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虫害

第四节 虫害


  
  在病、虫、鼠害中,虫害对森林的危害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在每年的防治中虫害防治为
35%。据1982年统计,大兴安岭地区共有害虫7个目,46个科,361种。主要虫害10种。

   一、种实害虫:

大兴安岭林区是落叶松种子的重点产区。然而落叶松球果及种子害虫的活动却比较猖獗,历
年都是防治的主要对象,主要的种实害虫为落叶松球果花蝇(Lasiomma Lanrici-cola Karl)、
松实小卷蛾(Semasia Perangnatanse Snell)、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EurycomaLaricis Yano)。
这些害虫严重威胁着落叶松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据1979—1981年调查,在虫害较轻的年份每百斤
球果出种率为6 —7 斤,千粒重7 克左右,而在害虫较重的年份每百斤球果最多只能出种子3 —
4 斤,千粒重也只有3 —4 克,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几乎下降一倍。在结实较少的年份,球果的被
害率、种子的损失率更严重。

种子损失率主要取决于这三种害虫幼虫的虫口密度。据观察大兴安岭林区这三种害虫都为一
年一代或两年一代,种子广肩小峰尚有三年一代的。花蝇幼虫在5 月中旬孵化,在一个球果里有
一条幼虫能食害全部种子的60%左右;如果有两条幼虫以上变可将全部种子吃光。6 月中旬开始
离开球果坠落地面入土化蛹;而小卷蛾的幼虫6 月中旬开始孵化,7 月中旬部分幼虫开始离开球
果,相继广肩小峰的幼虫于7 月中旬开始孵化。因此致使这三种害虫的幼虫在球果内交替危害。

因种实害虫发生面积较大,危害程度也较重,1982年以前采取了3 次飞机防治。即1976年的
飞机常量喷雾;1978年5 月20日至6 月10日的飞机超低量喷雾,防治面积10万亩,用药为20%滴
滴涕加13.5%敌敌畏加二线油,3 两/亩。防治后效果明显,基本控制住了虫情。1979年5月17日
至26日进行了一次飞机超低量喷雾,在松岭林业局施业区内进行防治,面积为4 万亩。药剂为:

a20%滴滴涕+13.5%敌敌畏二线油;b20%敌敌畏+70%敌百虫+二线油;

这次防治后,球果被害比防前低15—20%;种子被害比防前低10—l5%。防治区球果出种率也
相应提高。根据松岭林业局对种子调制结果看,每百斤球果比对照区多出种子0.5 公斤。经济效
益也很显著。

  三次防治的结果表明:飞机超低量或低量防治比常量防治提高工效10多倍,既节约了用药量,
减少了污染又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防治时间。到1980年为止种实害虫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1981年结合全区病、虫、鼠害普查,管局森防检疫站,林业部北方植物检疫所,林科所和松
岭局森防检疫站4 个单位的十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全区森林害虫重点普查
对象组成了科研协作组,以松岭林业局施业区为试验基地,对大兴安岭林区的落叶松球果及种子
害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其中就落叶松球果及种子害虫的种类、危害严重性、生活史、生活
习性、发生规律以及天敌等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记载,并进行了林业措施的调查和化学防治试验。
初步写出了一份《大兴安岭落叶松球果及种子害虫的研究报告》为今后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落叶松种子在大兴安岭林区每隔3 —5 年才丰收一次,所以丰年应进行及时防治。在球果花
蝇和小卷蛾羽化盛期,分别各进行一次,降低虫口密度,大面积防治可用飞机防治;小面积防治
可采用糖醋液诱杀,地面喷粉或喷雾,施放六六六灯剂等方法。1983年是落叶松种子结实丰年,
采用了飞机超低量防治,效果良好。

1986年《种实害虫的研究》已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到1990年末这项工作已全部结
束,处在验收,鉴定阶段。

