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人工造林技术

第三节 人工造林技术


 
  人工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技术包括造林地整地,造林方法,树种选定和幼树抚育管理
等项内容。

   一、造林地整地

整地是在造林前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也是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
分。内容包括造林地清理,造林地整地两个方面。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已被广泛应用。

造林地清理

是整地前对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及低价劣质树木、倒木进行清理的一道工序。多采用带状
清理方法,即以栽植行为中心,割除带和保留带平行,割除物堆积在保留带内,在营林生产的淡
季运至造林地外,或冬季火烧清除,规格多为割除带宽度2 米,保留2 米。1988年大兴安岭南部
的古里机械化造林林场、营林科研站等单位针对造林地灌丛高、覆盖度大,地形平缓的特点,试
用宽带割除的方法进行清理。规格为带宽10米,保留10米,效果很好。

造林地整地

整地时间为春整地和秋整地两种。荒山荒地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进行,时间为8月初至10月
末结冻前。水湿地整地则在造林前一年的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进行。

大兴安岭广泛应用的整地方式是穴状整地,其次是鱼鳞坑整地、机械开沟筑埂整地、筑高台
整地和揭草皮子整地。整地要做到行直、穴匀、土细、石跞、杂物拣净。

荒山荒地、低价林改造造林,皆伐迹地、火烧迹地等采用穴状整地。先是用镐将草皮除掉,
再刨直径50厘米,深25厘米的穴、暗穴穴面高出地表,呈丘形。

面积较大的过度性草甸、间歇性积水的水湿地采用机械开沟筑埂整地和筑高台整地,机械开
沟筑埂整地规格为埂宽60厘米,垡厚25厘米以上,埂间距离3 —5 米,筑埂方向与排水沟垂直,
以利排水,土垡要扣严,不出现立垡,断垡和回扣现象。筑埂后翌年春,采取窄缝法植苗,不另
加整地措施。

在干旱瘠薄易于造成水土冲刷的陡坡地多采用鱼鳞坑整地。规格是穴宽40厘米,深15—25厘
米。

适宜人工直播的地块多采用揭草皮子整地。

1985年新林林业局总结出“坡地三防造林法”、“双层土整地法”、“冻土早融整地法”等
经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整地机具

一般采用刀、斧、镰、镐、锹等手工工具。1981年开始推广割灌机作业,1985年推广金龙252—
拖拉机整地,水湿地采用大马力拖拉机和开沟犁等机具进行开沟筑埂整地。

   二、造林方法

分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常用的有穴植、窄缝栽植、靠壁栽植。

水湿地经机械开沟筑埂后,采用窄缝栽植。

干旱阳陡坡多采用靠壁栽植,其它地类多使用穴植法造林。

植苗时间

1983年以前,全部在春季进行。1984年开始秋季造林试验,获得成功,缓解了春季造林劳动力
紧张局面。

春造时间

1984年以前,松岭、十八站、加格达奇等东南部林业局、区为5 月初开始至5 月末结束。1985
年后,为4 月中、下旬至5 月中旬结束。新林、呼中、塔河、图强等北部林业局1984年以前为5 月
中旬至6 月初,1985年以后为4 月下旬至5 月末结束。

秋造时间

东南部区、局为9 月下旬至10月中旬,北部局为9 月中旬至10月上旬。

栽植密度:开发初期兴安落叶松为4400株/公顷,自1973年开始栽植密度为3300株/公顷。

上山苗木年龄

初期多采用二年生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留床苗造林。1982年开始采用二年生兴安落叶松换床
苗造林,樟子松采用三年生换床苗造林。

苗木来源

1984年以前各林业局采取自言自造为主,不足部分采用野生移植苗造林。1985年以来,造林
面积逐年加大,需苗量剧增,每年约有10%的苗木从外地调进,特别是1987年“5.6 ”火灾之后,
大量苗木从阿里河、嫩江、黑河、根河等地调入。

苗木管护:自1983年推广使用苗木罐后,减少了植苗过程中苗木的损失,同时对不能马上栽
植的苗木,在造林地附近有水沟或树丛荫湿地方进行假植,使苗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了造
林成活率。

   三、造林树种的选择

60年代造林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70年代以后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确定大兴安岭林区适
宜栽植的乡土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甜杨、朝鲜柳等。栽植比例为兴安落叶松
65—70%;樟子松15—20%;云杉为5%;阔叶树种占5 —l5%。

自1985年以来,在大兴安岭南部和东部林区引进树种长白落叶松,生长良好。

   四、幼林抚育管护

补植

1983年以前采用裸根苗或野生苗按常规造林方法进行补植。1984年有部分林业局采用容器苗
进行雨季补植,保证了成活率、保存率。1985年林管局对这项措施进行了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
果。

抚育

1973年以前,幼林抚育较为粗放,使用造林镐对穴面进行除草、松土。1974年以后逐渐改为
造林镐和割草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抚育。1981年开始使用割灌机割除杂草、灌木、并用镰和镐将
穴面扩大到60厘米,同时对栽植的幼苗、幼树进行培土。踩实、扶正,对影响幼树生长的保留带
内的杂草、灌木以及非目的树种一并割除。

抚育次数1981年前采用3 年6 次(3、2、1)或3 年5 次(2、2、1)的抚育方法。1982年以
后改为云杉5 年7 次(2、2、1、1、1)、樟子松4 年6 次(2、2、1、1)。落叶松、杨树3 年5
次(2、2、1)的抚育方法。1985年起各造林树种的抚育年限和各年抚育次数均改为3 年5 次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