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旱灾

第二节 旱灾



  绥化地区的旱灾,在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有记载以来的300多年问,有旱灾52年,平
均每6年发生一次;有大旱记载14年,平均22年发生一次。

  据历史记载旱灾年有: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6年(清
乾隆三十一年)、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866年(清同治
五年)、1867年(清同治六年)、1868年(清同治七年)、1875年(清光绪元年)、1882年(清光绪八
年)、1883年(清光绪九年)、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1889年(清光
绪十五年)、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916年(民国5年)、1918年(民国7年)、1919年
(民国8年)、1921年(民国10年)、1923年(民国12年)、1925年(民国14年)、1926年(民国15年)、
1933年(伪大同2年)、1935年(伪康德2年)、1936年(伪康德3年)、1939年(伪康德6年)、1947
年、1949年、1950年、1954年、1959年、1963年、1964年、1968年、1969年、1972年、1974年、
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2年。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全省大旱,呼兰、绥化二厅,收成五、六分。

  1918年(民国7年),安达县“北方……夏季雨水缺少,入伏以后数旬无雨,禾苗枯萎,立
秋以来,灾象以成,雨虽频降,无济于事,所种荞麦、稷子等项颗粒无收。计灾户五十余家,
被灾地一千余垧。”

  1919年(民国8年),“肇州县老城基等处,入夏以来,天气干旱,禾稼欠雨,夏秋之间,
因旱间有生虫者,老城基被虫伤地亩6435垧。大同镇患旱地亩25513.12垧”。“安达县西乡
屯,自春夏雨水稀少,五月中旬虽经得雨,而入伏以后干旱尤甚,所种谷稷、高粱、大豆等均
无收成,轧葫芦泡、杏树岗一带南北50余里,东西30余里,所种谷稷、高粱、大豆等项均无收
成,计灾户一百余家,被灾地五千余垧。”

  1920年(民国9年),“肇东县自春以来,天时颇旱,五月八、九两日,连降微雨,全境平
均得雨一寸五分,虽未沾足,则禾苗可望发长……”

  1921年(民国10年),“兰西县自春到夏,雨水稀少,本月上旬得雨两次,仅入土二、三寸,
未获沾足。低下之处,青苗数寸,日形枯槁,高处绝无生长。至于大田播种,尚未萌芽出土,
近日仍未得雨,将来旱灾恐可难免”。“青冈县第三、四、五各区管界被旱成灾,虽经赶雨及
时播种短期禾稼,秋后能否收成,殊不敢望。委因夏季亢旱,透雨落晚,播种延期,其养麦、
稷菽等类尚可望收,而黍粮等类有难一律望成者,亦有播种较晚,苗又续枯者,情形不一,实
因被旱所至。”

  1949年,呼兰河流域春夏连旱,西部地区小麦苗旱死,肇州县旱灾面积27万亩,减产4成。
安达县只有6成年景,产粮不足民用。庆安、绥棱、肇东等县在夏锄期一个多月未下透雨,出
现50天左右的严重干旱,庆安县近3万亩糜子旱死。7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
《关于紧急动员,为抗旱防汛备荒而斗争的指示》,要求受灾地区立即行动起来,对已旱死的
庄稼要进行毁种,号召群众省吃俭用度灾荒。8月2日,省委书记赵德尊,省政府主席于毅夫、
副主席杨英杰等领队下乡抗旱。

  1954年,入春以来,肇东、肇州、肇源、安达等县干旱严重,降雨量偏少,4月份安达降
雨3.2毫米,明水降雨3.8毫米,海伦降雨1.2毫米,绥化降雨1.3毫米,均比历年同期少8~9成;
5月份平均雨量比历年少2成;6月份无大的降雨过程;7月份比历年平均雨量少6~8成。海伦县
降水值是37年同期降水最小值,8月份比历年同期平均少6成,海伦县降雨只有11.6毫米,比历
年同期少9成,春早连伏旱。

  1959年5月到7月降雨明显偏少,西部的肇东、肇源、安达、兰西等县均比历年同时期少4
~5成。东部的绥化、望奎等县比历年同期少3~4成。由于降雨少,大河枯水,小河断流。呼
兰河、泥河流量比历年都小,通肯河从5月26日到6月29日的35天断流,其他小河均已断流。

