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苗木培育 一、播种育苗
大兴安岭林区育苗种类主要是播种育苗和营养繁殖育苗。播种育苗做为培育苗木的主要手
段,1985年前占育苗种类的85—90%,1985年以后占97—99%。
(一)播种前土壤和种子处理
1、土壤处理 1972 年以前苗圃很少进行土壤杀虫灭菌处理。1973年以后,科研站、加格
达奇区营林局、新林林业局等单位的苗圃开始对土壤进行播种前药剂处理,药剂主要有硫酸亚
铁(使用浓度为2 —3%水溶液,每平方米约用9 升)和代森锌(播种前用细砂土混均撒于播种
沟底)灭菌;用0.5 —1%的“六六六”粉杀地下害虫。1985年林管局制定“苗圃标准化技术管
理办法”以后,土壤处理被列为苗圃竞赛的一项受检内容,各苗圃把土壤处理正式列为播种前
必备工作。
2、种子处理 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种子处理方法主要混砂处理和雪藏处理两种。1974
年以前苗圃多采用混砂处理法,即在播种前15—20天,把育苗用种风选水浸1—2天,捞出后用
0.15%福尔马林水溶液消毒30分钟,混砂两倍,搅拌均匀,放在室内地板上,适量浇水使种砂
温度保持在60%,前期两天翻动一次,中期每天翻动一次,后期一天翻动两次,待种胚萌动,
有40—50%种子开始裂嘴时,即行播种。此种方法苗木出土时间长,抗病力弱,出苗不齐。1974
年以后,一些苗圃开始使用雪藏处理法,用种子混三倍雪装入草袋,选背阴处一层草袋一层雪
堆好,用雪封严,待播种前15—20天取出草袋,使种子在雪水融化过程中吸胀,待雪全部融化,
将种子移至3—5℃冷藏室摊放,进行低温处理一周,再将种子移至阳光充足的室外进行光刺激
2—3天,待种子裂嘴率达30%,种子消毒并抓紧播种;多数苗圃采用如下雪藏法:选择地下水
位低,背阴背风,积雪深厚的地方挖深一米、宽不等的坑,坑底铺雪,将种雪以1 :3 混合堆
入坑中,装满,用雪培成丘形,覆以草帘、茅草等,待春季发芽。春季播种前1—2周检查种子,
若发芽率达不列催芽强度,则将种子取出高温催芽,直至达到催芽强度,消毒后播种。
1985年以后各林业局苗圃播种前对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种子均采用雪藏法进行处理。
(二)育苗作业方式
针叶树播种育苗一律采用的是高床育苗。60至70年代,各苗圃整地和作床时间春秋不齐,
苗床规格也不统一。1970年以前为人工整地作床,之后逐渐用拖拉机牵引铧犁整地手工作床所
代替,1976年以后苗圃全部实现了机械整地。1988—1990年,一些苗圃购进了作床机作床,由
于作床效果不理想,至今苗圃作床仍以手工为主。1985年,林管局对整地作床的季节和规格做
了具体规定,要求整地和作床一律在秋季进行,作床规格为:床底宽1.30米,床面宽1.10米,
高15—20厘米,步道宽50厘米,床长未做规定。由于机械化作业比重的提高,为便于机械作业
提高土地利用率,苗床长度多在20米以上。
(三)播种
1、播种期 一律实行春季播种。大兴安岭林区无霜期短,平均只有92天,苗木生长时间平
均只有100 天左右。适时播种,是培育优质壮苗的先决条件。1980年以前,多数苗圃播种期是凭
经验选定,变动范围在5月初至6月上旬不等。由于选时不够科学,常受到晚霜和早霜危害。1980
年以后,播种日期开始用地温计测定苗床地温化来确定,以在3 —5 天内地温连续达到8 ℃、以
上时开始播种。1989年各苗圃建立了物候站(哨),对地温度化能够长期的和准确的测定,做到
了适时早播。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各地播种期适宜范围大致为:加区、松岭、十八站、古里为
5 月上旬;新林、呼中、塔河为5 月中旬;阿木尔、图强、西林吉为5 月下旬,3 —5 日内播种
完毕。
2、播种量 根据苗木设计密度和种子等级来确定播种量,计算公式为:
(播种系数:落叶松为2.5—3,樟子松为2)
