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

第四节 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


  
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的研究工作从1979年就开始进行了,而做为大兴安岭林管局的生产计划
正式下达给各林业局则始于1988年,其主要做法是:在现有林地中,挑选一部分立地条件较好,
单位产量较高,平均生长量较大的天然幼中龄林分做为培育对象,将抚育间伐、修枝、施肥、排
水、防治病虫鼠害等做为培育天然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措施,进行高投入,集约经营,以期在较短
的时间内,较小的面积上,获得较大量的优质商品材,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发展简述

1979年,大兴安岭林管局森林经营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国内外人工林速生丰产技术的研究
成果及有关资料,结合我区分布有大面积天然幼中龄林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年的林业工作经验和
对部分林分现地调查数据,提出了在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天然速生丰产林基地的最初构想,并在新
林、呼中、松岭林业局设立了180 块不同抚育强度的永久标准地,开始探索进行不同抚育强度对
林分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摸索研究,1984年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工作进入实质性生
产试验阶段,在呼中林业局阿尔河林场首次建立天然速生丰产林试验基地3000亩。开始对设立的
标准地和试验样地进行定期观测研究。

为了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1986年,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经林管局组织科技论证后,
做为林管局科研计划下达给森林经营局。森林经营局首先在呼中林业局的碧水、呼西、苍山等林
场设置固定标准地128 块,选择草类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3000亩进行试验,开展不同抚育强
度、修枝、施肥等系统培育措施的试验。1987、1988年,结合天然幼中龄林抚育生产,森林经营
局又在呼中、新林、十八站、松岭、塔河等林业局开展了大规模的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试验,试
验面积近10000 亩。特别是在1988年天然幼中龄林抚育普查成果中,明显可以看出,在一些立地
条件较好、地位级较高的草类落叶松林型中,落叶松的生长较其它条件下的落叶松的生长快近一
倍,如对这部分林分加强经营管理,并辅助一定的人为措施,则可使其生长进一步加快,从而缩
短采伐周期,生产更多的商品材。为此,在通过大量试验及对普查成果分析的基础上,1988年,
林管局正式将天然速生丰产林做为生产项目下达给各林业局,并于1988年制定下发了《大兴安岭
林管局天然速生丰产林技术管理办法》。

1988年6 月,林管局组织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劳动定额的标定工作,这
项工作到1990年11月修订完毕,并于1991年1 月1 日起正式执行。

从1979年到1990年,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从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开始,最终使之转变为生产
力,历时11年,现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并从中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调查设计、
作业质量、检查验收管理办法。并证明了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展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具有极大的潜
力。

   二、天然速生丰产培育方法及其效果

根据《大兴安岭林管局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管理办法》的规定,确定兴安落叶松、樟子
松、白桦、甜杨等树种做为培育天然速生丰产林的目的树种,依定量培育目标对其进行抚育间伐、
修枝、施肥等措施。

天然速生丰产林抚育间伐 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的丰产林分,通过按树冠系数来确定保留株
数,并以此来计算抚育强度;以培育中、小径材为目的的丰产林分,则按动态抚育间伐模式,计
算保留木株数,抚育强度,及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修枝 只对优势木及最终保留木进行修枝,幼龄林修枝保持枝下高占树高的1/3 ,中龄林
枝下高占树高的1/2。

施肥 在土壤化验及不同树种、不同年龄阶段对养分需求的基础上,分别施以尿素、磷二氨
等肥料,采用穴状、放射状、环状等施肥方式,每公顷施肥100—200 公斤。

据1990年春季对加区营林局、呼中林业局天然速生丰产林林分调查结果表明,施肥林分较未
施肥针叶、阔叶林分的节律发生了变化、放叶时间可提前15天左右,并提高了叶重,延长了生长
期。

   大兴安岭林管局天然速生丰产林培育历年完成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