  全区干旱以西部为最严重,肇东县农田禾苗干旱枯死,成灾面积达60万亩,肇州达50万亩,
肇源达110万亩,安达达10万亩。这4县粮豆总产较1958年减产3.1亿斤,较丰收的1952年减产
5.6亿斤。

  1977年进入8月份后,绥化地区干旱少雨。8月份全区降雨比历年同期少7成,其中,海伦、
庆安、绥化降雨均比历年少8成。9月份全区平均降雨比历年同期少6成,造成严重的伏旱连秋
旱。全区粮食产量比丰收的1975年减产13.7亿斤,亩产减少40斤。

  1982年自5月初至7月底,连续3个月没下透雨,全区各县平均降雨量117.38毫米,比历年
同期少140.54毫米。其中,绥棱降雨量最多,但还比历年同期少100毫米;绥化降雨最少,比
历年同期竟少到182毫米。各县气温比历年同期平均高3℃~4℃,6月份全区高于30℃的天数15
天~17天,7月份高于30℃的天数17天~21天。6月份全区日照数为320小时~390小时,比历年
同期多50小时~60小时;7月份为295小时,比历年同期多40小时。4到7月大风天气占一半以上。

  在这种高温、少雨、大风天气下,全区出现了春旱连伏旱的严重旱情,江河水库水位下降,
泥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绥化县三河的一眼观测井水位下降4.05米,18眼井抽不出水来,双
河双北大队的井水全吃干。土壤干土层达30厘米~40厘米。

  全区干旱面积2100万亩,占耕地面积2400万亩的87.5%。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00万亩,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1.7%。在严重干旱面积中,黄脚的600万亩,枯萎300万亩,濒临死苗80万
亩,死苗绝产20万亩。从干旱程度看,大田作物最严重的是小麦,其次是谷糜、稻,再次是大
豆、玉米、高粱;经济作物最严重的是向日葵,其次是亚麻、烤烟,再次是甜菜。小麦长到10
厘米~20厘米就蹲住了,抽不出穗,有的抽穗不灌浆;谷糜扎不了根,随风倒,有的枯萎一趟
趟死苗。大豆封不上垄,开花不结荚;玉米长到1米左右就串蓼,黄尖黄脚;水稻严重干旱地
块,龟裂死苗;向日葵一米多高就开花,花头没有拳头大。

  7月中旬以后,各地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旱象有所缓和。7月下旬又高温少雨,旱象又
有发展。8月17到18日大雨之后,旱象才彻底解除。全区成灾面积达1274万亩,粮豆薯总产较
1981年减少16.83亿斤。

  全区各级党政领导把抗旱工作摆到第一位。6月29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紧急电话
会议,绥化地委、行署7月6日召开广播电话会议,紧急动员全区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起来,掀起
抗旱斗争高潮。各县领导班子成员齐出动,全区12个县共有县级领导176名,科级领导536名,
一般干部2226名,公社干部7182名,深入抗灾斗争第一线,带领群众奋起抗旱。6月上旬全
区出动抗旱劳力42.5万人,各种车辆1600多台,毁种、补种、移栽苗38万亩,水浇地14万亩,
开动机电井8785眼,井灌面积达9.2万亩。7月初,全区投入抗旱劳力119.5万人,出动各种抗
旱车辆39750台,利用灌溉井6000眼,机电井4800眼,306眼防病改水井,431眼水田补水井,
2512眼大口井和各家各户的小水井8000多眼。利用塘坝244座,建流动泵站988处,固定泵站
113处来进行抗旱灌溉。

  全区采取浇、灌、坐水种等措施总面积达到385万亩。

  全区城镇下乡抗旱,汽车788台,胶轮车495台,下拨机泵2382台件,胶管2768根,传动
带1221米,配电增容下拨电柱1747根,电线5.5吨,电机27台,变压器60台件。下拨抗旱大
铁桶3561个,新加工大铁桶1390个,大水口袋2228个,小白龙244.4吨。省政府三次拨给全
区抗旱经费232.5万元,各县自筹274.9万元,社队自筹219.7万元。