   二、叶部害虫

  (一)落叶松幼林害虫

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幼林害虫以红蜘蛛(Paratctrangchus sp)、落叶松球蚜(Ade-lyeslariciswall)、
落叶松鞘蛾(Colephora laricilla Hubner)为主、对天然幼壮林和人工林威胁较大。这些害
虫在林区普遍发生,历年均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治。

红蜘蛛在幼树上一年至少发生4 代,以卵在叶丛或小枝的基部或树皮粗糙处越冬,第二年5
月开始孵化出幼虫进行危害,使针叶萎缩变黄。一般易发生于阴凉空气不流通之处。防治时使用
乐果3000倍液,效果较好。

落叶松球蚜的生活史特别复杂,完成了一个周期需要两年,且有两个寄主,即红皮云杉和落
叶松。伪干母在落叶松上营孤雌生殖,6 月初由一部分卵发育的无翅侨蚜留在落叶松上繁殖,每
年可发生4 —5 代,危害落叶松的主要阶段。它主要是在针叶上产生白色蜡质物,严重影响光合
作用,进而导致树木生长量的降低,甚至死亡。主要在5 月末6 月初已郁闭林分使用六六六敌敌
畏插管烟剂进行防治。

落叶松鞘蛾的幼虫专食落叶松叶肉。越冬的幼虫5 月上中旬负鞘为害芽苞和嫩叶,5 月末6
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幼虫是6 月末孵化潜入叶肉危害(这时危害一枚针叶)。主要是防治越冬
后的幼虫,使用的药剂为50%滴滴涕可湿性粉剂喷雾。有时也用六六六插管烟剂在5 月末或6 月
末薰杀成虫。

1980年—1990年这三种害虫在西林吉、图强、新林等地发生次数较多。经多年防治基本控制
住。

(二)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Dendrollmus superans)是落叶松叶部的重要害虫。大兴安岭林区因气温较低,
且原始林占优势,1989年以前虽有发生,但没有成过灾。

   1980—1989年落叶松毛虫发生与防治面积汇总表


注:上边数为发生面积、下边数为防治面积。

从上表可见自1983年开始历年松毛虫发生量都很大。1985和1988年是发生高峰年,且1988年
防治面积最大。到1989年虫口又被降了下来。以往对松毛虫的防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烟防,或使用
毒笔、毒环效果明显。1990年,由于大兴安岭林区局部生态环境的突变造成落叶松毛虫Dendrollmus
superans在十八站、塔河、呼玛及古龙干4 个林业局的施业区首次特大面积的发生。根据卫星地
面遥感资料和实地踏实有虫面积100 万公顷,其中被害面积为40万公顷;严重被害面积为7 万公
顷。重灾部分单株虫口高达2000余条之多,平均为283.5 条/株。且重灾林分针叶已被全部吃光。
部分林木几近枯死。这样重大突发性松毛虫灾害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这次害情的特点是沿黑
龙江沿岸分布,宽40—50公里,长2000余公里,呈条带区域。落叶松天然幼中林内较多,原始林
中也有分布,有的樟子松针叶也遭到危害,甚至被吃光。抚育林分重于未抚育林分。樟落混交林
及针阔混交林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迅速扩散蔓延。

  经监测,大兴安岭林区的落叶松毛虫有别于其它林区,它为二年一代。其生活史如下:




1990年调查这些大发生的松毛虫性比近l:l ,预示着松毛虫在今后几年将连续大发生。针
对这种情况,制定长远的防治计划。并于8 月20—31日(即小幼虫全部孵化后)在上述四个重灾
施业区内进行了烟剂防治,面积为45万亩,。其中十八站30万亩,塔河2 万亩,古龙干6 万亩,
呼玛7 万亩。因松毛虫两年一代,8 月下旬即有l 一2 龄的小幼虫又有5 —6 龄的大幼虫,所以
使用的药剂为内含林丹的敌敌畏烟剂。防治效果为93.07%。同时对其余已达到防治标准的地方
加强了越冬虫口的监测工作,如此大面积烟剂防治在大兴安岭林区病虫害防治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黑地狼夜蛾

