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病害

第三节 病害


 
  大兴安岭地区林相比较单一,主要树种为落叶松和樟子松。有病害种类大约42种。其中主要
病害:

  樟子松红班病 Doenistroma pini Hulkary

  落叶松早落病 Mycosphearella larici—leptolepis k ltoet ksoto

  落叶松枯梢病 Guignardia laricina(Swada)Yannamo to et Klto

  落叶松癌肿病 Lach neltula willkommii(Hast)Nonnf

  苗木立枯病 Rpizoctonia Salanikiihn

  樟子松瘤锈病 Cronartium quercuum(Berh)Miyahee

  樟子松落针病 Leptostrom Minter staley et Millur

  樟子松针锈病 Coleosporiuma seditibsum minter Stley et Miller

这些病害都是叶部和干梢病害,多发生于人工林或天然更新林及苗圃内。每年在病虫鼠害防
治中病害约占20%,发生量较小,危害也较轻。以往由于原始林自控能力较强,偶尔发生一些病
害也不会成灾。但随着更新造林的不断发展,病害的发生情况也有所改变。1988年全区防治病害
10537 亩,当年十八站林业局病害种类较多,危害程度也较其它局重。种类有苗木立枯病,以猝
倒型危害最甚,主要长期生活在土壤中镰刀菌和丝核菌感染所致;落叶松癌肿病,病害初期病部
死亡下陷,受害枝干随病情的进展而干枯死亡。幼林的发病程度高于中林。且发病部位都在西南
和南侧;樟子松瘤锈病,在树干的皮层受病菌刺激,木质部增生,形成木瘤,大的可达70—80公
分,一株树多的可达500 多个。消耗养分大,影响结实,久之可使树木枯死。此病在夏秋气温低、
湿度大的地方易发病。当年十八站就防治了10287 亩。

1981年大兴安岭林区又发生了新的病害——樟子松落针病和樟子松红斑病。这两种病害首次
发现是在松岭林业局古源苗圃。当时发病程度很重,从远望去一片枯黄。患落针病苗木的针叶先
是产生黄绿色,然后变成褐色,流出松脂,并枯萎,针叶提前脱落。1981年秋又在新林林业局翠
岗苗圃的无性繁殖嫁接苗上出现,以后逐渐向苗圃地蔓延,相继在碧洲、塔尔根等苗圃连续发现。
一时间在各苗圃泛滥成灾,成了“不治之症”。1981—1982年着重防治了红斑病和落针病这两种
病害。两年防治5600亩,使用的化学药剂为代森锌。其中落针病防后病情指数由72.6降到32.8,
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不理想。另外在l982年我们又对十八站林业局的病害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防
治了15000 亩。

1983年,检疫工作没有具体实施,感病苗木被带到造林地,于是红斑病和落针病在造林地迅
速传播、蔓延。针对这种情况,新林林业局在东北林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在翠岗苗圃对这两种病
害进行了研究。掌握了这些病害的侵染循环及流行规律,确定了樟子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扰乱散
斑壳(Leptesroma seditidsum Minter staley et Millar),无性阶段为(L.yostrupii Minter),
为我国新记载种,更正了我国记载的引起樟子松落针病的病原菌的松散斑壳(Lophodermiunapinastri),
并确定了化学防治药剂,即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效果最好。从1984—1985年一边研究,一
边向各区、局推广应用该成果,到1985年末,樟子松落针病已控制住。三年来为35 310亩造林地
提供了健康苗木。

与此同时,其它病害也都在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有所发生。1983年防治病害总面积为54 668
亩,1984年为98 762亩,1985年又降为78 495亩。

1985年到1987年病害发生量逐年减少。1988年却猛增到223 203亩;酌情防治了190 963亩。
这是由于森林火灾后生境改变所致。1989年到1990年病情基本控制到灾前的水平。

  大兴安岭林区病害红斑病和落针病在1980—1985年危害较重,其它病害程度大多在中级以下。
1985年以后红斑病发病率仍较高。防治方法都为化学防治,一般用插管烟剂薰杀和喷雾两种。
防治时间都在孢子飞散期进行。

   1985—1990年病害防治对象及分布情况表






1980年—1990年病害发生,防治面积见表

  1980—1990年病害发生与防治面积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