常用播种量为落叶松Ⅰ级Ⅱ级种子播8 —12斤/亩;樟子松Ⅰ级Ⅱ级种子播7—9 斤/亩;云
杉种子播9 —12斤/亩。在实际播种中,一些苗圃常加大播种量以保证出苗量,种子浪费现象比
较严重。1988年以后,加强了种子管理,严格要求按规程限量播种,统一调度,情况有所好转。
3、播种方式 1976年以前播种为撒播和条播两种方式,由于撒播弊病较多,到1980年以后
逐渐改为条播,1985年以后各林业局育苗均采用条播。
4、播种苗的树种种类 包括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1987年以后南部苗圃引进并投入生
产)、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和少量班克松、小杆松试验阶段。1973年以前落叶松与樟
子松播种比例为:4:6 ,1973年以后为6:4 ,1985年以后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播种比例为
7:2:1。1989、1990两年加区、松岭等几处苗圃樟子松病害严重,调减了樟子松播种数量。
5、播种技术 经过处理的种子混砂顺床条播,播后用土筛覆土,覆土厚度0.30—0.5厘米,
用苇帘覆盖床面,并浇水。当幼苗出土30—50%时,撤除苇帘。
(四)苗期管理
1、除草 1979年以前苗圃均为手工除草。1980年科研站苗圃开始试用化学除草剂(主要应
用除草醚),之后其它苗圃也相继使用化学除草剂。为提高化学除草剂应用技术,1985年8月,
森林经营局举办了一期化学除草学习班,并于1986年列为营林技术进步推广项目在全区推广。但
由于各苗圃劳力充足,苗圃除草至今以手工为主。
2、浇水 由于针叶树全光育苗,增湿降温是一个关键环节。1974年以前苗圃经营面积小,
苗圃采用人工浇水,1975年以后,各苗圃购置了人工降雨机进行喷灌,l987年—1990年,大型苗
圃全部购置了铝合金卡口(或铁管)管道喷灌设备,雾化程度好,能基本上做到无喷灌死角。
3、施肥 第一次施肥是在秋季整地作床前,每亩地施腐熟有机肥3000公斤,作床后在床面
增施有机肥,每亩施1000公斤左右。苗木生长期进行追肥,多使用无机肥于6—7月份追肥。1990
年12月林管局下发的Q/DLO03—90,“大兴安岭林区苗圃标准化标准”中对苗木追肥种类、浓度
及用量规定如下:
(五)播种苗越冬贮藏
落叶松一年生播种苗于10月—11月上旬起苗放入苗木窑假植越冬。1981年以前苗圃起苗均为
手工操作,用铁锹和起苗叉作业,1982年以后个别苗圃使用AC—2 弓型起苗犁,东方红拖拉机牵
引,起苗深度可达27—30厘米。樟子松留床苗用土埋法防寒越冬,覆土超过苗高2—3厘米,土埋
法越冬效果较好,苗木死亡率只在3—5%。
二、移植苗培育
由于受气候条件影响,一般针叶树苗要在苗圃培育2—3年才能达到上山苗标准,云杉苗要培
育3—4年才能出圃上山。在连年作业中,为了改善苗木生长条件,提高苗木质量,从1966年就开
始进行苗木移植培育。落叶松为一年播种,第二年移植;樟子松为一年播种,第二年留床,第三
年移植;云杉为一年播种,第二至第三年留床或第三年换床移植。
移植在苗木萌动前完成。时间4 月末至5 月上旬完成(作床时间和规格同播种苗)。换床采
用横行移植。1988年前换床工具为换床板和移植铲,用铲顺换床板垂直开好沟,沟深15—20厘米,
在换床板刻印处把苗帖住,使苗木竖直不窝根,用苗铲覆土压平,行距10厘米,株距5 厘米,每
行2 2 株,每平方米220 株。这种方法工效低,苗根深度很难控制,窝根率较大。1990年5 月林
管局在西林吉苗圃召开现场会,推广了南岔林业局苗圃的夹胶移植板,这种移植板在放苗位置钉
上一块胶皮,靠胶皮的弹性把苗夹住,这样就解决了移植苗深浅固定和窝根问题,提高了移植效
率和质量。
1990年12月林管局在“大兴安岭林区苗圃标准化标准”中,对各树种移植规格做出如下新规
定:
移植苗起苗时间是在9 月末—10月初(起苗工具同播种苗)。1970年以前起苗后露天挖沟假
植,70年代至80年代初,苗圃有了简易苗木窑,窑内设施很差,管理比较粗放,苗木风干或发霉
