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鼠害

第五节 鼠害


  
大兴安岭林区鼠害发生面积历年来都很大。在病、虫、鼠三害中,每年鼠害的防治面积约45%。
因林地类型不同,鼠害的种类也不同。在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害鼠是红背平(Clethrionomysrutilus
pallas),因这部分森林生态环境稳定,所以采用自控采育结合等经营措施。在次生林内以棕背
平(clethrionomys rufocan sundevall)害鼠最为严重,这部分林子因未更新造林,一般不防
治。在低山灌丛中,主要为林姬鼠(Apodenus speciosusTemmminch),松岭、加区这样的灌丛
较多,防治时用驱避剂集中诱杀。沼泽草甸以莫氏田鼠(Microtus maximowiczii schrenck)为
主。加区塔里吐及五叉沟等地土壤含水量稍高,曾先后进行过人工更新造林,鼠害十分严重,采
用化学诱杀的方法及时全面的进行了防治。鼠害是大兴安岭人工更新造林的大敌,活动最为猖獗
的是棕背平。由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严重破坏了鼠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结构,鼠类种群数量的变
化受到多因子的控制呈一定的规律性。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鼠害的发生与防治面积也在增大。
1987年“5.6 ”大火以前,新林林业局鼠害发生较重,营造的树苗随造随被害,严重地块被害率
在60%左右。“5.6 ”大火以后,北四局形成大面积的火烧迹地生态条件恶化,鼠类的种类减少,
数量猛增。多发生于火烧迹地。主要害鼠为啃咬树皮、切去侧枝和主梢的棕背平和莫氏田鼠,它
们多发生于更新造林后1 —4 年生的幼林内。据记载,1988年春季人工更新造林时,鼠害严重,
平均被害率为19.73%,全年防治面积为373.275 亩;到1990年防治面积猛增为1 060 887亩。

   1980—1990年鼠害发生与防治面积汇总表






从鼠害的防治面积看,每年都在依次增加,这与造林面积是正相关的。相比之下,鼠害的发
生量却呈越来越少的趋势。

人工林鼠害防治工作分春秋两次进行,根据大兴安岭林区气候条件及害鼠的活动规律特点,
决定防治时间为:岭南春防为4 月15日—5 月初,秋防为9 月25日—10月l5日;岭北春防为5月
5日—25日,秋防为9月10日—30日。1987年以前防治鼠害所用的药物为不产生两次中毒的高效
低毒的驱避剂或毒饵。1988—1990年所用的药物为0.05%杀鼠迷毒饵,采用7×10厘米塑料膜袋
包装,以防受潮失效。急性药物每袋5 克,180 克/亩,慢性药物每袋10克,360 克/亩。若投
急性药7 天进行调查;投慢性药15天进行调查。

大兴安岭林区对病虫鼠的防治都是化学防治,末搞过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