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苗木灾害与防除

第四节 苗木灾害与防除


  
影响本区育苗生产自然灾害有病、虫、涝、旱、霜、雹、日灼、冻拨、冬害及鸟兽害等。在
60和70年代,没有多少好的防除办法。从1982年,特别是1985年以后,随着农林科技的发展,防
治手段和防治水平有所提高。病虫害主要靠化学防治;鸟兽害用人工驱赶;冻拨、冬害采用覆防
寒土防除。由于喷灌设备的引进和物候气象站(哨)的建立,旱、涝、雹害及日灼害得以及时预
报和防除,使多种自然灾害的危害基本得到了控制。

   一、病害与防治措施

  1、落叶松杨锈病

  病原: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klcb)属锈菌目栅锈科。

  发展规律:早春先年杨树病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给落叶松,
8月份又形成冬孢子堆,随落叶在地上越冬。

  防治措施:4月末用波尔多液100—150倍喷洒落叶松幼苗,夏季用波尔多液喷洒杨树苗,冬
季清除病原体。或用代森锌60—70%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雨季前10—15天喷洒一次,
连续3—4次。

  2、落叶松早期落叶病

  病原:日本落叶松球腔菌(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lepis KltoetKSato)

  症状:感病针叶尖端或中部出现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段斑,继之病班上出现黑点,
病叶提前30—50天掉落。

  防治措施:用50%代森铵1:600—800或36%

  代森锰 1:200—300病期喷洒。

  3、松苗立枯病(猝倒病)

  病原有丝核菌(Rhizoctonia)、镰刀菌(Fusarium)和腐霉菌(Pythium)。

  危害树种:落叶松和樟子松幼苗。

  症状:病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根部腐烂,苗木枯死。防治措施见下表:

表6-24



  4、樟子松落针病

  病原:散斑壳属真菌(Lophodermium)。

  症状:8月份发病,后期落叶。

  防治措施:尽早清除苗床病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700喷洒,一个生长期内
喷5—6次。

  5、樟子松红斑病

  病原:松六褥盘孢菌(Dothistroma Pini Hulbary)

  症状:病叶退绿,出现黄色点状斑,后期病斑中心变褐,在老叶上病斑扩大产生0.2—0.5厘
米宽红色带,病叶提前脱落。

  防治措施:用有菌清、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1:800—1000液剂10—15天喷洒一天,连续2—
3天。

   二、虫害与防治

  1、金龟子和金针虫

  1988年以前用“六六六”粉剂及氧化乐果进行土壤处理杀虫,1988年以后换用辛硫磷乳油,
每亩用50%锌硫磷乳剂2斤稀释,洒入苗床并翻入土中,或稀释800—1000倍在傍晚喷雾。

  2、球蚜

  球蚜害虫是1990年发现于落叶松移植苗中的地上害虫,用乐果和果乐稀释喷洒。

  1990年12月林管局颁发的育苗技术规范中对苗圃防治虫常用药剂规定如下:

表6-25



  (三)自然灾害苗木损失统计表(1988—1990)

表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