因,大兴安岭地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曾一
度陷入无人负责的局面,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1981年,在我省第一次“爱鸟周”活动的推动下,大兴安岭地区也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全面
地开展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宣传工作,发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通知”,制订了部分保护措施。
这一活动的开展为大兴安岭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打下了基础。随后,1982年,
大兴安岭地区充实了野生动物行政管理力量,加强了管理工作。并于1983—1985年再度开展了野
生动物的调查工作。

1983—1985年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1975年的调查相比可谓大大前进了一步。调查对象包括
了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及鱼类等各个方面,调查的方法采用野外样带调查,包括38个样方、
160 多条路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采集到610 号标本。不仅摸清了种类的组成、分布,而且还
搞清了主要经济动物的数量,并发现了一些新的记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由地区林业部门具体负责,专职人员2 名,各下属林业局亦
有专人负责。并成立了“大兴安岭地区行署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办公室”,野生动物行政管理
工作已步入正轨。

但在野生动物管理中亦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由于采用现代化的采集运工具,森林采伐的范围
迅速增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在不断地减少,特别是对生境要求严格的种类愈来愈受到威胁,如驼
鹿及松鸡科鸟类等。加之现行的采伐方式均为皆伐,又不能留出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这样一来,对我国寒温带动物种群的保存是极为不利的。另外,由于采伐机械的轰鸣声,汽车、
拖拉机的马达声,使得野生动物不得安宁,影响其繁殖。

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寒温带的动物,不论其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首
位。然而,在该地区却没有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的专门机构,乱捕滥猎严重,在800 多万公顷的广
大林区中,只设一、二个专人管理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