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资进、销、存
第二节 物资进、销、存
随着林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资的购进和销售都逐年增加。1964年全区年物资消耗量是3000
万元,1990年年消耗量高达3.97亿元。1971年以前物资供应机制是供应型的,不以经济效益为主,
实行自负盈亏略有结余。1986年以后,物资经营指导思想是保供应和经济效益并重,经济效益逐
年提高。附表二:1980年以后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一、进 货
1980年前,林业物资的购进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保证生产、保证供应出发,按林业局上
报的年度物资申请计划,实行统一管理,由管理局和林业局按分管物资目录分别采购。1980年后,
分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采购三条渠道进货。
(一)、进货原则
指令性计划物资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如:对全区生产建设所需钢材、水泥、玻璃、成品油、煤炭、轮胎、酸、碱、机电设备、机械配
件等主要物资,各林业局必须向林管局物资局报送全部需要计划,由管局物资局统一供应。对国
家指令性分配不足部分,由管理局物资局统一安排协作。指导性和市场采购物资,实行逐级审批
制度。取消林场采购权,林业局订货采取须经林管局物资局鉴证。为加强采购管理,各林业局建
立了相应制度。
(二)进货渠道
建局以来,林业企事业单位所需主要物资,进货渠道主要是林业部物资局,地方企事业单位
的所需主要物资由省物资厅进货。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内分配物资逐年
减少,市场采购物资比重逐年增加。如:大兴安岭林区的成品油年需要量6万吨,林业部只供应5
万吨等。自1988年中国林业投资公司成立后,经营性投资的基本建设,所需物资改由中国林业投
资公司分配指标,林业企事业单位所需主要物资仍由林业部物资总公司供应。
自1976年后,物资部为弥补物资缺口,批准给我区3.2万立方米统配木材进行协作,1986年
后又把统配材协作指标增至8万立方米。由市场调剂解决。
二、物资供应
(一)、供应对象
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建设的五条战线:1、木材生产;2、基本建设;3、营林;4、多种经营;
5、林产工业等。
(二)、直供单位
建局初期直供单位只有松岭、新林、塔河、呼中及加格达奇区。到1971年5月,陆续增加了
莫、鄂两旗及呼玛县、阿木尔、古莲。1972年1月原属牙克石林管局领导的阿里河、甘河、吉文、
克一河4个林业局,甘河木材加工厂、大杨树煤矿划归大兴安岭地区领导,物资供应变成我区直
供单位。1976年10月直供单位有:一县、二旗、七区、十二个林业局。1989年10月,为加强供
应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直供单位。即有呼玛县、漠河县、塔河县、松岭区(局)、新林区(局)、
呼中区(局)、加格达奇区和图强、阿木尔、十八站、西林吉林业局、筑路工程局、工程公司、
电业局、运输公司、设计院、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古莲河煤矿、房产处、啤酒厂、古里机
械化林场、林产工业公司等。
(三)、供应方式
1、指令性计划调拨
对国家指令性分配物资,由行署、林管局分别下达分配计划,由物资局按计划进行调拨。
2、配套承包供应
自l983年对塔河电厂二期工程开始实行承包供应以后,1988年进一步加以完善,强化领导,
成立配套承包供应领导小组,协调重点项目配套供应。对重点建设项目,首先由计划部门编报
综合物资需求计划,建设部门拿出预算,物资部门对其所需要的主要物资实行配套承包供应。
(四)供应管理
供应管理起步较晚,建局初期,供应敞口,生产建设单位要多少供多少。70年代后,开始重
视消耗定额管理。强调了修旧利废,对部分物资实行了以旧换新的供应制度。自1980年以后,供
应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各单位配专人抓消耗定额的制订、执行和修订工作,消耗定额覆盖面
由木材生产、基本建设少数战线逐步扩大到营林、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等各条战线。各林业局等
主要生产企业都有了自己制订的各条战线的消耗定额。1989年,由物资局牵头抽调上百人,制定
了大兴安岭林区物资消耗定额,使我区供应管理有了科学依据。
(五)、由供应型变经营服务型
为了使新开发林区避免出现老林区的“两危”,大兴安岭林区逐步实现了由林业经济向林区
经济的过渡,即在以营林为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森林工业、采掘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
行业。在确立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随着林区经济的
发展,物资部门服务对象已不再是单纯国营的森工生产,而是对多种产业、多种经济成分的全方
位服务,物资部门的职能也由单纯起物资分配调拨和储存运输作用,承担起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
功能,物资部门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一些单位已经办理工商登记,取得了
合法经营权。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林业局与物资部门的利益
关系得到理顺,按着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要求,发展林区统一市场。各物资企业为占领市场,
扩大经营,在物资系统内部打破流通分割的旧格局,实行一业为主兼营别业。
三、物资储运
(一)发展概况
1964年建局初期,仓库建设简陋。1975年开展学大庆运动,开始注重仓库基础建设,本着量
力而行的原则,逐步改造和新建一些库房。从1987年以后,物资管理工作把仓储管理列入行业评
比范围,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进行严格检查,仓库建设有所加快。1990年,全区基础建设达到物资
仓库砖瓦化,场地平整化,物资摆放商品化,装卸物资机械化,标签、台帐标准化等。绝大多数
的物资都进入库房内保管,就是没有在库房内的物资,也有专门的货台,做到了上有盖,下有垫,
刮风下雨都淋不着。各林业局库内库外物资摆放科学合理,达到商品化摆放。做到了“四号定位、
五五摆放,竖看成线,横看成行,过目成数、整齐美观”,达到了“三清六化”,“账、卡、物”
三相符。仓库库区乎整,无杂草,货架无灰尘。一些林业局仓库院内打了水泥地面;一些林业局
库内修建了花坛等。
保管员素质有明显提高,各单位普遍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对所管的物资不仅掌握数量、产
地、价格等,而且还了解用途,涌现出许多练兵能手。加强了进货验收,对质量不合格,无三证
的一律不予验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消灭了白条子出库。
仓库装卸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各林业局仓库普遍购置了起重机、叉车、汽车式起重机、桥式
起重机等,1990年末,全区已有大中型起重及运输设备171混合台。各林业局修建了专用线、地
中衡、电子秤等,1982年以后,陆续建立封闭式电子计量加油站,规范化煤场。通过加强基础建
设,机械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储备管理
大兴安岭地处边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气候寒冷,基建施工期短。自1978年开始,强调
冬煤夏储,主要建材冬储。如1990年夏储煤炭148105吨,冬储钢材11246吨。水泥2295吨。
我区物资分三级储备,林管局、林业局和林场。 全区库存储备额为1.5亿元左右,管理局的
储备量占储备总量的12.5%,林业局占总储备量的75%左右,林场占总储备量的12.5%。 1980年对
物资储备执行定额管理,先由基层提报,管理局参照国家给的储备期限,以管理局正式文件下达。
由于生产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1989年对物资储备定额进行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合理完善,并
作为行业评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1980年后,全林区普遍加强了进货管理,防止造成积压。近年来,一些林业局如新林、呼
中、塔河等在物资储备上推行ABC管理法,把所经营的物资按价值高低、资金占用大小,对生产
影响的程度、采购难易以及用量情况而划分为ABC三个大类,然后分别对这三个大类进行不同级
别,不同程度的管理。通过推行ABC管理法,集中了储备资金,保证了重点物资的供应。
(三)送货
送货到基层是我区物资供应部门职责之一。呼中、新林物资科都成立车队负责送货。自1988
年后。林管局物资局的机电公司、材料公司、燃料公司、配件公司、液化气站等都配备送货专用
载重汽车,负责送货到林业局和其它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