1988年5 月由于北四局大面积火烧迹地生态环境发生激烈变化,地温升高,植被稀疏,捕食
和寄生性天敌减少,致使有史以来第一次的食叶害虫黑地狼夜蛾(Ochropleurafennica)在北四
局突然爆发。来势之猛,危害之重,令人措手不及。它主要危害针阔叶幼苗、幼树,严重影响森
林更新。1988年5 月7 日仅在图强林业局发现其幼虫危害,5 月25日调查,发生面积为10.7公顷,
虫口密度高达132 头/平方米,平均31.4头/平方米,被害率为3 —5%;到6 月9 日为止,发生面
积达51.3公顷。虫口密度最高312 头/平方米,平均为47.5头/平方米,被害率80—l00%。

针对上述情况,管局森防检疫站立即组织北四局进行防治。采取了两种防治方法:一是直接
往幼苗、幼树上喷洒敌敌畏和敌杀死;一是将新植幼苗周围撒一圈可湿性粉剂。采取的这两方法
已将害虫全部消灭,第二年未再发生。

这次黑地狼夜蛾的大发生,我区北四局人工造林地受害面积59470 亩;被毁19765 亩。造成
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蛀干害虫

1987年以前大兴安岭林区蛀干害虫发生量极小。1988年由于“5.6 ”特大火灾的影响,北四
局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过火木,频死木增多,导致了次期性害虫一蛀干害虫大发生。

这些蛀干害虫主要为云杉小黑天牛(Monochamus sutor.L′)、云杉大黑天牛(Monochamus
urussorii Fisher)和落叶松八齿小蠹(Lps subelongatus Motsch)。据1988年塔河局调查全
部过火面积的29.67 万公顷林分内都有蛀干害虫的发生。过火林分以立木树干5 米以下发生较严
重,1. 3—5 米处虫口密度最大,云杉小黑天牛危害樟子松株率高达100%;落叶松达71.4%。1延
长米平均为1.7 头,坑道数平均为1.5 个。坑深达16.5厘米,坑宽为1.2 厘米。造成火烧木材质
降等。

针对这种情况,于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进行了飞机低容量喷雾防治火烧迹地
蛀干害虫。用药为50%的马拉硫磷;60%的敌马合剂;40%氧化乐果+30%杀蚧油(1:5)三种药剂
浓度均用1:10;效果均较好。这次防治压低了虫口密度,控制了害情的蔓延。

   1980—1990年虫害发生与防治面积汇总表





注:1、各局防治面积为实际防治面积。2、89年北四局贮木厂原木保护200万立方米。

1987年“5.6 ”森林火灾后北四局大量的过火林木被采伐贮存于贮木场,因受运输条件的限
制不能及时运走,面临着以云杉大黑天牛和云杉小黑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的严重威胁。仅1988年
8 月的抽样调查结果为,落叶松和樟子松过火原木的被害率近100%。为了确保被调运走的原木所
带害虫不再传播、蔓延和被留在楞场存放的木材不致于大幅度降等,1989年按照林业部林护防
(1 988)427 号文件要求,管理局根据火烧木生产和运输的实际情况,下达了药物处理200 万
立方米火烧带虫原木任务。其中塔河40万立方米(薰蒸10万立方米,喷药30万立方米);阿木尔
54万立方米(熏蒸14万立方米,喷药40万立米);图强54万立方米(熏蒸14万立米,喷药40万立
方米);西林吉52万立方米(熏蒸12万立方米,喷药40万立方米)。这次防治主要是针对云杉小
黑天牛和云杉大黑天牛。因其幼虫为害时是垂直于原木的表皮向里蛀道,有的深达16厘米,严重
影响木材质量。防治工作历经5 个月的精心组织和科学施工,到9 月末共完成喷药处理150 万立
方米,熏蒸处理46万立方米。熏蒸杀虫率为100%,喷药减退率为96%以上。经测算可挽回经济损
失近6170.126万元。该工作于1989年1O月初在加格达奇通过了专家验收鉴定。

过火带虫原木药剂处理技术的应用获林业部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