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技术推广与培训

第三节 技术推广与培训


 
   一、引进优良品种

  1980年以前,林区作物品种主要是当地的农家品种,产量不高,品质也不好。1980年以后,
林区各地大量引进适合当地的优良作物品种,使作物的产量、品质大幅度提高。

  引进的小麦优良品种有:克丰一号、克丰二号、克丰三号、369、179、6474、8081、东农—
l86、克山779、克旱10号、新克旱9号、龙麦10号、龙麦16等。主栽品种是8081、新克旱9号、6474、
龙麦16。其中8081小麦亩产达285公斤。

  引进的大豆优良品种有:黑河3号、黑河4号、黑河5号、黑河7号、黑河8号、九丰3号、北丰
1号、北丰3号、889、265、丰收11等。主栽品种是黑河5号、北丰3号、丰收11、889。目前林区
粮豆作物的良种率已达到100%。

  引进蔬菜优良品种有:牡丹江一号、牡丹江二号、龙白一号、唐山小核桃纹白菜,东农606、
报春、金旱生、京丰一号甘兰,长春密刺、新泰密刺、大青刺、津研1、2、3、4号黄瓜、龙丰8
号、叶三旱黄瓜,强力米寿、东农70—2、东农70—4、强丰、齐研矮粉、北京早红蕃茄,鹰咀长
茄、龙六长茄、伊春线茄,克新2号、东农303土豆,阿拉法花菜、法国花菜,7281大辣椒、世界
冠军、巴彦大辣椒、天门椒、早熟一号旱椒、保加利亚尖椒,竹杆青、马簾韭菜,金丝瓜,空心、
实心芹菜,自来油豆角、沙克沙豆角等优良品种。林区蔬菜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的是:长春密刺黄
瓜、强力米寿番茄、巴彦大辣椒、牡丹江一号白菜、克新2号土豆、伊冬红、冬青一号萝卜。

  引进优良饲料品种有:加拿大“喀斯喀特”燕麦、美国籽粒苋、西德“孚尔拉”玉米、紫花
苜蓿、草木樨等,其中“喀斯喀特”燕麦已在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二、科研与推广项目

  1974—1990年研究和推广的科研项目有:地膜复盖、蔬菜快速育苗、大白菜育苗移栽、GLP7
—1型大棚、热风炉的应用、马铃薯整薯栽培、蔬菜保护地丰产栽培及大田标准化技术规程。这些
科研成果的引进推广,促进了林区种植业的发展。

   三、引进应用新农药

  各种农田杂草、害虫、病害每年都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作物的生长。近些年林区小麦赤霉病、
黑穗病、黄瓜霜霉病、炭疽病、多斑病,番茄、马铃薯的疫病、病毒病等都较严重。主要采取了
以耕作栽培、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对病、虫、草害
的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先后推广了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克霉灵、瑞毒霉、克菌丹、百菌清等
杀菌剂,滴滴涕、乐果、敌百虫、敌敌畏、敌杀死、锌硫磷等杀虫剂及2.4—DJ醋,野燕枯、氟
乐灵、拿捕净、虎威、禾草灵等灭草剂,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蔓延。

   四、技术培训

  1974—1990年林区各地共举办种植业学习班255次、参加学习的人员达到7650人次。其中举
办全林区范围内的大型学习班10次、受训人员1000多人次。多次聘请省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来
我区现场讲学。几年来,外出考察学习30多次,共引进无土栽培等新技术20多项、优良种籽100
多个品种。

   五、科学施用化肥,增施农家肥

  科学使用化肥,是科学种田的一个组成部分。化肥的推广和应用,使林区作物的产量有了较
快的增长。化肥品种由原来的单元素、低含量逐步向多元素、高含量发展,施肥方法也从过去手
撒到机械深施,由只施一种元素到氮、磷、钾配合使用。由每亩只施几公斤化肥到现在普遍推广
的小麦“斤籽斤肥”技术,由过去的施肥不讲比例到现在的按比例施肥,播种一次完成,加上追
肥,充分发挥了肥效。特别是近年来稀土微肥的使用,使供肥营养全面化、合理化,保证了作物
的高产稳产。

  推广使用农家肥,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上已达到亩施万斤腐熟农家肥的标准,培肥了地力、
改善了土壤结构。嫩江良种场形成了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六、丰收计划

  林区丰收计划是1989年开展起来的,其目的在于把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综合组装应用到农业
生产中,以夺取作物大面积、大范围的丰收。1990年林区丰收计划面积已达5万亩,两年内共有48
项达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丰收计划”已成为林区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丰收计划实施过程中,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各地认真
地推广、应用了小麦、大豆、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引进了增产菌、小麦根标联合固氮菌、
稀土微肥、丰产素、拌种双等先进技术,增产效果在10—15%左右。引进百菌清烟剂防治黄瓜霜
霉病,有效率达95%以上。推广了2.4—D蘸花、乙稀利催熟、矮壮素抗倒伏等新技术,应用效果
明显。这些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丰收计划的开展,带动了全林区种植业的发
展。
   七、保护地栽培

  高寒地区保护地栽培意义十分重大。采取蔬菜保护地栽培,能延长作物生长期,达到提前延
后、提高蔬菜产量,保证林区人民吃到新鲜蔬菜。1983年林管局在图强林业局召开了林区保护地
栽培现场会,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扶持发展保护地栽培的措施,普及推广了保护地栽培技术。每年
免费或半费供应职工和生产单位农膜,帮助解决建棚用小杆及其它原料,充分调动了职工、菜农
的种菜积极性。林区的保护地面积增长很快,1990年已有温室41554平方米,大小棚面积1191亩,
使林区的春夏菜自给率达到50%。普及保护地栽培技术,可在4月份吃到菠菜、小白菜和鲜葱,
“五一”韭菜、黄瓜上市。11月仍可吃到延后的新鲜蔬菜。

  蔬菜基地建设有了很快发展。1989年林管局在新林大乌苏林场召开发展蔬菜基地现场会。同
年,林管局下发了大林多〔1989〕3号文件,关于印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林场级肉蛋春夏菜生
产基地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林场建设60亩地、10栋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基地,1990年
已建成基地37处。1990年林管局投资在加格达奇河南建了“大兴安岭林业蔬菜试验场”,该基地
占地313亩,兴建温室两栋、提前延后棚10栋、钢筋大棚38栋、设计年产细菜50万公斤、秋菜50
万公斤,于1990年已投入生产。

   蔬菜基地建设统计表


注:表内数字为全民集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