现象比较严重。1987年以后,大中型苗圃全部建了砖瓦混凝土结构的标准苗木窑,塔河局中心苗
圃苗木窑还安装了空调设备,贮苗条件得到了改善。
三、营养繁殖苗的培育
用树木营养器官在苗圃培育苗木始于1965年。除营林科研站从1974年到1990年每年搞部分兴
安落叶松、樟子松和红皮云杉无性系嫁接种子园以外,其它苗圃营养繁殖育苗均为插条育苗,主
要培育杨树和少量柳树,用于搞四旁植树和部分造林,又叫杨插条育苗。塔河、呼中、松岭、新
林、加区、阿木尔、科研站苗圃有一定面积的杨树插条育苗,其中塔河苗圃平均每年育插条苗40
余亩,数量最多。26年中,全管局共育杨树插条苗900 余亩。其中,1979年以前每年育4 —6亩,
1 980 —l984年平均每年育160 亩,1985—1990年每年育苗50—80亩。
(一)插穗的采集
秋末冬初杨树落叶时采集插穗。采集地点在河岸及山上不一,无固定采穗圃。采穗选择干形
好、无病虫害的健壮幼龄母树1 —2 年生枝条,或在苗圃内采集插条苗干茬部分。
(二)插穗的截制和贮藏
将插穗截制成长15厘米左右的穗条,每个插条上有2 —3 个饱满的芽苞。将插穗贮于苗木窖
或冷藏间内用湿沙与插穗间层放置,上面再覆以湿砂。
(三)扦插
扦插在春季4 月下旬进行。插条方式有垄插和床插两种(整地时间同播种苗),床插株距为
10厘米,每平方米110 株;垄插株间距为10厘米,垄高15厘米,垄长不定。插时芽苞自然向上外
露,插后踏实,立即灌水,保持土壤湿润。立秋之前进行一次抹芽和修枝。
四、大棚育苗
大棚育苗是温室育苗的一种,它能充分利用冷季日照,延长生长期。塑料大棚育苗作为一项
育苗新技术,于1978年在营林科研站苗圃初次试用,1979年在加区中心苗圃和新林翠岗苗圃进行
大面积试验并取得成功。1980年林管局5 个林业局的7 个苗圃正式下达大棚育苗生产计划,当年
完成12亩,总产量276 万株,苗木生长指标见下表:
从1980—1990年11年间,大棚育苗308.5亩,其中育容器苗3024万株,历年大棚育苗实际完
成情况见下表:
塑料大棚苗的培育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棚架建造
棚架为拱型木架式钢筋、钢管骨架(1989年阿木尔林业局为解决缺苗困难,在其龙河林业局
建造71栋木架简易大棚),棚中高2—2.5厘米,宽9—15厘米,棚长30—60厘米。大棚多为南北走
向,棚壁和棚顶设有侧窗和天窗,其规格如下表:
大棚底边四周设底裙,裙高60厘米。
(二)扣棚
扣棚时间在3 月中旬至4 月初。扣棚材料为聚氯乙烯农用模。1989—1990年古里林场苗圃选
用北京农学院马志超教授研制的篮色聚氯乙烯膜(增加紫外线透射量)和棚架(棚架钢管结构即
为灌水系统),由于造价高,未被广泛采用。
(三)育苗技术
大棚育苗分为大棚裸根育苗和容器育苗。裸根育苗的整地、作床、施肥同播种苗培育技术。
棚内设有临时增温设备。个别苗圃大棚有喷灌设备,其它均为手工浇水,从播种列苗木生侧根前,
适量灌水,当棚内湿度较低,地面温度达38℃时,灌水降温,每次灌水2 —5 斤/米;苗木长出
侧根后,当棚内气温达40℃以上时,加大灌水量,每次7 —10斤/米。
在外界不出现低温危害时,通风炼苗,白天全打开底裙和窗通风,分期分批撤薄膜,7月下
旬前全部撤掉薄膜。后期追磷钾肥或草木灰,以提高苗木抗性,促进其木质化。
棚内裸根育苗播种方式采用窄行条播,播种量同“播种苗培育”播种时间在4 月中下旬,苗
期管理密度为400 株/米。
容器育苗钵体主要用聚乙烯薄膜袋和纸质营养杯,培育苗种为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育苗作
业工序为:
播种营养基配备四种方法如下:
(1)70%原苗卜表土+20%新锯末+8%腐熟人粪尿+2%磷酸一铵
(2)90%原苗卜表土+8%腐熟人粪尿+2%磷酸一铵
(3)45%森林腐植土+45%原苗卜表土+8%腐熟人粪尿+2%磷酸一铵
(4)60%原苗卜表土+30%河沙+8%腐熟人粪尿+2%磷酸一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