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科学试验

第四节 科学试验


  
为加快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恢复森林的进度,提高更新质量,林管局结合生产,开展了更新
造林科学试验。

一、容器苗造林技术的研究;为提高更新造林成活率,从1977年至1979年大兴安岭林科所先
后进行了十万余株的容器苗造林试验,试验表明容器苗造林不仅成活率和保存率高,还可延长造
林季节,为大兴安岭开展常年造林提供了新的方式。

二、水湿地改造及造林效果的研究,该项研究于1982—1987年在松岭林业局首先开展试验,
为解决水湿地改造造林提供了配套措施,于1989年通过地级鉴定。

三、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采伐更新问题的调查研究。1982年至1985年通过兴安落
叶松天然林分发生和发展对天然更新的影响以及各种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现状调查和研究,为解
决兴安落叶松天然林采伐更新问题提出了新的有效途径。

四、长白落叶松引种试验:林管局林科所于1983年至1988年对长白落叶松进行了异地引种试
验,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地级鉴定并被生产采用。

五、火烧迹地兴安落叶松飞播试验,1983年对加格达奇营林局的18450 亩火烧迹地进行飞播,
经过三年观测,提出了制约飞播成功的主导因子,为今后开展这项技术积累了经验。

六、人工速生丰产林综合性技术研究,1984年—1988年地区林科所在古里林场对人工速生丰
产林综合性技术进行了科学对比试验,为全面开展人工速生丰产林营造工作提出了配套技术措施。
于1988年10月通过地级鉴定。

七、兴安落叶松秋季造林试验研究,1985年于加格达奇营林局和新林等林业局开展秋季造林
试验,经过四年观测,研究获得成功。改变了大兴安岭春季造林的传统模式,为秋季采伐迹地的
更新和大面积火烧迹地更新提供了依据,这项研究1989年通过地级鉴定,并获林业部1990年度科
技进步三等奖,当前秋季造林推广面积占更新造林总面积的40%以上。

八、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天然更新调查,1987年“5.6 ”火灾之后,对北四局及其它林业局的
火烧迹地天然更新分不同林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火烧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为火烧迹地采用
多种更新方法,提出适用建议,这项研究于1989年7 月通过地级鉴定。

九、人工直播造林技术研究,为解决北四局火烧区薄土层造林问题,1987年于图强、塔河两
个林业局开展了这项研究。通过对不同火烧程度的立地类型、林型、植被盖度、气候、播种方式、
工具、播种量和防护措施研究,提出了直播配套技术措施。1990年通过地级鉴定。

十、1987年7月23日林管局科技处和地区科学技术协会就恢复火灾区森林更新联合举办了“大
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区火烧迹地恢复森林学术讨论会”,获一、二、三等奖论文22篇,8 月23日
出版丁论文集,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尽快恢复森林资源决策提供了参考。

十一、为加速北四局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工作,1988年国务院、林业部指示。委派中国林业科
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兴安岭林科所、中国科学院、沈
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七个单位参加了受灾局恢复森林资源更新的对口支援工作。紧密结合生产开
展了科技服务咨询的项目有:森林更新、经营、保护系统技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提高火
烧迹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技术、光解薄膜覆盖造林技术、裸地野生苗造林技术等项。科技开发
项目有,高产林营建技术、阳陡坡造林技术,水湿地更新造林技术,天然更新规律及利用途径等。
到1990年末大部分科技项目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十二、兴安落叶松野生苗利用技术,1988年为解决火灾后苗木不足问题,保证造林计划实施,
西林吉林业局经两年的野生苗利用造林试验,获得成功。于1989年通过地级鉴定。

十三、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立地因子研究,是西林吉林业局与北京林
业大学共同研究的项目,于1988年开始,经两年的研究提出了人工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相互关系,
于1989年11月通过地级鉴定。

十四、图强林业局火烧迹地恢复森林研究,1988年由沈阳生态研究所与图强林业局共同开展,
经三年的时间,提出综合多项技术恢复森林的最佳途径。1990年9 月通过地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