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建设
第三章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第一节 发展建设
森林病虫鼠害是森林的一大灾害,被人们称为无烟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是巩固造林
成果,保障林木正常生长、提高林木质量必不可少的措施。它的专业性、技术性极强,是将科研
与生产融为一体,并以生产防治为主的十分重要工作。大兴安岭属原始林区,森林自控能力较强,
病虫鼠危害,在很长一段时期未引起充分重视,随着采伐、更新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鼠害
日甚发生和《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这项工作已摆上森林经营的重
要地位。
一、基础建设
大兴安岭林管局森林经营局病虫害防治站(以下简称森防站)正式成立时间为1976年1 月,
它隶属于营林局,是科级建制。当时站里共3 人,负责林管局病虫害防治工作。
1980年新林、松岭、呼中、十八站、塔河、阿木尔、图强、西林吉8 个林业局及加格达奇区
相继成立股级建制的森防站,划归各区、局营林处领导各级站。站长1—2人,工作人员4—6人。
管局森防站对下属9个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审批防治计划以及检查验收等工作。
1985年根据工作需要,原森防站改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以下简称森防检疫站)。同年
对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进行了改革,实行局、场、队(组)的层层承包责任制,并逐年鉴定承
包合同。
1987年森防检疫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共配备专职防治人员62人,兼职防治员125人,具
有专业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21人。
随着森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生产防治的实际需要,1984年至1989年相继成立了4个防治组(股),
即林科所实验基地生产股防治组;管局营林科研站生产股防治组;古里机械化造林林场生产科防
治组;古龙干生产科防治股。到1990年末,林管局系统共有森防检疫站(股)14个,实有人数88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4人,占总人数的73%。
各单位自成立时起就注意了档案建设工作,但因管理不够完善尚不健全。管局森防检疫站1985
年设专人管理,到1990年底已初具规模,档案分类基本齐全。
各森防检疫站自建立时起就已购置了部分必备的工作仪器及设备,且每年都不断充实和完善。
均配备了显微镜、解剖镜、恒温箱、电冰箱、天平及一些玻璃器皿和施药器械,有森防检疫专用
车辆的单位约占一半。实验药品基本齐全,毒品、毒柜及药库都设专人管理。
二、发展阶段
森防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开发较晚,1976年以前,大批的原始森林因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森林自控
能力较强,发生的病虫害一般都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所以对病虫鼠的危害未引起充分重视。随
着森林的不断采伐,加之人们频繁地在森林中活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病虫鼠的危害呈上升趋。
1976年—1980年活动最为猖獗的是落叶松球果及种子害虫。由于这些害虫的危害,致使落叶松种
子丰年不丰产,欠年颗粒不收,造成落叶松种源奇缺,给更新造林带来了严重困难。因此在这一
阶段落叶松种实害虫的防治是森防工作的中心任务。
1980年—1987年是森防工作迅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苗圃和更新造林中病、虫、鼠害不断产
生,并迅速蔓延,严重地威胁着大兴安岭森林的后备资源,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从此防治工作
做为营林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进入到一个机构比较健全,人员比较充实的
新阶段。
1988年—1990年,由于“5·6 ”大火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各种突发性的虫害接踵而至,
发生面积之大,危害程度之重是历史少有的。同时鼠害的猖獗也此起彼伏。因此,这一阶段是大
规模组织开展实施病虫鼠害防治,引进新技术开展科学试验最活跃阶段。
1979—1982年9月,根据林业部部署的《全国林木病虫普查实施要点》精神,管局立即组成
了普查办公室,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森林病虫鼠害的普查工作。这次普查共抽调人员183 人次,
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17人,占总人数的9.3%,普查所用经费23万元。普查总
面积为12 210 944亩,占有林地的40.1%,设立标准地698 块。共采集病虫鼠及天敌等各类标本
57 996号次,其中虫害标本53978 号次,病害标本3100号次,鼠害标本35号次,天敌标本29种。
普查工作促进了全区森防机构的建立和健全,也为森防战线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轻人。通过这次
普查共获6 项成果,即大兴安岭地区主要林木各种病、虫、鼠害分布图,森林病虫普查工作报告,
森林病虫普查技术报告,森林昆虫名录(按分类系统编写和按树种编写各一份),森林病害名录
(按分类系统编写和按树种编写各一份),森林病、虫、鼠普查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