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预测预报
第二节 预测预报
预测预报是防治工作决策的主要依据。大兴安岭林区测报工作始于1985年。1985年以前森防
工作主要是执行指令性计划,由基层报灾情,由管局决定防治任务。自1985年开始改变了原来的
做法,根据测报情况,确定防治计划,下达防治经费。
1987年,管局森防检疫站制定下发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试行)”并统一了测
报方法,要求各个局建立每月上旬上报森林病虫鼠动态监测制度,由管局森防检疫站统一掌握全
区病、虫、鼠害发生和发展趋势。但因基层森防机构人员变动较大,素质较低,加上这项工作专
业技术性又强,管理还不够完善,结果实施情况不好。1988年林管局又采取了新的办法,即在各
林业局级设立专职测报员,其中新林林业局在各林场也设了测报员(由森防员兼任),这些测报
员在对虫情监测的同时,对病虫鼠害的发生、发展进行短期预报,坚持每月11号和2l号二次电话
汇报,1 号书面上报前个月的的害情制度,有效地指导了生产防治,保证了防治药物、机械及劳
力的合理使用,与此同时也抓紧了培训工作。
1988年3 月初,由管局森防检疫站,东北林业大学、省森保所及林业部植物检疫所联合举办
了为期20天的“北四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50余人。同年管
局森防检疫站与林业部植检所共同办了11期“虫情监测简报”。各林业局也都在防治的不同时期
办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测报技术培训班。
1990年,因松毛虫的大发生,推动了测报工作向规范化发展。管局森防检疫站派两名同志专
门负责全区的测报工作,并在林业部,省、地各级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全区范围内,对松毛虫
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做了全面调查和监测,基本上摸清了全区内虫情的分布和危害,并拿出了防治
计划。
到1990年末,13个基层单位有专职测报员13人;兼职测报员69人;测报点72个,固定样地131
块。
1985年—1990年虽做了一些测报工作,但测报网络尚未健全。测报技术还很落后,没有先进
的测报仪器。测报档案也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